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招募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通用医疗成都三六三医院眼科就诊且病情控制稳定的青光眼患者43例(60眼),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30眼)和研究组21例(30眼)。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日1次,为期3个月的视知觉学习,分别在学习前,学习后1周及1、3、6个月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对照组在没有任何其他干预的情况下维持常规治疗,并且在同样时间节点完成相同的视功能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BCVA、眼压、MD及RNFL厚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在治疗前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学习后研究组的各个阶段BCVA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BCVA分别为0.21±0.25和0.1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2组眼压、MD及RNFL厚度在各时间节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能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BCVA,为青光眼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并能进一步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大脑高级视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图像的过程中,双眼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均等的被处理,而是存在眼间竞争与抑制,由此产生了知觉优势,过强的知觉优势带来双眼视的异常。借助双眼分视和计算机生成的心理物理视觉测试程序,可以定量测定知觉优势强度,并通过光学矫正、遮盖或视知觉学习实时调控知觉优势。知觉优势的相关基础理论也延伸应用到眼科临床诊疗尤其是斜弱视的诊疗中,并有望为解决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异常相关的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现就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临床诊断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引入标准化评估工具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DD)临床诊断的优化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5至12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招募130名存在语文成绩明显落后临床表现且筛查性量表筛查阳性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筛查性量表采用中国小学生阅读障碍行为筛查量表(CDSBC),以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筛查量表作为辅助。参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诊断与干预的专家意见”的标准流程,对研究对象使用现代汉语发展性读写障碍评估工具(DDSSM)进行读写相关认知能力评价及诊断性评估,分为学习落后表现组和DD组。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对比两组在智力、读写能力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布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DDSSM中各项认知能力得分与CDSBC得分的相关性。 结果:130名研究对象中男90名,年龄(8.3±1.0)岁;女40名,年龄(8.1±0.9)岁。最终诊断DD 59例,其中男41例。学习落后表现组与DD组的操作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15比100±15, t=0.53, P>0.05),DDSSM中字词读写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比21±4, t=11.56, P<0.001)。学习落后表现组(71名)和DD组注意缺陷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名(25.4%)比16例(27.1%), χ2=0.05, P>0.05]。DDSSM中口语词汇量、语素意识和正字法意识与CDSBC总分均负相关( r=-0.42、-0.32、-0.35,均 P<0.01),但视觉空间知觉和快速自动化命名与CDSBC总分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r=-0.09、-0.20,均 P>0.05)。 结论:针对读写相关认知能力,CDSBC的评估作用不足,因此引入标准化DDSSM是对汉语DD临床诊断的优化,对实现精准诊断和干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手术室实习护生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手术室实习护生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理实习生操作技能奠定基础。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手术室2019年6月—2020年6月的护理实习生8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时间分为对照组42名,干预组4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教学法,干预组采用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干预效果通过理论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医学教育环境评分和双向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且干预组的手术体位摆放正确率增高,而完成体位摆放所需时间减少( P<0.05);医学教育环境评分方面,干预组学生对学习的知觉、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学生对环境的知觉、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提高( P<0.05),但学生的学术自我知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干预组实习护生和带教老师的双向教学满意度均提高( P<0.05)。 结论: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应用在实习护生的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适应光学(AO)技术能够实时测量和校正波前像差,使光学系统能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保持良好光学性能,在眼科领域逐渐受到关注。AO技术可以根据波前像差进行验光,提高主客观验光的效率和准确性;消除人眼像差对视网膜成像的影响,为视神经功能评价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改善视知觉学习训练的效果,为特殊人群提供视力保健和治疗方法;模拟和预测术后视觉效果,为屈光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个性化方案选择提供依据。AO与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光学扫描激光检眼镜、共焦扫描激光检眼镜等结合,可以实现实时眼底成像和视网膜血管成像,提供更高的视网膜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分辨更精细的视网膜血管以及视锥细胞细节,表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拓扑和变形,其在眼后节激光手术、青光眼诊断与随访、色盲和视网膜生理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就AO技术原理及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知觉学习的发展与运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知觉学习是指通过特定的视知觉任务训练使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显著提高的方法。