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2例急性期川崎病病儿(川崎病组)和18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川崎病病儿根据入院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组(n=38)和无CAL(N-CAL)组(n=144).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合并CAL的影响因素;血清NT-proBNP、CTnI对川崎病合并CAL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川崎病组血清NT-proBNP(204.96±41.37)ng/L、CTnI(5.78±0.82)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52±7.18)ng/L、(1.94±0.16)μg/L](P<0.05).CAL组病儿血清NT-proBNP(263.91±52.68)ng/L、CTnI(6.63±0.97)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189.40±38.39)ng/L、(5.56±0.78)μ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C反应蛋白、NT-proBNP、CTnI是影响川崎病病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NT-proBNP、CTnI及联合诊断川崎病病儿合并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84(0.77,0.91)、0.81(0.74,0.89)、0.92(0.87,0.96).结论 川崎病合并CAL病儿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升高,且二者与CAL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CA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在脑梗死诊断及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同时运用ADC值评估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比较常规MRI与DWI检查对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观察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WI影像特征;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ADC值;分析ADC值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WI检查对急性期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MRI检查( P<0.05);不同分期患者的病灶最长径及ADC值比较,亚急性期>急性期>超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NIHS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ADC值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DC值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 P<0.05)。 结论:MRI-DWI检查对急性期与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常规MRI检查,ADC值可反映脑组织的生理病理情况,并评估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1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布病确诊患者病历( n=81),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81例布病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64例),多有养羊或羊粪、羊分泌物等接触史(7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68例)、腰背痛(42例)、关节疼痛(22例),其中急性期患者72例、慢性期患者9例。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大致正常,约半数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有不同程度升高;感染性指标,有80%以上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升高,有64.6%(42/65)患者血沉(ESR)升高。以多西环素+利福平为一线治疗方案。结论: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临床遇到发热等临床表现不特异患者,应结合其职业、接触史和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注意询问职业、接触史等,以减少布病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 (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 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 2(见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肾脓肿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脓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诊断为肾脓肿的患儿24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随访数据。分类变量的数据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连续变量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入组患儿中男女各12例,年龄17.96(8.26,49.56)个月。起病症状以发热和纳差/呕吐常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急性期指标升高为主;13例(54.2%)患儿尿白细胞阴性;病原学阳性率低,血培养阳性者1例,为粪肠球菌;尿培养阳性者4例,其中粪肠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黄曲霉菌1例。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提示肾脓肿者15例,提示肾脓肿可疑者9例(其中7例经超声增强检查明确,2例经肾脏CT+增强明确);15例患儿行肾静态显像,均提示肾脏皮质功能受损;14例患儿行逆行尿路造影,9例(64.3%)阳性。21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成功。肾脓肿3 cm以内的患儿抗生素总疗程2~3周,3 cm以上者为3~4周,3例患儿行外科干预,其中经皮引流2例,1例行患肾及输尿管切除术。肾脓肿≤2 cm者影像学恢复时间为10(7,15) d,2~4 cm者为21(15,30) d。共22例患儿规律门诊随访(1~6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肾脓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均无特异性,肾脏超声是肾脓肿最简单经济的诊断方式。建议肾脓肿患儿完善逆行尿路造影及肾静态显像评估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脏瘢痕形成。4 cm以内的肾脓肿可首选内科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拮抗剂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治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围手术期药物严重过敏反应起病隐匿而迅速,可以危及生命,常使得手术被迫终止。目前认为,围手术期麻醉药物中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随着麻醉学和外科医学的进步,全球麻醉及手术量越来越大,NMBAs使用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超敏反应发生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临床使用NMBAs的同时,也常会用到其拮抗剂,如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这些药物在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过敏报道。由于NMBAs及其拮抗剂引起过敏的机制复杂,不易确诊,且NMBAs之间交叉反应性强,因此,常难以选择替代药物。本文阐述了这些药物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诊断方法与流程、急性期治疗以及预防方案的相关新近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超大面积脱套伤行反取皮植皮术感染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左腿踝部至会阴部及左臀部全长皮肤脱套伤、右小腿脱套伤患者行反取皮植皮术,术后感染多次Ⅱ期补植术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对复杂超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创面靠近会阴部和肛门的患者,从术前抢救配合和手术准备,术后急性期容量管理,传统敷料包裹创面的感染预防、监测以及护理,术后康复期营养支持同时避免排便污染创面、协助及指导早期活动等方面实施相关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住院3月余,所有植皮成活、创面瘢痕愈合。结论:在保障生命和取皮植皮术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植皮成活,在病例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血清中和抗体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中和抗体,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检测来自155个COVID-19病例的420份血清样本,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样本。采样时间为发病第0~221天。发病第1周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13,第2周为1∶31;个别病例发病第15天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仍表现为<1∶4;发病第6~32周血清中和抗体GMT均超过1∶52(13×4)。以1∶64作为血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分界点,急性期病例(0~14 d,0~2 w)、痊愈病例(36~63 d,6~9 w)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183~210 d,27~30 w)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56%、82.31%和86.52%。统计分析显示,除第1、2周以外,各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χ2=9.270, P=0.931)。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普通型和轻型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仅与疾病进程具有统计学关联;中和抗体在感染后第3周整体上可达到保护性水平,并维持至发病后第30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 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 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 P=0.009)、后叶(25%对1.8%, 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 OR=6.425,95% CI 1.371~30.121, 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 OR=20.038,95% CI 1.097~265.991, 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