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遏制卫生腐败行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归纳我国当前遏制卫生腐败行为的政策措施并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ProQuest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1月发表的卫生腐败行为相关文献。同时,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检索政府官方网站、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收集更多会议资料、新闻、报刊、微信短文视频等文献。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运用主题综合的资料整合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主题信息,对比归类主题并形成整合性观点。结果:共纳入147篇文献,涉及到的卫生政策有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集中招标采购和带量采购、"两票制"、院务公开和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医德考评制度和不收不送"红包"协议,上述政策措施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行为有遏制效果,但某些腐败行为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论:研究中总结的5类政策干预有效控制了药品、耗材和器械相关的腐败高发点、引导约束了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更强有力的腐败措施应该整合进宏观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与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改革结合,与医务人员激励制度结合、与现代多元化治理改革结合;同时,腐败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整合地视角、关注多层面医改政策对腐败治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更多类型的腐败行为、多样化研究方法,以提供更实用的政策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试点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在改革试点地区的公平性、实施绩效、激励性与可持续性情况。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补偿机制改革试点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各改革利益主体进行访谈。同时,收集4个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偿情况、收支情况、工作当量等内容。对定量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共开展了12场访谈,访谈了92人。研究发现,改革采取了合理的资金分配比例(保基本人员经费比例低于50%)及不同医疗机构的差异调节系数(1.0~1.8)等措施,保障了改革的公平性;机构和职工工作当量的提升(4个试点地区在岗人员工作当量数的平均值由前一年的3 843.5万工作当量增至4 259.0万工作当量)体现了改革的绩效成果。而政策的激励性和可持续性是当前改革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机构内部的分配制度未开展相应的改革。结论:以当量法为基础的补偿机制改革改变了医务人员以往对资金分配的认知。其倡导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理念与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制下国际创新卫生技术支付策略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下,具有较高成本和风险的创新卫生技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如何平衡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和创新卫生技术的发展是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作者通过研究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创新卫生技术支付体系,发现各国普遍采取附加支付或额外补偿的方式来鼓励创新卫生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技术评估与付费管理机制以保障支付计划的规范运行。国际先进经验做法为我国DRG付费制下的创新卫生技术支付策略提供了参考,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卫生技术评估机制,同时为短期证据有限的创新卫生技术打造特殊准入通道,并逐步形成DRG付费体系中的创新卫生技术长期激励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选择行为激励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是卫生经济学的底层制度,深刻影响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医院的运行模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基于医院采购环节的药品耗材品规选择和使用环节的医生合理诊疗行为腾出药品耗材费用空间,将腾出空间的68%用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选择护理、中医、诊察类等248个成本倒挂明显的医疗服务项目,按照约定的腾空间额度来确定调价幅度;并应用支付宝信用机制同步实施"腾空间调结构",以解决医疗、医保博弈问题,拓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平移补偿法"的路径,并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产生政策叠加联动效应,取得较好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结构变动分析法的河北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选取河北省各级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评价河北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效果,为河北省公立医院优化补偿机制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将河北省各级公立医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变动分析法对样本医院收入结构开展分析.结果:2016-2021年,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医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分别增长2.60个和9.80个百分点,二级医院医务性收入占比下降0.60个百分点;各级公立医院耗材收入占比均有所增长,药品收入仍是各级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三级医院药品收入对医疗收入增长贡献率达50.00%.结论:河北省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结构优化明显,但补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收入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在巩固完善取消耗材加成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精准可持续的财政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拓宽筹资渠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财务视角的肿瘤医院发展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财务视角分析近10年全国肿瘤医院发展变化情况,为肿瘤医院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从财政保障水平、偿债能力、收支情况、发展能力和工作效率5个维度选取14个财务指标,对2012-2021年肿瘤医院和专科医院整体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肿瘤医院的财政收入占比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明显低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稳定在40%左右;收支结余率低,医疗收入占比较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小于30%;肿瘤医院发展能力指标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低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肿瘤医院工作效率优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但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结论:建立健全符合肿瘤专科医院特色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强内控管理,控制负债规模;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推进协同改革;加强业财深度融合,提高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助力效率医疗改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中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影响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分析广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中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影响路径,为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2019-2021 年 39 个广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与必要条件分析法(NCA),分析医共体建设中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结果:多种因素联动影响医共体建设中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其中有2 类主导作用,分别是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的主导作用、医疗收入结构优化的主导作用,组态分析结果解释力较强(一致性>0.8、覆盖度>0.5).结论:医共体内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提升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应以整体县域为关注点,合理降低住院次均费用,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格补偿机制,逐步优化医疗收入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DRG视角下应用集中带量采购冠状动脉支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背景下,使用集中带量采购冠状动脉支架(集采支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纳入DRG为FM1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5 301例患者,其中单纯使用集采支架共3 357例(集采组),单纯使用非集采支架共1 944例(非集采组).通过倾向匹配得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的基线特征匹配.比较两组行PCI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指标.结果 通过1:1匹配后最终筛选出3 888例患者,每组1 944例.集采组住院天数少于非集采组(P<0.05),而两组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3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与非集采组相比,集采组的总住院费用、医保统筹支付费用、药品费、手术治疗费、总材料费以及材料费中的支架费用、导管费用均减少,检查化验费、材料费中的球囊和附件费用及DRG权重增加(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总住院费用显著下降,手术有效性、安全性未受影响,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补偿机制滞后.应通过强化"三医联动",推动医用耗材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实现患者、医保、医疗、医药四方共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DEMATEL方法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影响因素及识别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为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参考作用.方法:通过对医疗服务价格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政策梳理,初步筛选影响价格动态调整的关键因素;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室法,获得影响价格动态调整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作用关系.结果:共筛选出9个原因因素和6个结果因素.在原因因素中,服务要素成本变化、机构领导重视程度和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位于前3位;在结果因素中,群众医疗负担水平、患者对价格满意度和财政实际补偿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结论:合理测算医疗服务要素成本,提升领导对调价的重视程度,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充分关注群众医疗负担水平和患者对价格的满意度,并提高财政对医疗机构政策性亏损的实质性补偿能力,有效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改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
编辑人员丨2024/3/2
从生计和生态双重维度探究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对于深化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人"预设的微观视角,以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CSI)为理论框架,使用2020年若尔盖草原574个牧户调研数据,通过反映性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牧户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因果机制进行了多变量、多路径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1)牧户对生计收入和生态质量越重视、"生态经济人"理性越高,其政策满意度就越高,生态保护的心理主动性也越大,相对效应大小=0.271.(2)牧户对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是牧户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对效应大小=0.518.(3)牧户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感知,将会直接提升其政策满意度,并进一步促进其生态保护理性,相对效应大小=0.312.因此,提高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与支持度,应重点从三个维度综合施策:首先,应重视发展草原生态文化,培育牧户生态经济理性.其次,要稳步提升生态补偿标准,加强草原保护的工作力量,提升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最后,草原生态补偿要重点加强与牧户生计绿色发展的协同,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