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PKN1、TNFRSF4、DDIT4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激酶N1(PKN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DIT4)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18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以及在该院体检的18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子宫内膜癌组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38例,按照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各组血清PKN1、TNFRSF4、DDIT4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KN1、TNFRSF4、DDIT4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子宫内膜癌组、良性疾病组血清PKN1、DDIT4水平升高,血清TNFRSF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血清PKN1、DDIT4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FRSF4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低分化程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肌层浸润≥1/2的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PKN1、DDIT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TNFRSF4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KN1、DDIT4、LVSI、肌层浸润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TNFRSF4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PKN1、TNFRSF4、DDIT4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状况的预测效能高于各血清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PKN1、TNFRSF4、DDIT4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且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基于缺氧微环境调控糖代谢重编程干预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糖代谢重编程是胃癌前病变的显著特征.缺氧微环境、低氧诱导因子是糖代谢重编程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缺氧微环境与胃癌前病变糖代谢重编程之间的关系,归纳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改善缺氧微环境,进而调控糖酵解治疗该病的相关研究,总结得出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血管生成、调控信号通路及糖酵解关键蛋白、多个酶类表达、减少乳酸分泌、抑制细胞恶性增殖和侵袭.探讨中药改善缺氧微环境进而调控糖酵解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胃癌前病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病人治疗反应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MM病人为MM组,同期该院门诊就诊的6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参与者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GRP78的表达,分析GRP78表达与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的关系.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血清GRP78预测MM病人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与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血清GRP78表达与MM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 MM病人的血清GRP7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Z=4.12,,P<0.001),中位表达量分别为2.49(1.23,5.13)mg/L和1.29(0.75,2.14)mg/L.与多发性骨髓瘤国际预后分期(ISS)Ⅰ、Ⅱ期病人2.05(1.09,4.40)mg/L相比,血清GRP78表达在ISSⅢ期病人2.99(1.66,5.63)mg/L显著升高(Z=2.18,P=0.030).然而,血清GRP78表达与接受硼替佐米诱导方案的MM病人的治疗反应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GRP78预测总体生存(OS)的最佳临界值为1.68 m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5%CI:(0.58,0.81),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7%和58.4%.Kaplan-Meier曲线表明GRP78高表达(≤1.68 mg/L,n=50)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组(>1.68 mg/L,n=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9,P=0.001).单、多因素Cox分析揭示ISS分期[HR=2.04,95%CI:(1.11,3.76),P=0.022]、治疗反应[HR=2.42,95%CI:(1.28,4.58),P=0.007]和血清GRP78表达[HR=2.96,95%CI:(1.43,6.12),P=0.003]是MM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RP78在MM病人血清中呈现异常高表达,且与ISS分期及不良预后有关,或许是MM诊断与预后风险分层的重要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热疗联合吉西他滨对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热疗联合吉西他滨对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吉西他滨组、热疗组(43℃培养箱中加热1 h后再在37℃培养箱中孵育24 h)、热疗+吉西他滨组.EdU染色、CCK-8检测Tca8113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Tca8113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Tca8113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Tca8113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Nijmegen断裂综合征1(NBS1)蛋白表达.体内裸鼠移植瘤试验检测移植瘤质量与体积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组间差异,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热疗组、热疗+吉西他滨组Tca8113细胞EdU阳性细胞百分比、OD45.值、侵袭细胞数、CyclinD1、MMP-9、NBS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Bax、γH2AX蛋白表达升高(q=4.45~72.06,P<0.001);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热疗+吉西他滨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M期细胞比例升高,热疗组G0/G,期细胞比例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升高(q=10.36~61.09,P<0.001);与吉西他滨组、热疗组相比,热疗+吉西他滨组Tca8113细胞EdU阳性细胞百分比、OD450值、G0/G1期细胞比例、侵袭细胞数,以及CyclinD1、MMP-9、NBS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Bax和γH2AX蛋白表达升高(q=4.45~28.73,P<0.001).