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RAS抑制剂AMG510联合放疗激活肺癌免疫动物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AMG510与放疗联合能否通过提高抗肿瘤免疫增加疗效.方法 体外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小鼠Lewis肺癌细胞系(LLC)对AMG510的敏感性,并对LLC进行RAS基因测序.使用C57BL/6小鼠构建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放疗(RT)组、AMG510组和AMG510+RT组],分别接受AMG510和(或)放疗的治疗方式,观察抑制肿瘤生长的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的情况.对治疗后的肿瘤进行基因表达测序,使用热图及信号通路富集等方法分析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结果 LLC细胞同时具有KRAS G12C和NRAS Q61H位点突变.CCK8结果显示,AMG510单药对LLC生长抑制至63%.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MG510单药控制肿瘤生长作用有限,但联合放疗后肿瘤生长体积受到明显控制,优于任何单一治疗(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MG510+RT组的肿瘤浸润CD3+T、CD4+T 和 CD8+T 细胞的比例为 3.29%(2.81%,6.44%)、1.04%(0.72%,2.43%)和 2.16%(0.93%,4.19%),相较于其他3组浸润增加,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趋势与流式细胞术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G510+RT组与对照组和RT组相比,能够增加干扰素(IFN)-γ+T细胞的浸润(均P=0.009),但调节性T细胞(Treg)及巨噬细胞浸润数量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2和0.50,P值分别为0.528和0.918.基因测序分析显示,AMG510联合放疗对比对照组差异基因数据最多,包括399个上调和46个下调的基因,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上调.AMG510联合放疗及AMG510单药均能够增强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结论 AMG510与放疗联合能够显著抑制KRAS G12C突变肺癌生长,提高T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具有一定转化医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性牙周膜干细胞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白介素-1β分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炎性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对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PDLSC模拟炎性环境。收集健康PDLSC培养基和模拟炎性环境条件PDLSC培养基,分别作用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以此分为健康PDL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of health PDLSC,CM-H)组和炎性PDL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of LPS-PDLSC,CM-LPS)组。条件培养24 h后,弃条件培养基,正常培养THP-1细胞24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THP-1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HP-1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ATF6)、需肌醇酶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IRE1)、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活化转录因子4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ATF4)、剪切型X-盒结合蛋白1(X box binding protein 1 spliced,XBP1s)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RP78、CHOP蛋白表达。使用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ate,4-PBA)预处理THP-1细胞进行干预实验,以不同浓度进行分组,包括0(对照组)、1、10和20 mmol/L组,检测ERS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IL-1β分泌的变化。结果:ELISA结果显示,CM-LPS组THP-1细胞IL-1β表达量[(31.35±2.11) ng/L]显著高于CM-H组[(8.19±1.51) ng/L]( t=12.60, 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M-H组相比,CM-LPS组GRP78、ATF6、IRE1、PERK、CHOP、ATF4、XBP1s表达(分别为1.782±0.070、1.387±0.204、1.404±0.119、1.777±0.187、1.325±0.156、1.295±0.066、1.137±0.149)均显著升高( P<0.05)。4-PBA干预实验中,1、10、20 mmol/L组中GRP78、IRE1、ATF6、PERK、CHOP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31.23±1.98) ng/L]相比,10和20 mmol/L组THP-1细胞IL-1β分泌水平[分别为(21.20±0.37)、(23.85±1.80) ng/L]均显著下降( P<0.05)。 结论:炎性PDLSC可以通过上调巨噬细胞的ERS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155在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靶向SIRT1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5对过氧化氢(H 2O 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的机制。 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LE-B3细胞株,分别于0、50、100、200、400、8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H 2O 2最佳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6个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miR-155拟似物组、miR-155拟似物对照组、miR-155抑制剂组和miR-155抑制剂对照组细胞分别转染miR-155拟似物、miR-155拟似物对照、miR-155抑制剂、miR-155抑制剂对照并于1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各组细胞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miR-155和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55对SIRT1的靶向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IRT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随H 2O 2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各不同浓度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选取100 μmol/L作为H 2O 2的实验浓度。