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ON)是主要累及视神经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准确诊断、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一直是临床诊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随着有关DON临床诊断标志物、疾病分型及不同亚型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及时制定DON的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指导临床进一步规范开展工作。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联合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成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共识专家组和指南外审专家组以及指南制定工作组,通过调研临床一线神经眼科医师、眼科医师及神经内科医师,收集并整理临床关注问题,全面检索和系统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制定新的系统评价,组织召开专家共识会议,深入访谈和剖析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最终形成16条针对DON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主要涉及分类和诊断、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随访管理等方面,并对每条推荐意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DON和降低复发率发挥指导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71-1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及其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新一代Corvis ? ST评估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并探讨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抽取纳入2021年1—8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视光学中心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8例(144眼)。随访跟踪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数据,分别应用新一代Corvis ?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新型参数,包括校正眼压(bIOP)、2 mm处变形幅度的比值(DA 2 ratio)、综合半径(IR)、最薄点厚度与厚度变化率(ARTh)、应力-应变参数(SSI)、硬度参数(SP-A1)、生物力学指数(CBI);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高阶像差参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 t检验事后多重分析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和角膜高阶像差参数的变化;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戴镜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角膜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ARTh和bIOP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 F=153.11、13.48, P<0.001);IR和CBI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 F=25.31、31.48, P<0.001);SSI在戴镜1周后出现下降( P<0.001),维持1个月后,在第3个月出现回升;DA 2 ratio只是在戴镜后1个月出现升高( F=5.76, P<0.001),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变化不大( P>0.05);SP-A1戴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青少年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全角膜、前表面角膜总均方根(RMS)值及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A)值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39、116.52, P<0.001; F=109.30、127.14, P<0.001)。相对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改变,角膜后表面像差相对稳定。在相关性分析中显示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RMS、RMS HOA均有相关性(均 P<0.05),特别是戴镜后1周呈现较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戴镜后1个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角膜后表面像差参数显示相对高的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出现变化,随配戴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稳定期,短期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似乎不会发生影响角膜安全的角膜生物力学改变,说明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相对安全的;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与角膜生物力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底图像配准检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底图像配准是将间隔一段时间拍摄的眼底图像,通过软件搜索特征后进行叠加和重合并交替闪烁显示,以便观察者可清晰观察到眼底图像因时间不同出现的细微变化。《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已将眼底图像配准列为观察青光眼眼底解剖结构改变和损伤进展的推荐使用方法。本文从视神经形态随访检查方法的优劣和眼底图像配准检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变化的原理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介绍,以说明眼底图像配准是检测青光眼早期和中期视神经损伤进展和变化的敏感方法,从而推动国内有条件的眼科机构尽早推广使用该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7-24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推顶式支架结构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行自体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侧鼻下外侧软骨边缘切口联合鼻小柱切口,术中采取第6肋软骨雕刻成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和鼻尖覆盖移植物一体化支架,以及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将鼻小柱支撑移植物与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前后处于同一平面缝合、搭建推顶式支架,并置入鼻背假体,以纠正鼻部美学缺陷。采用Adobe Photoshop CS 6.0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部像进行处理及测量,获取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等数值,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鼻整形效果评价量表(ROE)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鼻部指标测量值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4例,女49例,年龄18~45岁,平均25.6岁。其中49例为初次鼻整形手术,4例为鼻修复手术。5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值、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说明鼻部低平、鼻头肥大等美学缺陷均得以改善,鼻尖无明显偏曲、上旋或下旋。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4~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症状;VAS和ROE量表术前评分分别为(6.1±0.5)分和(10.5±1.6)分,术后分别为(7.6±0.4)分和(21.3±2.1)分,明显高于术前( P<0. 01),患者对鼻部美观及功能结果表示满意。 结论: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进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可减少远期软骨支架偏曲及鼻尖上旋或下旋的风险,可获得更加接近正常解剖的鼻小柱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省既往HIV-2疑似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湖南省既往HIV-2疑似感染者血清样本进行HIV-2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湖南省HIV-2感染状况。方法:收集全省15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2003—2020年原始记录中出现了HIV-2抗体指示性条带的库存血样和检测对象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国内批准上市的能同时诊断HIV-1和HIV-2的试剂盒进行重复检测。