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关联规则结合贝叶斯网络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贡献度的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探讨证候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654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以湿热蕴肺证为例,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结合关联规则与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症状间关系并明确症状(群)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结果:654份新冠肺炎临床资料中涉及湿热蕴肺证患者121例,其中出现频率>40%的症状有发热(53.72%)、咳嗽(47.93%)、舌质红(45.45%)、脉数(43.80%)、苔腻(42.15%)、苔黄(41.32%)、乏力(40.50%)和纳呆(40.5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发热、口渴,胸闷、气促,咳嗽、痰黄等;三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咳嗽、痰黄、痰黏稠,纳呆、呕恶、头身困重,发热、口渴、乏力等。以湿热蕴肺证(是=1,否=0)为目标变量,以出现频率>15%的症状为输入变量,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得出湿热蕴肺证症状(群)概率分布表,其中发热的父节点(每个输入变量的上级节点)只有1个(湿热蕴肺证),条件概率是0.54;咳嗽的父节点有痰黄、湿热蕴肺证,表示在湿热蕴肺证中咳嗽与痰黄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在有痰黄的条件下,咳嗽的条件概率为0.99。常见症状(群)及其对湿热蕴肺证诊断的贡献度为:发热、口渴(0.47),咳嗽、痰黄(0.49),胸闷、气促(0.46),纳呆、头身困重(0.61),苔黄腻、脉滑数(0.95)。结论:关联规则结合贝叶斯网络在阐释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传染病,其主要患病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预测模型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合理的安排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手足口病预测的主要模型,包括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指出这些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者们对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预测时选择模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将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的影响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排序。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国/美国临床注册中心,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立开始至2020年12月。使用WinBUGS、GeMTC、Stata软件进行血糖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7篇文献,共4 188例,涉及14种非药物干预方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使用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案时,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有效性排序为:同伴支持教育第1位、认知行为疗法第2位、高级糖尿病教育第3位、家庭支持干预第4位、引导式自主决定干预第5位、个案训练第6位、积极心理干预第7位、基于手机的远程干预第8位、糖尿病教育第9位、支持性咨询第10位、基于网络的远程干预第11位、多系统疗法第12位、常规护理第13位、动机性访谈第14位。结论:同伴支持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而动机性访谈表现最差。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案的其他潜在好处,例如情绪健康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男性长期吸烟者默认网络有效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男性长期吸烟者默认网络有效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76名[长期吸烟组,男性,年龄20~55(32.1±6.3)岁],对照者55名[对照组,男性,年龄22~55(32.3±7.4)岁]。长期吸烟者定义为每天吸烟不少于10支,烟龄2年以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人群。选取默认网络中4个主要节点为感兴趣区,分别为左侧顶下小叶(LIPL),右侧顶下小叶(RIPL),后扣带回皮质(PCC),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基于动态因果模型分析吸烟组及对照组默认网络有效连接(EC)的改变。并分析有差异的EC与尼古丁依赖量表评分(FTND)、吸烟指数及烟龄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LIPL至PCC、PCC至mPFC的EC减弱(EC分别为-0.091、-0.174,均贝叶斯后验概率>0.95),RIPL至PCC的EC增强(EC为0.136,贝叶斯后验概率>0.95)。此外,从LIPL到PCC的EC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 r=-0.282, 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EC与FTND评分及烟龄在组间比较时未发现存在相关性( r=-0.103、-0.089,均 P>0.05)。 结论:长期吸烟者在IPL-PCC-mPFC神经回路中表现出异常的信息传递,并与吸烟指数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sCR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限制性立方条分析,探索复发出现的早晚与远期预后的关系,依次行单因素Cox、多因素Cox分析验证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的可行性。随后应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及XGBoost机器学习的特征变量选择算法,综合排名临床病理变量对6个月内早期复发的重要度,并按综合排名顺序依次将变量引入逻辑回归模型,观察逻辑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ROC下面积、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筛选最佳变量组合,将其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出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随后对独立危险因素中的治疗性因素行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分析,在降低协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的条件下进一步确认治疗性因素对s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28例sCRLM患者,随访2.10~108.57个月,男性142例,女性86例,年龄(55.89±0.67)岁。在170例(74.6%)复发患者中,限制性立方条分析确定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的风险比( HR)满足线性关系( P<0.05),且在所有患者中,Cox分析发现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的时间界点具有显著的可行性( HR=3.405, 95% CI: 2.098~5.526, P<0.05)。所有患者中93例(40.79%)出现早期复发,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早期复发患者( HR=3.405, 95% CI: 2.098~5.526, 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14.0%、52.0%)。六种机器学习算法联合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 OR=0.258,95% CI: 0.132~0.506, P<0.05)是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而肝转移癌数量>3个( OR=4.715, 95% CI:2.467~9.011, P<0.05)和术后出现并发症( OR=2.334, 95% CI: 1.269~4.291, P<0.05)是早期复发的独立性风险因素。IPTW分析法在充分降低协变量混杂影响的条件下经因果推论证实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是DFS的保护性因素(IPTW HR=0.4887, P<0.05),且也是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IPTW OR=0.29, P<0.05),但与OS无关(IPTW HR=0.6951, P>0.05)。 结论:sCRLM术后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具有显著可行性,早期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差,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是淋巴结清扫数量、肝转移癌数量和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基因,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0474,并使用limma包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贝叶斯算法筛选脓毒血症和ALI的差异靶点基因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之后利用R的ClusterProfile包对所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和通路分析(KEGG),最后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构建及识别网络中的核心驱动基因。结果:脓毒血症合并ALI组( n=13)和单纯脓毒血症组( n=21)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前,其基线较为紊乱,而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基线基本趋于一致。