空白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模型对照组细胞数量减少,部分存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边界模糊不清;miR-155拟似物组细胞数量少于模型对照组,细胞固有形态发生改变;miR-155抑制剂组细胞数量多于模型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iR-155拟似物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5抑制剂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ROS含量、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升高、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转染miR-155拟似物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1±0.07,明显低于转染miR-155拟似物对照细胞的1.00±0.11,转染miR-155抑制剂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1.98±0.17,明显高于转染miR-155抑制剂对照细胞的1.0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8.157,均 P<0.05);各转染细胞对突变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结论:miR-155参与H 2O 2诱导的LECs氧化损伤,其过表达可靶向抑制SIRT1表达,发挥细胞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从整体水平观察牛黄-靶点-角膜炎的复杂网络关系,探讨牛黄治疗角膜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DisGeNET在线数据库收集角膜炎相关的基因,构建角膜炎相关蛋白质的互作网络,然后经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TCMSP)平台、中国科学院化学数据库查询,结合文献报道,收集牛黄中分离鉴定的组成成分,导出各成分SMILES结构式信息,利用在线软件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进而构建牛黄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图,最后将角膜炎相关蛋白质的互作网络与牛黄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进行合并,得到牛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系统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搜索到39个已分离鉴定的牛黄组成成分,角膜炎相关靶点65个,牛黄治疗角膜炎的潜在靶点28个;28个潜在靶点中包含7个直接作用靶点,即肿瘤坏死因子、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Toll样受体9、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白细胞介素(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和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1。28个潜在靶点可被注释入12项生物过程、18项细胞组分、13个分子功能,经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纳入10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阿米巴病、抗叶酸耐受性、PI3K-Akt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凋亡、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疟疾、非酒精性脂肪肝、IL-17信号通路。结论:牛黄可能通过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和炎症调控等作用发挥对角膜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杂合 RFX6基因突变一中国汉族糖尿病家系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中国汉族杂合调节因子X6( RFX6)基因突变的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以“口干、多尿、多饮13年,血糖控制不佳1周”为主诉入院,通过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和遗传学检测,发现该家系的3名成员(先证者及其母亲和舅舅)同时携带 RFX6基因第17号外显子c.2176C>T,p.Arg726 *杂合突变,诊断该家系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为杂合 RFX6基因突变,分析先证者病因及血糖特点,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杂合 RFX6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糖尿病家系在国内外均较为罕见,其与1型糖尿病有相似的临床特点,易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需要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ynamin 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ynamin 3(DNM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和石蜡切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预后分析。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STAD)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样本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两组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错误发生率校正对 P值进行调整。 结果:(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TCGA-STAD数据库中DNM3基因在27个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5(0.605,1.161)和1.216(0.772,1.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4, P<0.05)。DNM3基因在笔者中心48对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70(2.870,6.040)和2.520(0.850,4.1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9, P<0.05)。(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TCGA-STAD数据库中16例胃癌患者发生DNM3突变或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1个截断突变,8个拷贝数增加,1个拷贝数减少。TCGA-STAD数据库370例胃癌患者中DNM3突变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13(5.40,7.08)和5.02(3.98,5.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2FC=-1.11, Z=-2.59, P<0.05)。(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CGA-STAD数据库中372例胃癌患者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DNM3甲基化水平为0.198(-0.458,0.301),DNM3 mRNA表达水平为6.014(5.141,6.628),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38, P<0.05)。32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DNM3高甲基化组和16例DNM3低甲基化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0, P<0.05)。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GS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020、0.357±0.051、0.599±0.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84, P<0.05)。HGC-27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6±0.038、0.770±0.031、0.877±0.0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0, P<0.05)。(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8±0.047、0.872±0.041和0.249±0.029、0.352±0.020;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19.74, P<0.05)。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HGC-27细胞中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9±0.069、1.464±0.081和0.456±0.048、0.79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7,12.06, P<0.05)。