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足动态参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对DNP患者发生足溃疡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下肢震动感觉阈值(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按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足溃疡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组57例(50.89%)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足溃疡(DNFU)组55例(49.1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双足动态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的相关性,并绘制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 DN-FU 组患者糖尿病病程[(7.93±2.21)年 vs.(6.23±1.85)年,t=2.678,P=0.013]、糖化血红蛋白[(8.83±2.23)%vs.(7.23±2.12)%,t=4.725,P=0.000]、胰岛素抵抗指数(3.61±0.38 vs.2.87±0.34,t=4.882,P=0.000)明显高于 DN 组(P<0.05);DNFU 组患者 VPT[(12.56±3.22)v vs.(8.42±1.32)v,t=4.878,P=0.000]、最大足底压力[(2 456.89±322.74)N vs.(2 228.33±234.42)N,t=7.838,P=0.000]明显高于 D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OR=2.275,95%CI:1.226~3.452,P=0.028)、VPT(OR=2.594,95%CI:1.137~3.786,P=0.005)以及最大足底压力(OR=2.376,95%CI:1.342~3.567,P=0.017)3个指标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VPT以及最大足底压力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65(95%CI:0.712~0.867)、0.834(95%CI:0.782~0.927)以及0.811(95%CI:0.775~0.87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VPT、最大足底压力、胰岛素抵抗指数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均具有良好的净收益率,并且3者联合预测的净收益率最高.结论 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用于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运动模式下健康男性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用受试者的右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Excel 2010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分析足底受到的垂直压力、足底压强峰值、足底压力分布区域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等。结果: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时,运动速率越快则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越快,正常行走和慢走所受垂直力为体重的1.6倍,而奔跑则达到了体重的6倍;双脚跳跃时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时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所有运动受力区域几乎都集中在足跟与前脚掌,脚趾中仅拇趾有明显受力。结论: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的各项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奔跑运动时,足底所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差异最为显著,足内侧至足外侧的COP轨迹变化较为平稳;单脚跳跃和双脚跳跃时,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波形均有一定的起伏,呈现出"M"型双峰,双脚跳跃时,足跟侧至足趾侧的COP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足底压强峰值的平均值最大,这些特征可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的糖尿病足鞋垫优化设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提出一种鞋材弹性模量与厚度联合优化设计糖尿病足鞋垫的方法,以降低足底压力和软组织内部应力.方法 通过逆向工程方法建立足部有限元模型,基于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划分鞋垫压力区域,采用有限元法对接触力学进行研究,为优化过程中调整不同区域内材料的弹性模量和鞋垫前后足厚度奠定基础,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得到最优参数组合.结果 设计的鞋垫增加约37.55%的足底接触面积,跖骨区和足跟区的压力峰值分别降低15.07%、36.96%,足跟处软组织内部应力降低20.83%,足底筋膜张力降低约60%.结论 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设计定制鞋垫,设计的个性化鞋垫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和降低糖尿病足底溃疡的良好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扁平足患者足底压力与足底感觉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不同足型人群足底压力与足底感觉之间的关系,为扁平足患者损伤评价以及运动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三维足型扫描仪,对招募的受试者进行初步筛查;根据足弓指数进行组别划分,正常足组16人,扁平足组16人.使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s单丝测试分别进行组别间的足底压力和足底感觉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扁平足组左右足弓与左右足跟内侧区域的足底压力冲量相较于正常足组存在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扁平足组第1跖骨以及足弓位置的足底感觉阈值相较于正常足组更低(P<0.05);扁平足组左脚(P=0.012,R=0.500)和右脚(P=0.021,R=0.341)足弓位置的足底感觉与足底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扁平足人群足弓降低和过度外翻的结构特点,导致其足弓和足跟内侧位置的足底压力冲量增大,足底感觉敏感性阈值降低;同时,足底感觉与足底压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足弓足底压力冲量负荷越大,足底感觉阈值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海拔世居藏族膝骨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患者足底压力变化,为高原世居藏族膝骨关节炎患者提供足底压力变化的量化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3-8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4例,依据患者长期居住地进行海拔分类,海拔3 000~3 700 m为29例,3 701~4 500 m为38例,4 501~5 500 m为27例.使用Lor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静态站立和动态行走分析,运用Spearman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与足底压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置换侧与未置换侧拇趾(T1)、足内侧(MH)、足外侧(LH)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静态指标、置换侧与未置换侧足轴角、骨盆旋转度、步行速度及患者关节评分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静态站立与动态行走指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患者关节评分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P<0.05);患者足底T1和第4跖骨(M4)区域足底压强峰值以及第5跖骨(M5)区域受力时间比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r=-0.287、-0.282、-0.252,P<0.05);患者BMI与足中部和后足部压强峰值呈正相关(r=0.330、0.238、0.226,P<0.05).