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 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氨甲环酸1~3组术后总失血量分别为(699.0±255.7) ml、(710.4±296.1) ml、(715.8±248.2)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 130.5±35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1, P=0.001)。氨甲环酸1~3组术后第4天膝关节肿胀度分别为1.25±0.07、1.13±0.12、1.12±0.13,小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43±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3, P=0.015),其中氨甲环酸1组大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非氨甲环酸组和氨甲环酸3组分别出现细菌培养阳性2例;非氨甲环酸组出现血肿3例,其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氨甲环酸的应用能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后18 h拔除引流管既能充分引流、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又能有效降低引流管导致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三科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脑干出血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且术后90 d内随访数据完整的65例脑干出血老年患者。查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 d血肿清除率、血肿腔引流管拔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0 d、90 d的随访结果;采用30 d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存活患者的短期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存活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2.8 h,平均(1.9±0.4)h。术后1 d复查头颅CT发现,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4.6±13.6)%;血肿腔引流管在3~5 d内拔除,术后无1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脑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0 d,9例患者病死,56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6.2%。存活患者中5例暂时处于植物人状态,51例苏醒,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存活患者术前血肿量少于病死患者,术前GCS评分低于病死患者( Z=2.386、2.009, P=0.017、0.045)。随访90 d,存活患者中,3例病死,53例存活,存活率为81.5%;存活患者中,2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1.5%。 结论: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术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外科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AS-R-2无框架与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仪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CAS-R-2无框架脑立体定向仪与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仪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量20~40 mL)患者的简易性、疗效、安全性、社会经济负担和预后的不同。方法: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应用CAS-R-2无框架脑立体定向仪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65例(无框架组),应用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仪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55例(有框架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7 d的血肿排空率、住院期间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差异。结果:无框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0.5±0.1) h vs. (2.2±0.5) h]、住院期间再出血率(0.0% vs. 9.1%)和颅内感染发生率(1.5% vs. 9.1%)均低于有框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框架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无框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术后7 d的血肿排空率、住院时间、治疗后6个月死亡率及mR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S-R-2无框架脑立体定向仪与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仪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相同,但前者操作简易性和安全性高,后者的费用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简化增强现实技术在老年幕上脑出血引流术前穿刺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简化增强现实(AR)技术在老年幕上脑出血引流术前穿刺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三科自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3例行血肿引流术治疗的老年幕上中等量脑出血患者,分别仅利用智能手机简化AR技术辅助定位下引流85例(观察组),以及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3D-slicer软件)联合AR技术(Sina软件)辅助定位下引流78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间术前定位时间、置管准确率、72 h内血肿引流充分率、术后肺部感染率、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预后良好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置管准确率(95.3% vs. 94.9%)、72 h内血肿引流充分率(96.5% vs. 96.2%)、术后肺部感染率(21.2% vs. 19.2%)、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75.5±16.7) h vs. (81.5±19.5) h]、预后良好率(75.3% vs. 7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的术前定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2.2±6.5) min vs. (37.5±11.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置管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的基础上,简化AR技术较VR联合AR技术辅助穿刺点定位的操作过程更简便快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发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以基底核区出血最为常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浙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74例老年(年龄≥65岁)高血压性基底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疗效,结果发现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并有脑疝表现,应立即采用开颅经颞叶造瘘血肿清除术;若患者有意识障碍但无脑疝表现,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虽然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不如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具有优势;若患者无意识障碍,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损伤最小、且预后最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耳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骨桥植入的43例(43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外耳道骨性闭锁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接受骨桥植入术时年龄9~36岁,中位数年龄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手术,其中扩张单皮瓣法36例,扩张双皮瓣法7例。于第三期术中或三期耳廓再造术后行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手术。通过比较骨桥植入前后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变化,评估其听力改善效果。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听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8.2±6.6)dBHL,与术前[(8.1±5.7)dBH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术后开机助听听阈较未助听条件下听阈明显下降[(32.8±4.6)dBHL比(60.5±5.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桥助听后,患者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2%、84%和98%,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助听后噪声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0%、80%和92%,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随访4~47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者助听效果稳定,耳廓外形较好。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植入体线圈周围血肿,经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患者,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既可减少手术瘢痕,达到外形美观的效果,又能获得术后稳定的助听效果,手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及临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急性期分阶段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幕上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破裂出血急性期分阶段手术治疗方案,评估儿童AVM分阶段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分阶段手术治疗的37例幕上AVM破裂出血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7例幕上AVM患儿均一期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颅内血肿清除术27例,脑室外引流术10例,无一例死亡病例。病情平稳后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根据Spetzler-Martin评分分级,其中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9例。37例患儿均行AVM切除术,手术均在前次手术后2周左右进行。6个月后复查DSA无AVM残留及复发。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32例(32/37,86.5%),4分5例(5/37,13.5%)。随访6个月至4年,随访期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因某些特定条件不能完成术前脑血管成像时,对部分幕上AVM破裂出血急性期患儿采取分阶段手术治疗是可行的,能获得较好预后,较少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氨甲环酸静脉应用联合弹力绷带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联合弹力绷带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Ⅴ、Ⅵ)术后失血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电脑随机生成序列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拟行手术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5~55岁,平均46.0岁)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切皮前5~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术后不使用弹力绷带;B组:手术切皮前5~1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至膝上。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48 h引流量、静脉血栓性疾病、术后伤口并发症、术后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术后24 h D-二聚体值等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合并内科疾病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B组患者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04.6±10.4)、(113.3±11.9)g/L,术后48 h引流量分别为(277.1±229.2)、(207.1±124.3)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8.0±83.4)、(266.2±60.9)mL,总失血量分别为(792.8±202.8)、(692.2±124.9)mL,术后24 h D-二聚体值分别为(5.1±1.3)、(4.1±0.7)mg/L,术后VAS评分分别为(5.2±0.9)、(3.9±1.1)分,术后24 h下肢周径均值分别为(35.5±3.0)、(34.4±2.6)cm,术后72 h下肢周径均值分别为(33.8±2.1)、(32.8±2.3)cm,术后伤口瘀斑血肿率分别为20.0%(4例)和0(0例),住院时间分别为(6.6±1.0)、(6.2±1.2)d;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患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及其他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弹力绷带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是合理且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促进患者加速康复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具体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6.07±13.3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治疗后以电话、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3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BI≥60分认为预后良好, n=54)与实验组(BI<60分认为预后较差, n=26),将拟定的可疑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引流时间、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致病原因、出血部位、术后再出血等开展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求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清除血肿成功,平均引流时间(5.07±1.25) d,血肿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后轻度颅内感染并发症。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4.84±1.37) d,平均住院时间(15.26±1.44) d。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随访1年内出现12例患者有明显脑萎缩,硬膜下增宽,存在积液。随访3年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无死亡病例。根据BI评定结果:54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74.57±4.36)分,26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48.24±5.12)分。对照组患者年龄、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实验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幕下发生出血比例(14.81%)明显低于实验组(34.62%),术后再出血率(1.85%)明显低于实验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lasgow评分与患者预后表现为正相关( OR=3.449, P=0.005);致伤至手术时间与患者预后表现为负相关( OR=0.580, P=0.023);幕上出血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OR=3.813, P=0.024);术后再出血与患者表现出相关性( OR=19.963, P=0.008)。将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绘制ROC曲线,Glasgow评分选择7.5分为截断点,灵敏度96.30%,特异度88.46%;致伤至手术时间选择8.35 h为截断点,灵敏度84.62%,特异度92.59%。 结论:微创硬通道碎吸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幕下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是预后影响因素,及时就医能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