体内裸鼠移植瘤试验显示,与裸鼠对照组相比,裸鼠吉西他滨组、裸鼠热疗组、裸鼠热疗+吉西他滨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降低(q=5.58~73.02,P<0.001);与裸鼠吉西他滨组、裸鼠热疗组相比,裸鼠热疗+吉西他滨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降低(q=5.58~21.45,P<0.001).结论 热疗与吉西他滨二者联合可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侵袭,阻滞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对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在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231例由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AKI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随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137例)和死亡组(9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PCT/白蛋白(Alb)、CRP/Alb对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31例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小肠坏死或穿孔疾病引起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回盲阑尾疾病的病死率(31.9%比11.7%)(P<0.001);死亡组PCT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8.65(18.73,78.97)mg/L比8.0(1.05,21.73)mg/L](P<0.001);同样,死亡组CRP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24.37(180.10,263.15)mg/L比186.3(136.33,235.84)mg/L](P<0.001);死亡组PCT/Alb和CRP/Alb比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2.29(0.73,3.78)比0.25(0.04,0.53)和10.78(6.91,13.79)比5.75(5.30,10.9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Alb、CRP/Alb是脓毒症诱导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ROC曲线显示,PCT/Alb预测脓毒症AKI病人不良预后的准确性均高于CRP/Alb,曲线下面积(0.86比0.74)、特异度(84.7%比61.3%)、灵敏度(78.7%比75.5%).结论 PCT/Alb不仅是评估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更能为临床改善此类疾病管理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lgM参与逃逸NLRC4介导的宿主对鞭毛沙门菌的保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鼠伤寒沙门菌是全世界肠胃炎的首要致病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和老年人的致命病原体. 沙门菌可通过NLRC4 炎性小体诱导固有免疫应答,这种炎性小体已被证实在鞭毛蛋白和非鞭毛蛋白分子的系统和黏膜的识别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WISP1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Wnt1诱导型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10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增厚组(38例)和斑块形成组(70例).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ISP1水平.分析WISP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WISP1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内膜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T2DM病程更长,SBP、血清WISP1水平更高,肌肉总质量、躯干肌肉质量、四肢肌肉质量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更少(P<0.05).血清WISP1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体脂肪质量呈正相关(rs=0.472、0.287、0.422、0.223、0.217、0.230,P<0.05).T2DM 病程增加、血清 WISP1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WISP1水平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为0.648[95%CI(0.532~0.764),P<0.05].结论 血清WISP1水平与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噬对BPD大鼠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中自噬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LRP3)炎症小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肺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用85%O2 制造BPD新生大鼠模型,与常氧(21%O2)新生大鼠对比,选择生后第3、7、14 天的新生大鼠肺组织做病理切片,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RAC、MLI),West-ern blot测肺组织LC3、P62 蛋白,确定自噬流变化.雷帕霉素组新生大鼠与高氧组在同一高氧环境中,于生后第2、4、6 天予以腹腔注射雷帕霉素.高氧组与常氧组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选择生后第7 天,Western blot测肺组织MTOR、LC3、P62、NLRP3、ASC、cleaved-caspase-1、cleaved-IL-1β,PCR测LC3、NLRP3、cleaved-caspase-1 的mRNA,确定其自噬与炎症小体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组织HE染色示生后第7、14 天RAC(P<0.05)常氧组均高于高氧组;MLI(P<0.05)高氧组均高于常氧组.West-ern blot示生后第3、7 天LC3-Ⅱ/LC3-Ⅰ(P<0.01),P62(P<0.05)高氧组均高于常氧组.生后第7 天肺组织HE染色示高氧组RAC低于常氧组和雷帕霉素组(P<0.05),MLI高于常氧组和雷帕霉素组(P<0.05),生后第 7 天 Western blot示高氧组的MTOR、LC3-Ⅱ/LC3-Ⅰ、P62、NLRP3、ASC、cleaved-caspase-1、cleaved-IL-1β均高于正常组和雷帕霉素组(P<0.05).qPCR示高氧组的LC3mRNA低于正常组和雷帕霉素组(P<0.05),而NLRP3、caspase-1 的mRNA均高于正常组和雷帕霉素组(P<0.05).结论:自噬流与炎症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 B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加自噬流可以减少炎症小体的活性,减少cleaved-IL-1β的生成,进而改善BPD,为进一步治疗BPD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