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近视及合并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结构参数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HM)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HMG)患者视网膜结构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对象包括HM患者20例(36只眼)和HMG患者21例(35只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视力、眼压、视野(VF)等人口学及临床特征,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厚度,使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扫描黄斑、视盘为中心的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丛三个层面的血流密度(VD),再分别测算上下两个半区的VD血流密度比值(VDR),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NFL在上侧、下侧、颞侧、中央厚度参数上,HM组均高于HMG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1).HM组9个分区的黄斑厚度均大于HMG组,但存在统计差异的区域只有内层下侧、颞侧和外层下侧(均P<0.05).无论黄斑还是视盘,HMG组VD均低于HM组(均P<0.05),其中SCP下侧区域血流密度的降低最为明显,只有SCP VDR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视乳头周围RNFL厚度、黄斑厚度、视盘和黄斑血流密度等结构参数有助于HMG的临床诊断,其中SCP VDR的降低可能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7/10于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85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组23例30眼,传统超声乳化组42例55眼.于术前,术后1 d,1 mo均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均较术前改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1);术后1 d,1 mo,飞秒激光辅助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均P<0.05),而传统超声乳化组手术前后均无差异(均P>0.05);传统超声乳化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和视盘区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而飞秒激光辅助组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眼底视网膜血管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视性单眼弱视黄斑区各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SD-OCT研究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其对侧健康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32例。采用SD-OCT获取弱视眼和对侧眼的黄斑区域图像。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分析以中央凹为中心、3 mm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各层厚度。比较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内层视网膜总厚度在黄斑中央凹区域和颞侧旁中央凹区域增厚、鼻侧旁中央凹区域变薄。在中央凹区域内,弱视眼的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较对侧眼有增厚,而外核层则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性( r =0.34-0.36, P <0.05)。 结论:视网膜总厚度、内层及各层厚度表现为中央凹区域和颞侧区增厚、鼻侧区变薄。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与色素上皮层的增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急性期NAIO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0.1的35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行静态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OCT仪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治疗。激素治疗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60 mg/d(不论体重);2周后每5天减少5 mg,减量至40 mg后维持至视盘水肿消退;其后快速减量至停药。治疗后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变化。两组患眼间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患眼治疗前后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秩方差分析。 结果:40例40只眼中,激素治疗组21例21只眼,对照组19例19只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伴随全身危险因素、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6个月,激素治疗组、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6±0.32、0.26±0.34和0.28±0.30、0.25±0.32;视野MD值分别为(-15.52±6.87)、(-15.55±6.04)dB和(-14.82±7.48)、(-15.18±6.40)dB;pRNFL厚度分别为(70.38±10.22)、(73.79±11.82)μm和(65.67±10.07)、(69.26±10.85)μm。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logMAR BCVA ( Z=-0.014、-0.315, P=1.000、0.768)、视野MD值( Z=-0.041、-0.068, P=0.979、0.957)、pRNFL厚度(Z=-0.965、-1.112, P=0.347、0.2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NAION,在6个月随访时间内患眼视功能及形态学预后未能获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眼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经线粒体DNA检测确诊的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者22例4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以视盘为中心1.73 mm外200 μm×200 μ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于患者病程2、4、8、12、18、24、30个月时间点前后1个月内分别完成至少7次以上视野检查。因初诊时患者BCVA和配合度的不同,其中27只眼采用G2程序进行视野检查(G2程序组),以视野平均缺损(MD)为主要结局指标;17只眼采用LVC程序进行视野检查(LVC程序组),以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为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 χ2=1.896 )、年龄( t=0.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9、0.708);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4 , P=0.000 )。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是否>14岁,再将两组患者分为年龄≤14岁组、>14岁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G2程序≤14岁组患眼随病程延长视野MD值逐渐降低;与病程2个月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3、4.590、5.033, P=0.002、0.001、0.000)。G2程序>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VC程序≤14岁组、>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眼早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则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早期、晚期视野缺损类型眼数比较,G2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414, P=0.015);LVC程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541, P=0.474)。G2程序组患眼病程8个月内视野MD值基本维持稳定;与病程2个月视野MD值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明显改善,MD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0、3.217、3.566, P=0.046、0.003、0.001)。