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时空传播动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禽类最重要的疫病病原之一,其中基因Ⅵ型NDV在鸽群广泛流行,给养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基因Ⅵ型NDV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和宿主间的传播动态,本研究通过病毒分离鉴定、高通量测序、完整F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和贝叶斯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获得4株广西NDV分离株,均为基因Ⅵ型.进一步的时空分析显示,基因Ⅵ型NDV最近的共同祖先时间为1972年(95%置信区间:1965~1978),估计进化速率为1.43×10-3 substitution/site/year(95%置信区间:1.27×10-3~1.59×10-3);意大利是欧洲基因Ⅵ型NDV早期的外溢传播中心,该病毒从欧洲传播至我国,随后华东和华南成为我国的主要传播中心;病毒存在从鸽(Columba livia)到野鸟和鸡(Gallus gallus)、从野鸟到鹌鹑(Coturnix coturnix)等的跨物种传播,但病毒传播最重要的宿主是鸽.分析结果表明基因Ⅵ型NDV正快速进化,有作为突变库的潜在威胁.基于"One Health"理念,应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主动监测,改善家禽管理策略,避免不同家禽之间及不同家禽与野鸟之间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基因Ⅵ型NDV的起源、传播与进化,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微生态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 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 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 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 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 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 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 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 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 t=102.069, 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 t=77.818, 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 t=9.657, 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 t=5.551, 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发传染病流行的重要途径——跨物种传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超过40种,而其中动物源头的病毒感染超过70%。跨物种传播是病毒从动物宿主转移至人间流行的重要方式,也是病毒学家研究的热点。此文以近年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为例,综述了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特征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针对防控跨物种传播而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年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新思维研讨会”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4月15—17日,来自疾控、医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聚焦我国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聚焦大数据和监测网络、检测与溯源技术、耐药控制和疫苗研发策略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1)针对我国面临的传染病防控现状和保障生物安全的需要,亟需建立跨部门、全方位的微生物科学数据库和实验室监测网络;(2)病原筛查鉴定和分型溯源技术需向超灵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应规范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原鉴定和溯源技术的标准及应用范围;(3)亟需建立跨部门的耐药监测体系,加强耐药菌跨物种传播监测;(4)应用科学理论和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未来疫苗应急研发及接种策略。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专家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鼠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09年首次在德国的褐家鼠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称为鼠戊型肝炎病毒(鼠HEV)。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啮齿目等动物中检测到鼠HEV。由于鼠HEV与已知人源HEV基因序列同源性较低,一直认为其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小,从而被忽略。最近先后报道了鼠HEV感染人引起慢性及急性戊型肝炎的病例,引起关注。本文对鼠HEV在动物中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戊型肝炎是由HEV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它的动物宿主比较广泛,在散发性病例发生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HEV动物宿主、实验感染动物模型,对戊型肝炎的防控、HEV致病机制、跨物种传播、疫苗及治疗方案评估等相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HEV常见动物宿主、实验感染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凝聚指导牙发育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以及微环境的时空调控下可自发聚集形成致密化区域,这一现象称为间充质凝聚。间充质凝聚是跨物种保守的发育事件,对启动牙及全身器官的形态发生至关重要。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中也具有自组装聚集能力,利用此特性构建干细胞聚合体以模拟发育性间充质凝聚已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手段。本文讨论间充质凝聚的原理及其在牙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总结干细胞聚合体的工程化构建策略及应用于牙再生领域的实践经验,旨在从“发育指导再生”的理念出发,为理解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建立新的器官再生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与恒河猴下颌骨骨膜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跨物种单细胞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人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下颌骨骨膜中是否存在有别于传统间充质干细胞的干细胞群体及其在膜内成骨过程中的特性,并提供区别于其他解剖区域骨膜干细胞(PSC)的下颌骨PSC的稳定分离、培养、扩增的标准化流程。方法:分别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18~24岁行第三磨牙拔除术3例患者翻瓣去骨过程中的骨块表面和3只6岁龄恒河猴下颌骨的磨牙区颊侧获取骨膜,使用Illumina平台Novaseq 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测序,并通过同源基因匹配进行跨物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比较。使用37 ℃和低温两种消化方式从原代组织中分离PSC,经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其表面标志物(CD200、CD31、CD45和CD90)并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组织蛋白酶K(CTSK)与CD200的共定位情况。评估体外扩增至第3代的不同物种PSCs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三系分化能力。比较P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成骨方面的特性异同。结果:单细胞测序结果提示直系同源基因匹配降维后获得了18个聚类的细胞群,基于各细胞标志物数据库对各聚类进行细胞注释。低温消化方案可以稳定地从人、恒河猴下颌骨骨膜中分离出PSC,细胞呈成纤维细胞状。细胞计数法结果显示人与恒河猴的PSC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从骨膜分离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200 +、CD31 -、CD45 -和 CD90 -,免疫荧光提示CTSK与CD200共定位于此细胞中。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尔辛蓝染色结果显示,人和恒河猴的PSC均具备成骨、成脂、成软骨的分化能力。与BMSC的成骨能力相比,PSC增殖能力略优,分化过程中,PSC在早期有良好的成骨表现。 结论:本研究成功稳定分离并鉴定出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正常下颌骨PSC,为探索下颌骨膜内成骨的机制、建立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以及下颌骨缺损修复新型策略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