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确定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划痕法和侵袭小室法检测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锌指蛋白232(ZNF3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A)、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对HCT-116细胞活力最佳抑制时间是72 h,IC50分别为5.28%和170.20 mg/L.与对照组相比,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增加HCT-116细胞的凋亡(P<0.05)、抑制HCT-116细胞迁移以及侵袭(P<0.05).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相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HCT-116细胞的促凋亡效果和对迁移以及侵袭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P<0.05).蛋白质印迹技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促进HCT-116细胞的BAX表达(P<0.05),抑制BCL2、MMP2、MMP9、ZNF320、VEGA、GSK3B、NRF2、HO-1的表达(P<0.05).此外,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相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 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可能通过抑制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活力、迁移以及侵袭,促进细胞凋亡,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木犀草素通过激活GSK3β/Nrf2通路抑制感染性炎症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木犀草素调控流感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5、30 μmol/L)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存活率的影响.②咪喹莫特(R837)刺激RAW 264.7或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干预细胞3、6、18 h后,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β干扰素(IFN-β)、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及TNF-α、IL-6的表达水平.③R837刺激RAW 264.7细胞的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干预细胞1、3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磷酸化p65(p-p65)蛋白、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和核内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④用Nrf2抑制剂(ML385)处理RAW 264.7细胞12 h后,加入R837和木犀草素(5 μmol/L)继续培养6 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IL-6、TNF-α、IL-1β、IFN-β、IP-10 mRNA的表达水平.⑤流感病毒A/PR/8(PR8)感染A549细胞2 h,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处理细胞10 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IL-6、TNF-α、IL-1β、IFN-β、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30 μmol/L以内各浓度木犀草素对RAW 264.7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P>0.05).②木犀草素能够显著降低R837诱导的RAW 264.7细胞IL-6、TNF-α的表达水平和IL-1β、IFN-β、IP-10 mRNA表达水平,且木犀草素也能显著降低原代腹腔巨噬细胞IL-6、TNF-α的表达水平.③木犀草素可以促进Nrf2入核,上调HO-1 mRNA表达并抑制p-p65表达,促进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磷酸化.④在R837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ML385可恢复木犀草素抑制的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IL-6、IL-1β、IFN-β和IP-10 mRNA的表达水平.⑤木犀草素抑制PR8感染引起的A549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结论 木犀草素可通过抑制GSK3β活性促进Nrf2/HO-1通路,从而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氰酸盐诱导人正常肝细胞HL-7702氧化应激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采用氰酸盐负荷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结果显示,氰酸盐可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升高;细胞内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氰酸盐处理后显著下降;细胞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丙二醛和高反应性自由基一氧化氮在经氰酸盐负荷后显著升高;此外,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及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水平下调、肝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氰酸盐可以打破肝细胞内氧化应激平衡,ROS大量产生,肝细胞内脂质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绞股蓝皂苷ⅩⅦ抗脑缺血/再灌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ⅩⅦ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I/R)的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及25、50和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组,每组8只。绞股蓝皂苷ⅩⅦ组分别给予绞股蓝皂苷ⅩⅦ 25、50、100 mg/kg灌胃(灌胃量0.01 mL/g),连续给药14 d;其余两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然后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方法手术,但不产生实质性栓塞。再灌注后24 h,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集大鼠腹主动脉全血检测血清活性氧(ROS)、血红素加氧酶-1(H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醌NADH氧化还原酶1(NQO1)、丙二醛(MDA)水平;随后取完整大脑组织并分离大脑皮质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组织,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情况及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增大,血清NQO1、SOD和γ-GCS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MDA、HO-1和ROS水平均明显升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与I/R模型组比较,50 mg/kg与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能明显降低脑I/R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1.50±0.53、1.37±0.52比2.75±0.46),缩小脑组织梗死体积〔(19.8±5.1)%、(21.4±6.4)%比(42.3±5.8)%〕,明显提高血清NQO1、SOD、HO-1和γ-GCS水平〔NQO1(ng/L):186.05±10.38、220.75±16.22比131.36±5.95,SOD(kU/L):63.23±5.30、72.70±8.62比36.75±6.55,HO-1(ng/L):60.57±7.93、60.35±4.72比42.72±4.95,γ-GCS(kU/L):8.81±0.53、8.72±0.69比6.80±0.56〕,明显降低血清MDA和ROS水平〔MDA(μmol/L):5.94±0.66、5.61±0.53比10.88±1.34,ROS(kU/L):69.11±4.23、67.12±4.52比104.43±7.54〕,同时可明显提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Nrf2 mRNA(2 -△△Ct):1.90±0.13、2.13±0.18比1.48±0.11,Keap1 mRNA(2 -△△Ct):1.78±0.11、1.85±0.10比1.43±0.10,Nrf2/β-actin:0.73±0.04、0.79±0.03比0.60±0.03,Keap1/β-actin:0.71±0.01、0.76±0.03比0.61±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5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无明显作用。 