结论 足底压强峰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不同海拔世居藏族膝骨关节发生指标;高海拔地区世居藏族膝骨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较特高海拔患者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成年柔性扁平足动静态足弓功能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比正常足和柔性扁平足患者静态和动态足弓功能差异,探究柔性扁平足患者足弓功能特征,为不同足型足弓功能性区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30例成年男性受试者,采用足印法初步区分正常足和扁平足,采用提踵测试和被动足趾抬高测试筛查,柔性扁平足筛选出正常足16例,柔性扁平足患者14例.通过自然站立和正坐不同负重位足弓高度差计算静态足弓刚度,通过三维动作捕捉和足底压力测评支撑中期开始时刻足弓相对高度、足弓相对高度变化值、足弓相对高度变化率和行走时中足冲量占比,采用偏相关(控制步速)分析静态足弓刚度和动态足弓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静态足弓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柔性扁平足患者静态足弓刚度低于正常足(P<0.05);动态足弓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正常足和柔性扁平足行走支撑中期足弓相对高度和高度变化率均逐渐降低,柔性扁平足患者行走支撑中期开始时刻足弓相对高度、支撑中期足弓相对高度变化值和变化率均低于正常足(P<0.05),柔性扁平足行走支撑期中足冲量占比高于正常足(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步速校正后,支撑中期开始时刻足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变化值和相对高度变化率与静态足弓刚度呈中等显著正相关(r=0.580-0.679,P<0.05),中足冲量占比与静态足弓刚度呈低度显著负相关(r=-0.478,P<0.05).结论:行走过程中,足弓在支撑中期持续下降,且下降速率逐渐减小;柔性扁平足患者静态和动态足弓对负重的适应能力均低于正常足,提高柔性扁平足患者足弓的负重适应性是足踝康复的关键;足弓刚度与动态足弓功能存在相关性,对不同足型足弓功能性划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后踝撞击综合征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测量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足底压力,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与足底压力分布的相关性,从而为业余马拉松爱好者提供有益指导.方法 纳入35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其中18例MRI显示双足正常,17例MRI显示单足或双足存在后踝撞击综合征.采用芯康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测试,静态站立测试时,分为正常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双足后踝撞击组.裸足行走时,分为正常组、双足后踝撞击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单足代偿组.静态站立测试双足X轴重心偏移值,裸足行走时测量第1跖骨区域峰值压强和足弓内侧步态周期停止时间.结果 静态站立测试时,双足后踝撞击组X轴重心偏移值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后踝撞击组与双足后踝撞击组、正常组X轴重心偏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足行走测试时,组间第1跖骨区域峰值压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代偿组峰值压强明显大于正常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及双足后踝撞击组.裸足行走测试时,单足后踝撞击组足弓内侧步态周期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单足代偿组、双足后踝撞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踝撞击综合征对足底压力的分布存在影响,进而可能加剧足踝关节损伤.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分析有助于了解业余马拉松跑步运动员的足踝关节损伤情况,帮助其规范训练并指导踝关节保护,从而降低踝关节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青年女性递增负重行走时双侧足功能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支撑期步态功能性不对称规律及双侧足功能分化,深入了解人体运动补偿机制以及稳定控制特征,为预防单侧足踝损伤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型的青年女性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及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在递增负重下[0%体重(body weight,BW)、10%BW、20%BW]以最适步速行走时优势足与非优势足的支撑期各阶段周期百分比、纵弓角度变化量、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及足底压力中心轨迹.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侧性(优势足、非优势足)和负重(0%BW、10%BW、20%BW)对足弓变化和步态参数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偏侧性和负重因素对足弓变化交互作用显著,对步态参数交互作用不显著.(2)与0%BW相比,非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缓冲受力偏移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20%BW纵弓角度变化量增大(P<0.05),非优势足负重10%BW和20%BW蹬伸载荷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蹬伸水平斜率减小(P<0.05).与10%BW相比,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受力偏移减小(P<0.05).(3)与非优势足相比,负重10%BW和20%BW优势足缓冲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20%BW优势足纵弓角度变化量、蹬伸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0%BW优势足蹬伸水平斜率增大(P<0.05).结论:负重行走会引起双侧足功能分化,无负重行走时优势足在水平方向上蹬伸效率更高,较小和较大负重时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缓冲功能更佳,较大负重时非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执行更充分的承重和蹬伸功能.提示行走时避免单侧足损伤的最大负荷,对于负重行走步态的研究不宜选取单足来代表和评价双足的功能和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足母)外翻足底压力分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足母)外翻是最常见的足部畸形之一,足底压力的变化与(足母)外翻的发展密切相关.测量(足母)外翻足底压力,分析影响(足母)外翻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足母)外翻足底压力变化,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足母)外翻提供参考,本文从(足母)外翻的足底压力变化和步态特征、(足母)外翻足底压力的测量及(足母)外翻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足母)外翻足底压力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