(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M3与胃癌中RBMS3、CNTN4、PDE1A基因呈正相关( r=0.52,0.52,0.50, P<0.05),与SLC25A39、PAICS、GAPDH基因呈负相关( r=-0.41,-0.40,-0.40, 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基因集在DNM3低表达组中上调[富集分数(NES)=-3.30,-2.16, P<0.05],而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相互作用在DNM3高表达组中上调(NES=1.67, P<0.05)。基因本体论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与有丝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070)、无义介导衰变的核转录mRNA分解过程、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819)、核转录mRNA分解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有关(NES=-2.29,-3.10,-2.33,-2.56,-2.68, 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在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中存在上调和串联(NES=-3.34,-2.21, P<0.05)。(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MV-DNM3质粒的AGS细胞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5.1%±3.0%、17.3%±3.0%、17.6%±1.0%,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53.4%±4.0%、26.3%±2.0%、20.3%±3.0%。转染DNM3质粒与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G0/G1期、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32, P<0.05)。(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细胞浸润实验结果显示:DNM3 mRNA表达水平与肥大细胞,NK细胞,pDCs,B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有效记忆T细胞,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CD8 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Tgd),iDCs,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9,0.26,0.20,0.22,0.22,0.13,0.16,0.15,0.14,0.14,0.17,0.18,0.2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P=0.015,0.002,0.004,0.005,0.005, P<0.001,<0.001,<0.001);与Th17细胞,Th2细胞,NK CD56dim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 r=-0.18,-0.23,-0.10, P<0.001, P=0.001和 P=0.04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DNM3在105例胃癌组织和105例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2,4)分和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35, P<0.05)。70例DNM3低表达与35例DNM3高表达胃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9,7.67,6.86, P<0.05)。(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为T3~4期和DNM3染色评分低是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91,0.51,95%可信区间为1.06~3.43,0.26~0.98, P<0.05)。DNM3低表达组胃癌患者和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和6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 P<0.05)。 结论:DNM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也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胃癌的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以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8~10周龄C57BL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I/RI+CPG-ODN组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单抗处理组(I/RI+PD-L1组),每组5只,送单细胞测序,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6、γ-干扰素(IFN-γ),蛋白印迹法检测组织中PD-L1、细胞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模型组(H/R组)、H/R+CPG-ODN组、H/R+PD-L1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各组L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中PD-L1、bcl-2、bax mRNA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RI后心脏组织中T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dcd1基因[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的靶基因]是I/RI后变异系数最大基因;CCK-8结果显示H/R+CPG-ODN组细胞存活率高于H/R和H/R+PD-L1组(73.88±3.40比55.24±2.17、45.89±1.99, F=988.50, P<0.01);LDH检测结果显示H/R组、H/R+CPG-ODN组、H/R+PD-L1组高于Control组(171.972±2.551、140.276±8.204、231.931±12.932比113.806±13.526, F=73.20, P<0.05);H/R+CPG-ODN组低于H/R组(140.276±8.204比171.972±2.551, t=7.88, P<0.01);H/R+PD-L1组高于H/R组(231.931±12.932比171.972±2.551, t=6.39, P<0.05);I/RI组IL-2、IL-6、IFN-γ高于假手术组(95.51±5.29、156.27±11.89、43.75±0.87比38.13±2.67、59.38±5.55、26.66±0.23, t=37.11、12.80、41.15, P<0.001);蛋白印迹法结果显示,CPG-ODN组PD-L1高于H/R组(3.06±0.38比1.79±0.11, t=5.66, P<0.05);CPG-ODN组bcl-2高于H/R组(0.95±0.09比0.66±0.02, t=5.18, P<0.05),PD-L1组bax高于H/R组(1.54±0.02比1.18±0.01, t=6.88, P<0.05);H/R+CPG-ODN组PD-L1相对表达量高于H/R组(4.39±0.45比2.15±0.28, t=7.32, P<0.05);H/R+CPG-ODN组bcl-2相对表达量高于H/R+PD-L1组(0.91±0.08比0.45±0.08, t=7.40, P<0.05);H/R+PD-L1组bax相对表达量高于H/R+CPG-ODN组(1.826±0.138比1.060±0.113, t=7.44, P<0.05)。 结论:通过激活PD-1/PD-L1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显著降低I/RI引起的炎性反应,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TF6与IRE1XBP1在氧糖剥夺/复氧损伤HT22细胞中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转录激活因子6(ATF6)与需肌醇酶1-X-框结合蛋白1(IRE1-XBP1)在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复制OGD/R损伤HT22细胞模型,观察OGD/R后不同时间点(0、3、6、12、24 h)内质网应激(ERS)、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变化。将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ATF6激动剂AA147组、对照+IRE1抑制剂4μ8c组、OGD/R模型组、OGD/R+AA147组、OGD/R+4μ8c组(AA147组和4μ8c组于全程添加10 μmol/L AA147或16 μmol/L 4μ8c)。