结论:绞股蓝皂苷ⅩⅦ (50 mg/kg和100 mg/kg)可能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调节NQO1、SOD、HO-1、γ-GCS、ROS及MDA起到抗脑I/R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分析:一项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方法:该研究为系统综述。以“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和“China”为英文检索词,以“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纳入临床资料完整且发现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基因突变的AIP病例,而后剔除重复病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相关的资料。结果:纳入48例来自32篇中外文献报道的中国AIP病例,分别来自37个家系。其中,女性45例(94%),发病年龄(26.8±6.5)岁;男性3例(6%),发病年龄分别为35、45和53岁。48个病例中首发症状为腹痛者47例(98%),伴恶心、呕吐、便秘和不完全肠梗阻,出现低钠血症者30例(63%)、脑病者29例(60%)、焦虑抑郁状态者24例(50%)、贫血者20例(42%)、癫痫发作者19例(40%)、肝功异常者19例(40%)、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者16例(33%),周围神经病者 15例(31%),此外还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或低血压、肌酐升高、低钾血症、发热和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18例脑病患者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1例(61%)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48例患者尿胆色素原均为阳性。48例AIP患者急性期均给予了高糖治疗,其中4例同时接受了高铁血红素制剂治疗,46例(96%)治疗有效。入选病例基因检测共发现30种HMBS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为c.517C>T(p.R173W)错义突变[9(19%)]。24个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女性AIP外显率高于男性[分别为55%(24/44)和9%(1/11)]。结论:我国AIP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脏器损害,急性期高糖治疗有效,且致病基因突变具有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驻景丸加减方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RP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驻景丸加减方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H 2O 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取2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驻景丸加减方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驻景丸加减方连续灌胃7 d,以制备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采用SD大鼠制备驻景丸加减方含药血清。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血清组,2.5%、5.0%、10.0%含药血清组,SB216763组和SB216763+含药血清组;其中前2个组均于正常培养基中培养,后6个组分别于含空白大鼠血清培养基、相应浓度含药血清培养基、10 μmol/L GSK-3抑制剂SB216763培养基以及10 μmol/L SB216763+10.0%的含药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其他各组先常规培养24 h,后加入终浓度200 μmol/L的H 2O 2继续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硫化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rf2通路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EMT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snail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空白血清组、2.5%、5.0%、10.0%组细胞存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63, P>0.05)。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5%含药血清组、5.0%含药血清组、10.0%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50±5.91)%、(60.87±4.30)%、(73.27±4.46)%、(80.73±5.67)%和(89.90±4.97)%,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血清组、2.5%含药血清组、5.0%含药血清组和10.0%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84.67±8.33)、(222.33±13.58)、(215.67±10.02)、(174.67±10.60)、(143.67±8.02)和(107.67±6.66)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6.628、99.289,均 P<0.01)。模型对照组细胞内ROS和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各含药血清组细胞内ROS和MDA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模型对照组细胞内SNAIL1、α-SMA、TGF-β2、p-AKT及p-GSK-3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各浓度含药血清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和各浓度含药血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对照组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核Nrf2、HO-1和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各含药血清组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核Nrf2、HO-1和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B216763组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B216763组相比,SB216763+含药血清组细胞质Nrf2、SNAIL1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核Nrf2和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驻景丸加减方含药血清抑制H 2O 2诱导的ARPE-19细胞EMT,可能与AKT/GSK-3β通路的抑制及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诱发的卟啉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卟啉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缺陷导致卟啉及卟啉前体物质蓄积而致病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卟啉病基因携带者使用卟啉原性药物是引起严重急性卟啉病发作(APA)的主要诱因。肝脏δ-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1(ALAS1)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链的限速酶,受肝脏游离血红素池的负反馈调节。药物诱发APA的核心机制是药物在肝脏中通过多种途径诱导ALAS1的转录合成增多,卟啉病基因携带者的先天性酶缺陷则成为限速步骤,卟啉或前体物质不能够转化成血红蛋白而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APA。通过临床经验、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细胞及动物实验数据预测药物的卟啉原性能指导临床用药、降低APA风险,但预测准确性还有待临床实践用药数据来验证,而且卟啉病基因携带者对卟啉原性药物的反应也具有显著可变性。对卟啉病基因携带者开具处方时,需要高度警惕药物诱发卟啉病的潜在风险,慎重选择药物,同时也应避免用药过于谨慎延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PARA参与肝细胞癌发生铁死亡预防疾病恶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通过在线公共数据库与细胞实验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PPAR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基因功能及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疾病恶化的影响,探讨 PPARA是否参与肝细胞癌铁死亡的过程。