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P>0.05)。G2程序组患眼,与病程2个月BCVA比较,病程12个月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9、3.678、4.264、5.078, P =0.008、0.002、0.001、0.000)。G2程序组患眼不同病程BCVA均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2程序组( t=8.400、9.330、10.989、11.967、12.211、12.803)、LVC程序组( t=10.668、13.036、13.833、18.922、20.387、20.851)患眼随病程延长RNFL厚度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G2程序组患眼病程4、8、18、24、30个月RNFL厚度均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1、2.269、2.474、2.509、2.782, P=0.018、0.028、0.017、0.016、0.008 )。 结论: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眼视野缺损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缺损和中心暗点。G2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明显改善,BCVA显著提高;G2程序组中年龄≤14岁者视野改善优于年龄>14岁者。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 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 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5, 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 r=-0.333, 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 r=-0.303~-0.282,均 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 P=0.383)。 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招募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通用医疗成都三六三医院眼科就诊且病情控制稳定的青光眼患者43例(60眼),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30眼)和研究组21例(30眼)。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日1次,为期3个月的视知觉学习,分别在学习前,学习后1周及1、3、6个月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对照组在没有任何其他干预的情况下维持常规治疗,并且在同样时间节点完成相同的视功能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BCVA、眼压、MD及RNFL厚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在治疗前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学习后研究组的各个阶段BCVA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BCVA分别为0.21±0.25和0.1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2组眼压、MD及RNFL厚度在各时间节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能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BCVA,为青光眼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并能进一步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视盘旁血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参数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28例47只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0名40只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 t=-1.397)、性别构成比( χ2=0.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9、0.843)。均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 mm ×4.5 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测量视盘旁RNFL(pRNFL)厚度及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DM组患眼全周及上半侧、下半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各象限ppV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7、4.360、3.713、4.007、2.806、4.046、2.214, P<0.05);全周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上方、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7、2.349, P>0.05),而全周、上半侧、下半侧、鼻侧、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67、1.717、1.869、0.720、0.303,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鼻侧pRNFL厚度与鼻侧ppVD呈高度正相关( r=0.734, P<0.001)。 结论:早期DR患眼ppVD下降,pRNFL变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及武汉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纳入LHON患者159例,所有患眼均接受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0.05 μl玻璃体腔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计测定患眼视野指数(VFI)和平均偏差(MD);采用Spectralis ? HRA+OCT仪测量患眼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以术后第12个月BCVA、视野和RNFL厚度作为治疗的主要结局。依据治疗后12个月BCVA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视力改善组81眼、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62眼、未注射眼视力改善组65眼和未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78眼;依据术后第12个月VFI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VFI改善组48眼、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1眼、未注射眼VFI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2眼,依据MD改善情况分为注射眼MD改善组52眼、注射眼MD未改善组67眼、未注射眼MD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MD未改善组72眼。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组患眼BCVA、VFI和MD恢复情况与RNFL厚度之间的关联。 结果: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和未注射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1.37±0.55和1.29±0.59,分别优于注射前的1.70±0.41和1.53±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20、3.550,均 P<0.001)。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D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未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MD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治疗后RNFL厚度总体逐渐变薄。注射眼视力提高组BCVA与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 r=-0.362、-0.292、-0.307、-0.308,均 P<0.05)。注射眼VFI提高组VFI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 r=0.439、0.356、0.294、0.401,均 P<0.05)。注射眼MD提高组MD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 r=0.495、0.424、0.377、0.474,均 P<0.05)。 结论: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RNFL厚度与视功能恢复程度有明显关联,RNFL较厚眼视功能恢复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