结果判定按照试剂盒说明说明书。结果:共收集到出现了HIV-2抗体指示性条带的样本378份,涉及病例363例。血清检测结果显示,326例(89.81%)HIV-1抗体阳性;18例(4.96%)HIV-2抗体阳性;12例(3.31%)HIV抗体阳性但不能分型;6例(1.65%)HIV抗体不确定;1例(0.28%)HIV-1/2抗体阴性。18例HIV-2抗体阳性样本来自湘潭市15例(83.33%)和长沙市3例(16.67%)。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性12例(66.67%)、女性6例(33.33%),男女比2∶1;丧偶或离异6例(33.33%),在婚单阳8例(44.44%)、在婚双阳2例(11.11%)、婚姻状况不详2例(11.11%);首次检测平均年龄(56.94±12.52)岁,男性年龄跨度在33~76岁之间、女性年龄在44~66岁之间,男性年龄跨度比女性大;样本来源医院住院13例(72.22%)、监狱羁押和血站送检各2例(22.22%)、配偶筛查1例(5.56%);样本首次检测时间2005年、2009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20年各1例;2016年6例、2017年2例、2019年4例。截至2020年存活9人、死亡或者失联9人、已经开展抗病毒治疗3人。在能随访到的7例中,全部承认为异性性传播、6例否认有国外旅居史、1例否认有国外性接触史。结论:HIV-2感染疫情在湖南省已经持续时间比较长,本地感染不是偶发个例,存在长期聚集性疫情传播的可能。这提示国家应加强对HIV-2的监测、检测、诊断治疗的研究,重视HIV-2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及其可信度检验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 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 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 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 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 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三级医院临床试验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级响应下三级医院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方法:采用电子调查问卷对三级医院通过伦理审查、尚未完成招募或未完成受试者出组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疫情期间临床试验项目采取的措施及常见问题处置情况。结果:共回收调查问卷198份,包含尚未招募受试者项目92项,已招募受试者项目106项。其中,59.15%暂未启动项目决定暂缓启动,76.19%暂未招募受试者项目决定暂缓招募。36.87%项目制定了疫情期间应急预案等文件。对于已经招募受试者的项目,5.66%的项目延长了访视时间窗,61.32%的项目对受试者进行远程访视,51.89%的项目进行远程治疗指导,51.89%的项目允许在就近医院完成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38.68%的项目在保障运输条件下为受试者邮寄药物。对于需要到医院随访的项目,92%的项目会了解疫区接触史及现场监测体温。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访视延迟,46.97%的项目按照违背方案上报,6.07%的项目不按照或者不确定是否按照违背方案上报。结论:申办方及医疗机构遵守疫情防护基本原则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注重对受试者的保护,大部分临床试验遵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伦理原则,尽可能保证临床试验规范有效地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准化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维持期换瓶不减量方案在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标准化螨变应原免疫治疗的优化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接受双螨变应原制剂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或)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的5~16岁共15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不同时间节点(治疗前,启动脱敏治疗后4~6个月、1年、2年时)总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CSMS(综合症状和用药评分)评分、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血清总IgE(tIgE)、特异性IgE(sIgE)、tIgG4、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剂量递增阶段)的方案一致,均按说明书进行。其中,81例(观察组)在剂量维持阶段持续继续每4~6周皮下注射1次,每次注射3号瓶1 ml;75例(对照组)维持阶段按照旧的传统方案进行(即换新瓶减半量3号瓶0.5 ml,1~2周后0.75 ml,再间隔1~2周1 m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156例患儿中观察组共纳入81例,其中AR患儿有58例,BA患儿15例,AR合并BA患儿有8例;常规对照组共纳入75例,AR患儿有52例,BA患儿16例,AR合并BA患儿有7例。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不良反应对照组 χ2=1.541,观察组 χ2=0.718;全身不良反应对照组 χ2=0.483,观察组 χ2=0.179, P值均>0.05),且均无Ⅱ级以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随访2年脱漏15例,脱落率20.0%;观察组随访2年脱漏7例,脱落率8.6%,两组患者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47, P<0.05)。血清学指标及疗效对比(在治疗后3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即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与基线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CSMS评分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13.783,20.086,20.384, P值均<0.001;观察组 t值分别为15.480,27.087,28.938, P值均<0.001);两组患者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VAS评分也均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14.008,17.963,27.512, P值均<0.001;观察组 t值分别为9.436,13.184,22.377, P值均<0.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基线状态、4~6个月、1年及2年时CS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621,0.473,1.825,0.342; P值分别为0.536,0.637,0.070,0.733),VAS在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63,0.095,0.305,0.951; P值分别为0.099,0.925,0.761,0.343);提示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临床显效,且两种方案疗效相当。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3.453,5.469,6.273, P值均<0.05;观察组 t值分别为2.900,4.575,5.9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较基线状态tIgE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常规组 t值分别为-5.328,-4.254,-0.690, P值分别为0.000,0.000,0.492;观察组 t值分别为-6.087,-5.087,-0.324, P值分别为0.000,0.000,0.745)。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血清学指标及疗效在基线状态、4~6个月、1年及2年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t值分别为0.723,1.553,0.766,0.234; P值分别为0.471,0.122,0.445,0.815),tIgE( t值分别为0.170,-0.166,-0.449,0.839; P值分别为0.865,0.868,0.654,0.403),tIgG4( t值分别为1.507,1.467,-0.337,0.804; P值分别为0.134,0.145,0.737,0.422)。 结论:针对气道过敏性疾病双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的两种免疫治疗方案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依从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40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病程2周以内者32例,3周~1个月者3例,2个月~2年者5例。有明确的植物性眼外伤史33例,角膜异物剔除术后3例,由手足真菌感染所致者2例,无法说明原因者2例。穿孔直径<2 mm者37例,2~4 mm者3例。所有患者分成两组,结膜瓣遮盖组及角膜双板层移植组。每组20例,供体角膜系甘油保存者。记录两组视力及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0.5~2年,结膜瓣组视力光感14例,手动4例,数指2例。角膜移植组外植片透明,内植片轻度浑浊,视力光感2例,手动3例,数指12例,0.1~0.2者2例,>0.2者1例。1例植片浑浊真菌复发,1例发生排斥。结论: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视力恢复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