采用实验性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分析及细胞实验,2022年1至8月在我院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相关细胞实验。利用癌症基因组数据(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数集(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 PPARA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通过人类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数据库(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研究PPARA在HCC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基于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TRING)数据库构建PPARA与铁死亡关键因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同时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分析PPARA与关键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单位(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的相关性。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HCC细胞株SK-HEP-1、SMMC-7721、MHCC-97H、BEL-7402及正常肝细胞L02中PPARA的表达水平,观察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48 h后PPARA表达量的变化。GEPIA数据库中各组间PPARA表达量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GSE25097与GSE112790数据集中PPARA的表达量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使用时序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PPARA表达量间的差异利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方法比较GCLC与PPARA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配对T检验对PPARA在细胞系中表达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HCC组织中 PPARA 的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织( P<0.05)。PPAR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级和预后有关( P<0.05)。STRING数据库构建的PPI提示PPARA与铁死亡关键因子NFE2样bZIP转录因子2(NFE2 like 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2,NFE2L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MOX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GCLC、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rachidonate 15-lipoxygenase,ALOX15)、酰基Co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等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GEPIA数据库结果显示PPARA与GCLC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 P<0.05)。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MHCC-97H和SK-HEP-1细胞48 h后,通过WB 检测发现PPARA表达量均升高。综上,PPARA在HCC低表达,表达量越低则患者生存期越短。PPARA与GCLC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参与调控HCC铁死亡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个柠檬品种叶片离区响应乙烯利处理的转录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艾伦尤力克是尤力克柠檬的一个芽变品种,结果性状优良,但冬季落叶严重,影响翌年产量,且其落叶的响应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探究柠檬叶片脱落的分子调控机制,以2个冬季落叶程度不同的柠檬品种艾伦尤力克和云柠1号为材料,分别于落叶前期(E24)、落叶中期(E48)和落叶后期(E72)采集叶柄离区,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2个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落叶前期、落叶中期和落叶后期分别获得1400个、2466个和9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落叶中期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血红素结合、四吡咯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转录调节活性以及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细胞葡聚糖代谢过程、葡聚糖代谢过程、细胞外围、细胞壁等相关基因在这3个时期品种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KEGG分析表明,落叶中期富集的差异基因数及相关代谢途径最多,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等途径,通过对以上4个途径的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进行分析,最后筛选得到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水解酶蛋白、吲哚乙酸诱导蛋白、吲哚-3-乙酸-氨基合成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发病相关基因转录激活因子AP2和发病机制相关蛋白等13个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柠檬叶片脱落的调控有关.qRT-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以上结论丰富了柠檬叶片脱落相关研究,为柠檬落叶候选基因筛选、落叶途径解析提供可靠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仙茅苔黑酚龙胆二糖苷调控NF-κB/Nrf2通路抑制破骨细胞氧化应激及其骨吸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仙茅苔黑酚龙胆二糖苷(orcinol gentiobioside,OGB)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olubl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sRANKL)联合H2O2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氧化应激诱导的OCs模型;CCK-8法检测OCs活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测定OCs的数目;磷酸苯二钠法测定OCs的TRAP活性;免疫荧光法观察OCs的F-actin环结构和形态,以及p65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的核转位;ELISA法测定OCs相关的生化指标;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吸收关键蛋白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Nrf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OGB显著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OCs的形成和分化(P<0.01),并抑制TRAP活性、F-actin环的形成及其骨吸收作用(P<0.05、0.01),下调骨吸收关键蛋白c-Fos、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的表达(P<0.05、0.01),降低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和还原型辅酶 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 4(NADPH oxidase 4,NOX4)的活性(P<0.05、0.01),增加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amma-glutamyl cysteine synthetase,γ-GCS)的活性(P<0.05、0.01),增强 OCs 中 Nrf2 的表达和核转位,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 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的募集、核因子-κB 抑制因子 α(inhibitor of NF-κB-α,IκBα)的降解,并阻止p65的磷酸化和核转位(P<0.05).结论 OGB能够通过调控NF-κB和Nrf2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OCs形成分化和骨吸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