视知觉学习具有相对特异性、相对迁移性以及时间属性,在弱视、斜视等眼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视功能检查和改善方面也有新的应用。同时,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关于视知觉学习的脑区探索也已取得新的进展。现笔者对视知觉学习的发展历程、神经机制、学习方法、功能应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外科医护人员执行RBRVS绩效分配制度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实施RBRVS绩效分配制度过程中影响外科医护人员执行该制度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外科医护人员对RBRVS绩效分配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提出建议.方法: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公立医院外科医护人员执行RBRVS绩效分配制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外科医护人员执行RBRVS绩效分配制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外科医护人员执行RBRVS绩效分配制度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5,0.350,0.341,P<0.01,说明该三项对行为意向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关系最为显著;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行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07和0.362,P<0.01,说明该两项对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为了更好地执行RBRVS绩效分配制度,外科医护人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该制度,加强对该制度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医疗水平.医院及科室应当营造支持该制度的氛围,制定执行情况的奖惩措施,同时强化培训,进一步获得外科医护人员理解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觉编码时空活动模式的类脑表达与计算——架构篇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大脑如何处理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感觉数据流,以执行复杂的认知计算和适应性行为控制,一直是脑科学和类脑技术领域的重要难题.这被称为感觉编码的表达与计算问题,其关键在于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使大脑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表达感觉数据流中的相似性或不变性,并将这些学习结果应用于认知计算、行为控制以及感知觉和意识形成.然而,现有的实验手段、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在揭示大脑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以及信息论上类脑智能表达与计算的通用机制方面仍面临挑战,更难以深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视网膜-外侧膝状体-视皮质轴神经编码的生理机制,提出构建一种新型的类脑智能单元模型架构,该架构专注于表达与计算感觉数据流的时空活动模式的相似性或不变性.它不仅模拟了人类大脑外周神经系统对信息的压缩表达、丘脑系统的有序分离与拼接、皮质的独立稀疏编码以及自组织映射计算等复杂过程,还模拟了皮质脑区间折返连接振荡与相干振荡的全局编码机制.这种类脑智能单元不仅为构建大规模集成神经网络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大脑的表达与计算机制,为实现意识的大脑皮质连接图的全局编码提供新的视角,进而推动类脑智能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感知觉异常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症状之一,对患儿的社交、学习和整体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ASD感知觉异常的临床特征包括感觉高敏感性和感觉低敏感性,涉及的感知觉有听知觉、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前庭功能.ASD感知觉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执行功能缺陷、基因组学异常、兴奋抑制平衡失调及唤醒学说有关.本文为临床早期识别ASD患儿感知觉异常提供依据,以促进ASD患儿感知觉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难治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探讨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难治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中经传统弱视治疗12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提升或年龄已超过视觉敏感期的弱视患者76例(152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44例(88只眼),女性32例(64只眼)。年龄5~33岁,平均年龄(10.6±7.0)岁。全部患者的弱视眼使用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软件进行系统训练。以标准对数远视力表检查训练前后的BCVA,以训练前后的BCVA平均提升幅度评估治疗有效率。患者整体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BCVA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M (P25,P75)]进行描述;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的BCVA数据,采用例数(眼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患者整体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健眼与弱眼BCVA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训练前后的比较采用wilconxon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训练前整体患者的BCVA中位数为0.5(0.3,0.7),训练后为0.7(0.5,0.9),训练后整体患者的BCVA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282,P<0.05)。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共9例(18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8例(15只眼),占83.3%(15/18);斜视性弱视共12例(14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10例(11只眼),占78.6%(11/14);形觉剥夺性弱视共10例(12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6例(8只眼),占66.7%(8/12);屈光参差性弱视共43例(43只眼),训练前患者的BCVA中位数为0.50(0.16,0.70),训练后为0.70(0.50,0.90),训练后较训练前BCVA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106,P<0.05)。其余患者合并眼球震颤共2例(4只眼),未单独分析。全部患者年龄与BCVA提升幅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350,P<0.05);训练前BCVA与BCVA提升幅度呈负相关(r=-0.396,P<0.05);训练次数与BCVA提升幅度呈正相关(r=0.480,P<0.05)。结论: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可提升难治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BCVA,但对不同类型的难治性弱视,其平均提升幅度与治疗有效率不同。训练时年龄越小、训练前BCVA越低及训练次数越多,训练后其BCVA的提升幅度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