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临床上采用外科手术干预较多,但是患者在治疗后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继发性损伤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外泌体概念的引入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向.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外囊泡,能够携带细胞内物质,在细胞间发挥信息传递功能,更重要的是外泌体能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发挥调控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4种病理生理机制——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保护血脑屏障以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总结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管结扎对大鼠血脑屏障上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肝损伤对血脑屏障(BBB)上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1/2(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构建BDL大鼠模型,通过试剂盒、Western blot和LC-MS考察BDL大鼠生理生化指标、BBB完整性、皮层OCT1/2蛋白表达和功能以及血浆鹅去氧胆酸(CDCA)浓度.连续 14d灌胃CDCA后测定大鼠生理生化指标、血浆各胆汁酸浓度和皮层OCT1/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BDL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浓度升高,血浆CDCA浓度升高,金刚烷胺脑血浓度比值(Kp)降低,皮层Claudin-5和Occludin无明显变化,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大鼠灌胃CDCA后,血清AST、ALT和ALP无明显变化,血浆CDCA浓度升高,皮层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本研究表明,BDL大鼠BBB上OCT1功能与表达下调与血液中升高的CDCA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菖蒲郁金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综述菖蒲郁金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菖蒲郁金汤源于《温病全书》,具有清心凉血化痰、熄风止痉安神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该方具有修复神经功能、拮抗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细胞耐药性等作用,在防治病毒性脑炎、多发性抽动症、缺血性脑卒中、脑水肿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关注重点已逐渐转变为疾病对患者的长期影响 [ 1] 。其中,认知功能可以受到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2(SARS-CoV-2)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个月的随访中,23%的SARS-CoV-2感染者伴有认知缺陷 [ 2] ;另有研究提示,该类患者中轻度及中度的意识紊乱比率分别为27%及33% [ 3, 4] 。血脑屏障(BBB)作为调节脑内稳态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动态界面,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理条件做出相应反应。本文对BBB与COVID-19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脑屏障(BBB)存在于血液和脑之间,可选择性地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保持其内环境的稳定。BBB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进程密切相关,参与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并影响着治疗预后。本文介绍了BBB的基本结构并就上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BBB破坏的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发展转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血管单元功能障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变性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的病理过程在急性期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演变,常出现神经变性和神经退行性后遗症。神经血管单元(NVU)功能障碍导致的微循环血管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针对NVU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是TBI相关性神经变性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TBI后神经变性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酸结合蛋白4加重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质冲击法进行小鼠TBI造模,C57/BL雄性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每组各6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bp4的表达变化。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Vehicle组和TBI+BMS309403(Fabp4选择性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6只,采用伊文斯蓝实验和脑含水量测定实验评估各组血脑屏障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ZO-1和Occludin蛋白水平,采用mNSS和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abp4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条带相对灰度值:2.243±0.231比1.000±0.102, t=9.334, P<0.01),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BMS309403组中伊文斯蓝的含量低于TBI+溶剂组[(15.960±0.829) μg/g脑组织比(22.960±2.064) μg/g脑组织, t=3.146, P<0.05],而且TBI+BMS309403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TBI+溶剂组[(80.000±0.578)%比(83.670±0.871)%, t=3.479, P<0.05]。TBI+BMS309403组MMP-9的表达蛋白表达水平低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1.253±0.086比1.677±0.098, t=3.248, P<0.05),同时,TBI+BMS309403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高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0.910±0.044比0.667±0.079, t=2.851, P<0.05;条带相对灰度值:0.727±0.106比0.467±0.075, t=2.843, P<0.05)。TBI+BMS309403组小鼠在3 d和7 d的mNSS评分低于TBI+溶剂组[(5.500±0.428)分比(8.333±0.494)分, t=4.332, P<0.01;(5.000±0.516)分比(7.500±0.500)分, t=3.478, P<0.01]。水迷宫实验发现,TBI+BMS309403组小鼠的逃离潜伏期在3 d和7 d明显缩短于TBI+溶剂组[(33.833±1.740) s比(40.833±1.400) s, t=3.134, P<0.05;(25.167±1.621) s比(33.167±1.327) s, t=3.819, P<0.01]。 结论:Fabp4促进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抑制Fabp4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褪黑素、小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与抽动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病因复杂,持续时间长,容易迁延至成人时期,对儿童影响较大。T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TD存在免疫功能失调,可能发生神经炎性反应。褪黑素(melatonin, MT)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具有保护作用。文章就MT、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与TD相关性进行阐述,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对治疗予以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