初步筛选出73个差异基因(45个上调基因和28个下调基因)。前10个差异基因中,上调基因为BTNL8、CDKN1A、TREM1、TAK1、H4FH,下调基因为CYBRD1、HOPX、UPB1、NME8、FAR2;且前10个差异基因在脓毒血症患者和脓毒血症合并ALI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富集分析可见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反式高尔基网络膜、细胞膜腔侧以及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中。KEGG分析其通路信号有3条,即ZAP-70酪氨酸激酶、CD3和TCR Zeta链的磷酸化以及PD-1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FCGR2B、HLA-DQB1、HLA-DRA、CD74、CD86、CD4、SEC31A与其他基因存在较强的互作关系。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可有效分析脓毒血症患者合并ALI的差异基因,为研究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污染物统计模型在金属混合暴露与DNA氧化损伤关联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多污染物统计模型研究金属混合暴露与DNA氧化损伤的关联,探讨引起DNA氧化损伤效应的关键组分。方法:以山东某钢铁公司钢铁冶炼企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液中金属元素浓度。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应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KMR)、弹性网络回归和分位数g计算回归分析尿金属与尿8-OHdG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共768名,年龄(36.15±7.40)岁。BKMR、弹性网络回归、分位数g计算回归结果均显示,金属混合暴露与尿8-OHdG水平升高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分位数g计算回归结果显示,金属混合物水平每增加25%,尿8-OHdG水平增加77.60%。弹性网络分析显示,暴露风险得分每增加25%,尿8-OHdG水平增加26%。BKMR的单变量暴露效应分析显示,尿硒、锌、镍与尿8-OHdG水平存在正相关。结论:金属混合暴露引起DNA氧化损伤水平升高,其中硒、锌和镍的作用更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的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信号检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了解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4年1月至2019年4月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首要怀疑药物为达比加群酯的不良事件(AE)和出血事件报告,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出血事件报告进行分类,并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和AE发生情况。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等3种方法,分别基于SOC和PT对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信号进行检测,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该信号为可疑出血事件信号。 结果:共获得以达比加群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56 501份,其中出血事件报告19 737份(34.93%)。19 737例患者中,男性9 687例(49.08%),女性9 790例(49.60%),性别不详者260例(1.32%);年龄18~95岁,<75岁者2 742例(13.89%),≥75岁者15 051例(76.26%),年龄不详者1 944例(9.85%);达比加群酯给药剂量为110 mg、1次/d者416例(2.11%),110 mg、2次/d者2 346例(11.89%),150 mg、1次/d者525例(2.66%),150 mg、2次/d者4 012例(20.33%),剂量不详者12 438例(63.02%);发生严重出血事件者9 242例(46.83%),死亡3 260例(16.52%)。3种方法均检测出阳性信号的SOC为胃肠系统疾病(14 382例,72.8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 216例,16.29%)、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1 462例,7.41%)、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576例,2.92%)和眼器官疾病(101例,0.51%),信号强度居前3位者为胃肠系统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PT共32个,对应于胃肠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2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和黑便;对应于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泌尿道出血;对应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1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出血性卒中、硬膜下出血和硬脊膜外出血;对应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的阳性PT为4个,信号强度居首位者为皮下出血;对应于眼器官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结膜出血。结论:出血事件是达比加群酯较严重的AE,消化道出血多见。≥75岁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意向性根治切除治疗的51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6例,女性250例,年龄[ M( Q R)]58(14)岁;116例(22.5%)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43例(27.7%)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根据不同变量特征分别采用树增益朴素贝叶斯网络(TAN)及朴素贝叶斯网络算法,应用BayesiaLab软件建立以12个月为目标节点的生存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劣。 结果:516例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6%、37.9%、2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有无黄疸、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有无脉管侵犯、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切缘、有无结石、癌胚抗原水平、CA19-9水平是患者的预后因素(χ 2=5.858~54.974, P值均<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有无结石及CA19-9水平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P值均<0.05)。依据19个临床病理学因素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5%,依据单因素分析得到的12个预后因素所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0%,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朴素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79.5%,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的AUC为78.8%,C-index为0.73。 结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的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后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较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相障碍外周血RNA测序数据的随机森林与前馈神经网络联合判别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寻找双相障碍特征基因,并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双相障碍诊断判别模型。方法:选用GSE23848数据集中双相障碍( n=20)与健康对照者( n=15)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阴性对照探针进行背景校正,并使用阴性和阳性对照探针进行标准化,线性模型分析和经验贝叶斯统计方法识别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特征提取及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在独立外部GSE39653数据集[双相障碍患者( n=8)和健康对照者( n=24)]中验证模型的判别效能。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等方法对特征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探索。 结果:共筛选出1 330个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35个特征基因进行模型构建。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4个隐藏层与4个丢弃层,具有50 433个可训练参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使用自助法(bootstrap)经过1 000次重复抽样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的可信区间均为1,在GSE39653外部验证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2。对特征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模型中基因的功能与线粒体结构及能量代谢相关。结论:随机森林方法可以识别双相障碍的特征基因,随机森林与前馈神经网络联合建立的诊断模型在双相障碍中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