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技术要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1~83岁,中位年龄51岁。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随访相关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中止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0±32)min,术中出血量(160±30)ml,术后住院时间(6.1±1.1)d,术后无胰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15个月,1例发生门静脉血栓,无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结论: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精准断流术,需要团队紧密配合和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医生完成,保留胃冠状静脉的主干和食管旁静脉的完整是关键,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的综合评估与手术技术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及精致的围手术期管理仍是腹腔镜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术前合理精准的个体化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手术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术中规范化个体化的精细手术操作是精准断流、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利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快速恢复,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强多学科间协作是未来推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重要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9例;年龄为(63±9)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序贯组;2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手术情况:序贯组和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序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16)min、(57±11)mL;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3±14)min、(55±9)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63,1.052, P>0.05)。(2)并发症情况:序贯组患者中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1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死亡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2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死亡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腹腔镜积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2,0.082, 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序贯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经胃镜治疗后痊愈;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联合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镜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经胃镜治疗后痊愈,3例未能及时抢救死亡;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加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均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15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28, P<0.05)。术后12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中29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13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5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3, P<0.05)。序贯组明显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腹腔镜组明显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4)随访情况: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31例序贯组患者和18例腹腔镜组患者生存。 结论: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张静脉复发率、再出血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例(深圳大学总医院15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59±14)岁。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个月动脉瘤体隔绝治疗效果及血液复流情况、门静脉内血栓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1±30)min,术中出血量为187(90~420)mL,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为(9±4)×10 9/L,红细胞计数为(3.5±0.9)×10 12/L,血红蛋白为(86±17)g/L,血清白蛋白为(36±7)g/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2)并发症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有腹水,予利尿剂口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腹腔内大出血、消化道瘘、胸腔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发热、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7.0~84.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脾动脉瘤腔隔绝完全,其内未见血液复流;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无死亡患者。 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恢复快等优势。为了科学、合理与规范地推广该技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及门静脉高压外科学组组织国内专家,共同讨论形成了《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共识秉承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规范化与微创化原则,详细阐述了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评估、手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术后管理与术后常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2—5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43~64岁。病人均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手术施行情况、自体血回输、中转开腹、同种异体输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有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0例病人均成功施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无中转开腹,均未行同种异体输血。病人手术时间为(180±14)min、术中出血量为(111±28)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1.5±0.5)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5±0.7)d。10例病人术后轻度胰液漏1例,肺炎1例,门静脉主干血栓2例,脾静脉血栓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0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9±0.9)d,均顺利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10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随访期间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连续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61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及本人与家属意愿,单纯接受胃镜下治疗43例纳入胃镜组,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8例纳入腹腔镜组,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镜下治疗37例纳入双镜联合组。比较三组术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静脉曲张改善程度等,随访患者预后。结果:双镜联合组术后肾功能和凝血功能优于其他两组,血红蛋白也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腹腔镜组术后36个月内再出血4例,胃镜组3例,双镜联合组无再出血。术后36个月复查胃镜,腹腔镜组轻度、中度、重度静脉曲张8例(28.6%)、9例(32.1%)、11例(39.3%),胃镜组7例(16.3%)、26例(60.5%)、10例(23.2%),双镜联合组32例(86.5%)、5例(13.5%)、0例。双镜联合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改善明显优于腹腔镜组、胃镜组。 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疗效尚可,再出血率低,有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重度减少肝细胞癌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30×10 9/L)肝细胞癌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5.0±7.9)岁。根据术前1 d血小板水平分为观察组(20×10 9/L<血小板计数≤30×10 9/L, n=20)和对照组(30×10 9/L<血小板计数<100×10 9/L, n=26),均行肝脾联合切除或肝脾联合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两组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等)、血小板计数、术后3 d内每日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当天血红蛋白与术前1 d血红蛋白差值)、住院时间等。复诊或电话随访再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第5天和第3天恢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术后3 d内每日引流量为(407.3±124.2)ml、血红蛋白丢失量(31.1±8.6)g、住院时间(13.7±3.3)d,优于观察组的(647.5±209.5)ml、(38.3±12.8)g、(16.9±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3例(15.0%)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再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0例(50.0%),对照组分别为2例(7.7%)、12例(46.2%),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血小板重度减少并非是肝细胞癌患者肝脾联合切除的绝对禁忌证,经过充分合理的术前调整和评估,手术仍然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硬化血清标志物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清标志物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EGVR)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5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EGV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术后发生EGVR的危险因素分析。(3)术后发生EGVR的预测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发生EGVR及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 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55例;男106例,女49例;年龄为(53±11)岁。155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发生EGVR 21例,未发生EGVR 134例。发生EGVR和未发生EGVR患者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分别为100.3(16.1~712.2)μg/L、68.4(35.0~198.8)μg/L和35.5(2.0~521.2)μg/L、43.5(4.3~150.4)μ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55,-4.52, P<0.05)。(2)术后发生EGVR的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约登指数,层粘连蛋白最佳截断值为64 μg/L,Ⅳ型胶原最佳截断值为65 μ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层粘连蛋白≥64 μg/L,Ⅳ型胶原≥65 μg/L是患者术后发生EGVR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9.69,8.16,95可信区间为3.05~30.82,2.65~25.15, P<0.05)。(3)术后发生EGVR的预测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预测术后发生EGVR的AUC为0.79(95%可信区间为0.66~0.92),灵敏度为0.62,特异度为0.96。(4)随访情况。1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12)个月。随访期间,13.55%(21/155)的患者术后发生EGVR并发症,其中3例死于EGVR。21例术后发生EGVR的患者中,6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其中2例死亡;5例发生于术后1~3个月;6例发生于>术后3个月且<术后6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其中1例术后12个月死亡。 结论: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可良好预测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EGV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镜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一医院的13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2例)、胃镜组(行单纯胃镜下治疗,77例)和双镜联合组(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镜下治疗,46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发现,双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腹腔镜组和胃镜组治疗后获得改善的指标较少。这一结果表明双镜联合治疗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肝、肾与凝血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腹腔镜和胃镜下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