-
第476例——皮疹、水肿、血小板减低、贫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21岁。因皮疹1年、水肿2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心脏、血液系统,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47×10 9/L,血肌酐586 μmol/L,24 h尿总蛋白8.2 g。心脏超声示心肌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重度肺高压。予甲泼尼龙冲击(1 g,1次/d,3 d,静脉滴注)效果不佳,出现少尿、恶性高血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考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浆置换后可短暂缓解,但TMA仍反复发作,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 13)活性为100%,ADAMTS 13抑制物阴性。予利妥昔单抗(100 mg,1次/周,4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1次/d,3 d,静脉滴注),病情缓解。3个月随访时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223×10 9/L,血肌酐283 μmol/L。SLE继发TMA时需评估ADAMT 13,其活性正常的患者治疗反应差。早期、积极治疗获得原发病缓解是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病情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不典型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一种以血栓性微血管病变为特征的罕见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典型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功能衰竭五联征。成年人TTP发病率约为3/10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41岁,其中75%为女性。其病理特征是全身性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消耗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溶血性贫血,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缺乏造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形成,进而导致多个器官部位微血管血栓形成 [1,2,3]。TTP急性期治疗首选血浆置换,如治疗及时,病死率可从90%降至15%以下 [4,5,6]。研究表明,90%的TTP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7],大脑后部受累时导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PRES是TTP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 [8],也可伴有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 [9]。本文报道了1例表现为不典型PRES的TTP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诊疗过程,以期减少误诊及漏诊,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重症腺型鼠疫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重症腺型鼠疫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探讨重症腺型鼠疫病例救治经验。方法:对2019年11月11日化德县收治的1例重症腺型鼠疫患者的临床资料、救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患者为55岁男性,于鼠疫疫源地捕食野兔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左侧腋下皮肤硬、肿、热、痛,后期淋巴结肿大明显,呃逆及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显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入院第3天经鼠疫菌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阳性确诊为腺型鼠疫。确诊后给予血小板、血浆、液体复苏、链霉素联合莫西沙星等治疗后,纠正DIC,多脏器功能恢复正常,硬肿消退;疗程共19 d,体温恢复正常并达到痊愈。结论:本例患者是以淋巴管炎、皮肤硬肿、凝血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重症腺型鼠疫病例;及时识别、评估以及早期、联合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列腺癌组织蛋白质组学及其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蛋白质组学及其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12个癌旁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采用组织裂解液提取总蛋白,采用梯度重叠的固定化PH梯度胶对肿瘤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进行双向电泳,获得总蛋白质图谱,对两组图谱进行差异分析,选取差异表达的印迹点,切割后进行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验证质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采用双向电泳共得到1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串联质谱分析,获得肽段指纹图谱,共获得54个显著表达的的蛋白,其中上调31个,下调23个。其中表达增加排名前5的蛋白分别为L-乳酸脱氢酶B、α-烯醇酶、内质网蛋白ERp29、转录激活因子6、高迁移率蛋白A2。表达下调排名前5的蛋白分别为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血小板反应素-1、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内质网蛋白ERp29、乙醛脱氢酶。上述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中心碳代谢、蛋白质翻译、基因转录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过程。癌旁组织中L-乳酸脱氢酶B、α-烯醇酶、波形蛋白、转录激活因子6和高迁移率蛋白A2蛋白表达水平(0.87±0.09、1.05±0.15、0.75±0.06、0.76±0.09、0.62±0.09)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1.85±0.13、1.71±0.14、1.47±0.12、1.24±0.12、1.4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30、11.090、18.930、11.450、11.460, P<0.05)。癌旁组织中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血小板反应素-1、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内质网蛋白ERp29和乙醛脱氢酶蛋白表达水平(1.43±0.19、1.14±0.14、1.37±0.14、1.03±0.09、0.91±0.06)明显高于前列腺癌组织(0.42±0.12、0.74±0.11、0.79±0.07、0.69±0.07、0.6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430、7.620、12.750、10.280、7.418, P<0.05)。 结论:前列腺癌组织细胞中心碳代谢、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转录调控等相关的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形成和进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引起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微血管内溶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少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自2012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公布以来,TTP的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经过讨论,发布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版)》(简称指南)。