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3K/AKT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目前,DR的治疗主要关注于晚期并发症的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作为细胞周期过程中重要的胞内信号通路之一,参与了 DR发病的全过程.文章主要从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激活和阻止途径、传导路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综述其在DR中的作用,并探讨靶向PI3K/AKT通路治疗DR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为基础,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神经损伤后无法再生,最终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热点,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诱导能够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转化,并经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以及自体归巢途径进行眼内移植,BMSCs在损伤视网膜局部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替代、旁分泌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外泌体等多种机制及信号通路,参与视神经以及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减少RGCs的凋亡,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丢失和视神经萎缩,为青光眼等视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细胞及视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将通过BM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途径以及BMSCs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遗传学技术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功能改变所致的致盲性眼病。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视网膜假体植入等新生物学技术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视觉功能恢复上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但目前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光遗传学是一种将光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结合的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可将光敏蛋白表达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视网膜神经元上,利用光刺激表达光敏蛋白的细胞,通过产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使其重获感光能力。相较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免疫排斥、基因治疗的个体化差异及视网膜假体植入的创伤性大等局限,光遗传学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亟待解决时空分辨率低和光敏感性不足的问题。随着光遗传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其必然和其他领域形成更深层次地交叉、融合,从而有助于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视觉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非压力依赖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光眼是由于视神经病变导致视野缺损的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病理性眼压升高为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在许多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即使眼压正常,患者仍出现进展性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说明除了高眼压因素外,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微循环障碍、自由基、跨筛板压力梯度变化、兴奋性毒性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剥夺、轴浆断流、免疫失衡、胶质细胞活化这些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49-5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衰老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衰老是一个导致体内组织和细胞功能减退及异常的退变过程。在衰老引起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损伤主要发生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通过引起能量生成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突变积累、蛋白质错误折叠积累、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流灌注不足、跨筛板压力差升高和筛板结缔组织硬化等改变,衰老增加RGCs对损伤因子的易感性,在视神经损伤及变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GCs年轻化是治疗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可以减弱,甚至逆转衰老对其造成的损害,促进RGCs的再生,为视功能保护提供了新的靶点。因此,衰老致RGCs损伤机制的研究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从衰老与RGCs损伤和RGCs年轻化的新思路2个方面就衰老在RGCs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后巩膜葡萄肿(PS)是指眼球后极部局部向后膨隆,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近视(PM)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之一。PS与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与脱离、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萎缩等密切相关。P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有效防治方法。了解PS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诊断检测方法、分类与分级、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可为PS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因子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会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表面及周围改变、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改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可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参与眼球的生长和重塑。其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逐渐被研究者关注。本文就生长因子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干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变性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以及基于神经干细胞(NSC)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或)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鼠龄14 d的CLN7型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0、20只。鼠龄14 d的C57BL/6J小鼠20只设定为野生型组(WT组)。对照组、WT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2、4、6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双极细胞、视锥-双极细胞分布和数量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实验组小鼠随机选取单侧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CNTF-NSC、GDNF-NSC、CNTF-NSC和GDNF-NSC 1:1细胞混合物(GDNF/CNTF-NSC),并据此再分为CNTF-NSC组、GDNF-NSC组、GDNF/CNTF-NSC组;对侧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含神经营养因子(NTF)的NSC 2 μl作为自身对照组。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于小鼠2、4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感受器细胞的数量;采用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小鼠4月龄时,观察移植的NSC分化情况和NTF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WT组比较,小鼠2、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周边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285.10),中央区、周边区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密度( F=823.20、346.20)、视锥-双极细胞密度( F=356.30、210.60)以及暗视a、b波振幅( F=1 911.00、387.10)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鼠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中央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127.30)及明视b波振幅( F=51.13)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玻璃体内移植的NSC优先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稳定高水平表达CNTF和GDNF。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与其自身对照组在不同月龄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行数比较:CNTF-NSC组,2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73、75.06、75.06, P<0.05);4月龄:整个、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7、12.27, P<0.05)。GDNF/CNTF-NSC组,2、4月龄:整个( F=27.26、27.26)、周边区( F=16.01、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DNF-NSC组,不同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00、0.01、0.02, P>0.05)。 结论:随年龄增长,CLN7型小鼠表现出渐进性加重的退行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是一致的。基于NSC玻璃体内递送的CNTF和GDNF/CNTF均对光感受器细胞有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GDNF/CNTF并未展现出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协同保护效果。GDNF对CLN7型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和功能均没有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环状RN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以及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发病机制。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主要由前体RNA经剪切加工后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广泛存在于视网膜中并参与各种眼底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DR视网膜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其可作为miRNA的"海绵",通过参与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及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过程影响DR的发生发展。未来,对circRNA在DR中的探索将深入阐明DR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其有望成为DR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的分子靶点,从而实现DR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在青光眼诊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泌体是由各种细胞分泌产生,广泛存在于生物体液中的纳米级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小囊泡,其内容物复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外泌体在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眼内外泌体通过运输青光眼相关蛋白、调节Wnt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外基质周转等参与小梁网细胞调节,从而影响房水循环;小胶质细胞外泌体介导视网膜神经炎症和相关的炎症信号通路。此外,眼内液中外泌体稳定存在,其中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RNA等内容物使外泌体具有作为青光眼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青光眼治疗方面,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抑制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炎症,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失,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外泌体可通过血-视网膜屏障,输送神经营养因子、药物或其他治疗分子到靶细胞中,调节靶细胞的功能,为青光眼视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总结国内外青光眼与外泌体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外泌体在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