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规范高危孕产妇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依托江苏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人群特征和妊娠风险信息,分析高危妊娠发生率、妊娠风险等级、人群特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逐年上升,平均为75.428%;妊娠风险以黄色为主,橙色和红色风险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起高龄、剖宫产的高危孕产妇增多趋势发生逆转,2023年才明显回升;低龄高危孕产妇比例自2020年起一直保持在低位.5年来13周内初次产检、产检次数超过10次以上的高危孕产妇占比逐年提升;妊娠风险因素前10种类变化不大,2023年前三顺位为体质量指数异常、贫血、糖尿病.结论: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妊娠风险等级倾向于复杂化,人群年龄和分娩方式特征、主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均发生变化,高危孕产妇的健康管理逐渐规范.梁溪区应依据现状调整高危妊娠管理方向,针对难点、弱点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长激素联合补肾方治疗高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生长激素(GH)联合补肾方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年龄≥35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90例,随机分组为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GH治疗、单纯补肾方治疗、GH联合补肾方治疗,均治疗3个月,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检测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阴道超声检测患者窦卵泡计数(AFC).结果: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西药组(50.0%)、中药组(60.0%)和联合组(73.3%)依次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月经失血图评分升高,且中药组和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药组,月经失血图评分高压西药组(均P<0.05);3组AFC均升高、AMH、E2、FSH和LH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均大于西药组(均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异常和不良反应,随访治疗后1年成功妊娠率西药组(6.7%)、中药组(13.3%)和联合组(23.3%)依次升高(P<0.05).结论:补肾方及补肾方联合GH治疗高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益处,且治疗需持续至少3个疗程可体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黑龙江省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法(PPS法)招募年龄为40~70岁的中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将调查对象按年龄分层(40~49、50~59、60~70岁),收集日间随意1次尿样,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1-2016)检测尿碘。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调查因素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 771名中老年人,年龄为(54.32 ± 8.24)岁,尿碘中位数为157.04 μg/L,处于碘适宜水平。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43.63%(1 209/2 771),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49.400, P < 0.01);其中,女性患病率为46.98%(917/1 952),明显高于男性的35.65%(292/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0.082, P < 0.01)。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小结节占57.65%(697/1 209),大结节占42.35%(512/1 209),且大结节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18.751, P < 0.01);单发结节占42.76%(517/1 209),多发结节占57.24%(692/1 209),且多发结节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 2趋势=18.437, P < 0.01);以囊实性结节最为多见[47.97%(580/1 209)],其次为实性结节[44.25%(535/1 209)],囊性结节最为少见[7.78%(94/1 2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 OR)= 1.868,95%置信区间( CI):1.538~2.269, P < 0.01]、年龄(50~59岁组: OR=1.258,95% CI:1.020~1.550, P < 0.05;60~70岁组: OR=1.762,95% CI:1.407~2.207, P < 0.01)、超重( OR=1.303,95% CI:1.078~1.574, P < 0.01)、高血压( OR=1.332,95% CI:1.037~1.712, P < 0.05)以及糖尿病( OR=1.604,95% CI:1.077~2.387, P < 0.05)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黑龙江省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流行有明显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结节、多发结节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对于女性、高龄、超重、高血压及糖尿病人群应加强早期筛查并关注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谵妄及认知障碍的风险评估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沉默性谵妄”(即低活动型谵妄)正侵害着老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研究显示术后谵妄、认知障碍影响接受外科手术的全年龄段患者 [1],而年龄增长则是术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2]。我国正面临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5% [3],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彼时我国将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研究显示高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较高,但识别率较低,术后谵妄未被发现者高达84% [4]。术后谵妄对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均有不良影响,其可增加术后远期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对于术后谵妄、认知障碍,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大部分高龄患者预后不良。本文对老年尤其是高龄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谵妄、认知障碍的定义、发病率、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超高龄患者经心脏起搏器同侧置入PICC多次异位调整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1例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混合性失语,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超高龄患者,在心脏起搏器同侧置入PICC多次异位调整的护理。方法:置管前充分评估,置管后全面护理。结果:患者现使用PICC导管行静脉治疗80 d,无导管堵塞、血栓、肿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心脏起搏器同侧置PICC导管前,应全面评估,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确保PICC安全留置和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TNM分期为Ⅱ~Ⅲ期的205例70岁及以上老年LA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前30 d内的腹部CT测量第3腰椎截面的骨骼肌面积(SMA),肌少症的定义为骨骼肌指数(SMI)(SMI=SMA/身高 2)男性≤52.4 cm 2/m 2、女性≤38.5 cm 2/m 2,比较肌少症和非肌少症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分析肌少症对老年LACRC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205例患者中,63.4%(130/205)患者患有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组患者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比例更高( χ2=6.420、 P=0.011)、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更低( χ2=9.366、 P=0.009)、接受辅助化疗比例和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更低( χ2=6.257、7.347, P=0.012、0.00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少症组的老年LACRC患者无疾病生存(DFS)率优于肌少症组患者(Log-rank χ2=6.919、 P=0.009);非肌少症组老年LACRC患者中,辅助化疗组DFS率优于非辅助化疗组(Log-rank χ2=4.745、 P=0.0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期( HR=1.634,95% CI:1.110~2.404, P=0.013)和患肌少症( HR=1.509,95% CI:1.017~2.238, P=0.041)是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肌少症和老龄及体质指数相关,患有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欠佳,非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可能获益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切除术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238例,通过手术方式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术(RCC)组(130例)和左半结肠切除术(LCC)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并发症及长期预后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2组患者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38例高龄结肠癌患者的年龄为(80.5±3.7)岁(75~93岁);男128例,女110例。LCC组及RC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80.4±3.7)和(80.6±3.7)岁( P=0.699),2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共存慢性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C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 min比例高于RCC组[56.5%(61例)比43.1%(56例), P=0.039]。2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总体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及无病生存率(DFS)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分期为Ⅳ( HR=28.970,95% CI:1.768~474.813, P=0.018)、术中出血>100 ml( HR=2.297,95% CI:1.351~3.907, P=0.002)及有癌结节( HR=2.044,95% CI:1.047~3.989, P=0.036)是L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体重过轻( HR=0.428,95% CI:0.192~0.955, P=0.038)、超重( HR=0.316,95% CI:0.125~0.800, P=0.015)、肥胖( HR=0.211,95% CI:0.067~0.658, P=0.007)、淋巴结转移( HR=2.682,95% CI:1.497~4.807, P=0.001)、有癌结节( HR=2.507,95% CI:1.301~4.831, P=0.027)及术后住院日超过9 d( HR=1.829,95% CI:1.070~3.128, P=0.006)是R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论:75岁及以上LCC高龄结肠癌患者手术时间较RCC者长;但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期高、术中出血多及癌结节为L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BMI异常、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及术后住院日延长是R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急诊麻醉患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围术期管理。方法:分析北京医院行急诊手术的1例高龄伴感染性休克的麻醉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总结。结果:麻醉诱导药物首选依托咪酯或氯胺酮、顺式阿曲库铵、瑞芬太尼,麻醉维持首选瑞芬太尼、七氟醚。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合并新发房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进行药物复律。围术期超声评估可能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的围术期液体治疗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结论:麻醉医生应重视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围术期管理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