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HT22细胞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需肌醇酶1(p-IRE1)、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化caspase-3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RS相关基因以及ATF6〔同型半胱氨酸内质网应激泛素样结构域1(Herpud1)、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成员4(Pdia4)、Lin-12样抑制子/增强子(Sel1L)〕和剪接型X-框结合蛋白1〔XBP1s,包括DnaJ热休克蛋白成员B9(Erdj4)、Sec24相关基因家族成员D(Sec24d)、信号受体序列3(Ssr3)〕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活化caspase-3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RS相关蛋白p-IRE1和p-eIF2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在OGD/R 12 h、OGD/R 3 h升高(p-IRE1/β-actin:2.09±0.10比1.00±0.00,p-eIF2α/β-actin:1.39±0.11比1.00±0.00,均 P<0.01),ERS相关基因ATF6、XBP1s、非剪接型X-框结合蛋白1(XBP1u)、转录激活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表达量在OGD/R后不同时间点也明显升高,表明ERS在OGD/R作用的HT22细胞中被激活。与OGD/R模型组比较,OGD/R+AA147组p-IRE1蛋白表达量无改变,但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XBP1s(2 -ΔΔCt):0.76(0.71,0.92)比1.13(1.03,1.29),XBP1u(2 -ΔΔCt):0.29±0.05比0.52±0.04,均 P<0.01〕,而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无明显改变。与OGD/R模型组比较,在使用4μ8c后短链ATF6(sATF6)和GRP78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改变,ATF6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的mRNA也无明显改变。提示ATF6的激活能抑制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但ATF6与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无交互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T22细胞活性在OGD/R 3 h时显著降低〔(44.64±5.12)%比(99.13±5.76)%, 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比值和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分别在OGD/R 3 h和OGD/R 0 h显著升高(Bax/Bcl-2比值:6.15±1.65比1.00±0.00,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17.48±2.75比1.00±0.00,均 P<0.01),表明凋亡在OGD/R作用的HT22细胞中被激活。与OGD/R模型组比较,OGD/R+AA147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36.52±17.78)%比(69.90±9.43)%, P<0.01〕,Bax/Bcl-2比值和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升高(Bax/Bcl-2比值:2.06±0.31比1.10±0.25,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3.35±0.59比0.55±0.09,均 P<0.01)。 结论:在OGD/R损伤HT22细胞中,ATF6和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无明显交互作用,但AA147激活的ATF6能抑制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并促进应激HT22细胞中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皮-赤芍药对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验证丹皮-赤芍药对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中检索丹皮-赤芍、脓毒症对应靶点,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材-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分析图,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微生信云平台绘制气泡图。结果:丹皮-赤芍药对共有36个有效成分,主要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苷、β-谷甾醇、豆甾醇、芍药苷等。与脓毒症潜在共有关键靶点96个,其中度值>4.9者为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转录因子p65(RELA)、磷酸肌醇3激酶(PIK3CG)、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AX)、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CL2)、半胱天冬酶-3(CASP3)。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结果共有10个重要靶标蛋白,包括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ASP3、PTGS2、人超敏C-C趋化因子2(CCL2)。富集分析提示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丹皮-赤芍药对可能通过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芍药苷等,作用于PTGS2、RELA、PIK3CG、BAX、BCL2、CASP3等靶蛋白,通过TNF相关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产生对脓毒症的干预效应;但尚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丁苯酞胶囊联合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究丁苯酞胶囊联合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2例,行常规治疗+针刺治疗)和联合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胶囊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状态[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血清相关指标[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内皮素(E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2.7%(x2=4.403,P=0.036);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有所升高,联合组MMSE评分、MoCA评分分别为(29.0±1.0)分、(25.9±1.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7±1.1)分、(23.1±1.2)分(t=5.950、12.442,P<0.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均有所变化,联合组CGRP为(31±6)ng/L,高于对照组的(29±6)ng/L(t=2.266,P=0.026),联合组ET、HIF-1α 分别为[(69±7)pg/ml、(254±45)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3±7)pg/ml、(288±52)pg/ml](t=3.413、3.479,P=0.001、0.001);治疗后联合组 Vm、RI、PI 分别为[(19.8±1.6)cm/s、(1.59±0.19)、(0.71±0.21)],均低于对照组的[(19.2±1.3)cm/s、RI(1.74±0.23)、PI(0.78±0.11)](t=2.121、3.539、2.111,P=0.036、0.001、0.037);治疗后,联合组ADL评分为(27±6)分,低于对照组的(31±5)分(t=4.283,P<0.001);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1,P=0.137).结论 丁苯酞胶囊联合针刺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脑缺血性及神经损伤情况,调节血流动力参数,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