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指南中重要的更新部分作详细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小板裂解液在大鼠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验证血小板裂解液(PL)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不予砸击;损伤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以20 g自制打击器砝码从5 cm高度垂直落下砸击脊髓,持续5 s,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给予腹腔注射PL 2 mL,每日1次,连续19 d.采用脚印分析(BBB)评分及斜坡实验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于第7天分别取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 术后第3、7、14天,3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P<0.05).治疗组、损伤组在术后第7、14天斜坡实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神经元变性坏死减少,细胞肿胀改善,小胶质细胞吞噬现象减少;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星形胶质细胞胞质水肿及细胞膜局部破损均减轻,线粒体肿胀、变性等减轻.结论 PL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减轻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可溶微针负载富血小板裂解液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pyrrolidone,PVPK-60)共同制备不同浓度的针体材料,通过考察成针率,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等,确定最佳浓度,并考察PL微针中生长因子活性.制备糖尿病小鼠背部创面,随机分为4组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 L涂抹组使用P L涂抹,空白微针组使用不含有P L的微针,P L微针组使用含有P L的微针,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评价PL微针应用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 当PVPK60为40 mg/mL时,成针率为100%,阵列完整,针体饱满,针尖锐利.根据力学-位移曲线与砝码压变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PL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为(625±35)pg/m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含量为(18 741±1 287)pg/mL,制备成针后,VEGF 含量为(183±2)pg/mL,PDGF-BB 含量为(8 049±1157)pg/mL,成针后生长因子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较好地保持了生长因子活性.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实验结果显示,PL微针组愈合较好,创面愈合率相较于前3组有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L微针组可见较少的炎细胞浸润和出血点;对照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低于PL涂抹组与PL微针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微针组促炎因子IL-6表达下降,抗炎因子TGF-β表达上升,血管新生指标CD31表达上升,且于其他3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能较好地保持生长因子活性,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有着积极的作用,为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迟发型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 13,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类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根据不同的ADAMTS13缺乏机制,将TTP分为遗传性TTP(cTTP)及获得性TTP(iTTP)两种[1].大部分cTTP患者从儿童期开始起病,少部分直到成年才发病,中老年发病的cTTP更为少见[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了 1例老年发病的cTTP患者,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增龄因素对牙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牙源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为牙相关组织修复及全身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目前对不同年龄区间牙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缺少系统的分析.目的:探讨脐血源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人乳牙、恒牙牙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人血小板裂解液代替胎牛血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取出乳牙、少年恒牙及成年恒牙牙髓组织,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或5%,10%,15%人血小板裂解液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情况,选取最佳人血小板裂解液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在最佳人血小板裂解液浓度条件下,体外培养乳牙、少年恒牙及成年恒牙牙髓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细胞计数法和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三系分化实验观察细胞体外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10%人血小板裂解液组的细胞增殖速率最高;②各组牙髓组织块周围均有梭形成纤维状细胞生长并扩增,乳牙与少年恒牙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与同代次乳牙和少年恒牙细胞相比,成年恒牙细胞体积偏大;③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乳牙、少年恒牙及成年恒牙牙髓干细胞均符合间充质来源干细胞的表型特征;④成年恒牙牙髓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乳牙及少年恒牙牙髓干细胞(P<0.01);⑤成年恒牙牙髓干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表达,成脂相关基因脂蛋白脂肪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 mRNA表达,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α1、软骨寡聚基质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乳牙及少年恒牙牙髓干细胞(P<0.01);⑥结果表明,人乳牙与少年恒牙牙髓干细胞相较于成年恒牙牙髓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更适用于临床研究和疾病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