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减容小尾寒羊室间隔1年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右室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减容小尾寒羊室间隔心肌1年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观察1年后消融区心肌的病理改变。方法:12只普通种小尾寒羊随机分为PIMSRA组( n=6)及空白对照组(Sham组, n=6),PIMSRA组采用经皮经右室心尖部穿刺进入室间隔基底部进行消融,最大功率80 W,消融时间5 min;Sham组以同样路径将穿刺针插入室间隔基底部并留置5 min,但不进行消融。应用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术前及术后即刻、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消融区结构及功能改变,记录室间隔消融区厚度、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左室流出道压差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 )、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h、术后2周行血清学心肌损伤三项检查:肌钙蛋白I(Trop I)、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M-MBmass)。HE及Masson染色观察消融区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围术期两组动物均未出现心包压塞。术后即刻观察到消融区室壁运动不协调,PIMSRA组术后即刻消融区室壁增厚率以及室壁运动幅度显著低于术前( P<0.005),并维持该水平至术后12个月;Sham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手术区室壁增厚率以及室壁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IMSRA组术后即刻消融区厚度显著大于术前( P<0.001),1周后显著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 P=0.931),3个月后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0.001);Sham组术后即刻手术区厚度大于术前( P=0.005),术后1周下降至术前水平( P=0.027)。两组消融前后LVEF、E/A以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IMSRA组及Sham组术后3 h血清学检测Trop I显著升高(均 P<0.005),术后2周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均 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实验动物心电图均显示为正常窦性心律;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1年后消融区心肌组织呈纤维化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清晰,无碳化形成。 结论:经右室行PIMSRA可对小尾寒羊室间隔心肌组织进行精准消融,减容效果显著,左室整体功能得以保留,未并发心包压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右室行PIMSRA可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室间隔微创减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9浅表探头腹部模式超声实时引导下不同穿刺部位经皮肾脏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最佳操作模式,以安全有效的肾穿刺活检方法来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3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肾脏疾病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右肾穿刺位置分组,右肾下极为对照组(n=22),右肾中下极为观察组(n=22),两组均采取L9浅表探头腹部模式超声引导下于背部脊柱右侧旁由内向外经皮肾穿刺活检方法。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穿刺针数、安全穿刺路径长度、活检组织条最长度和组织条内皮髓质占比、肾小球个数、肾周血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44例患者均成功取材,成功率为100%,获取肾小球7~32个不等,均得出病理类型诊断。两组的年龄、体质量、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两组穿刺的肾活检组织条最长度[(15.55±1.75)mm比(11.45±2.46)mm]和穿刺的肾活检组中的肾小球个数[(18.00±6.12)个比(11.32±2.38)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0、4.66,均 P < 0.05)。两组穿刺后肾周血肿并发症轻症发生情况[100.0%(22/22)比27.2%(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6, P=0.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在穿刺的安全穿刺路径长度、穿刺针数及穿刺组织条内皮髓质占比率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9浅表探头腹部模式实时超声引导下由内向外经皮肾脏穿刺活检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病理类型诊断满意。选取该操作模式下的经皮肾穿刺活检右肾中下极的方法来诊断肾脏疾病,病理诊断价值和穿刺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临床路径为导向的罕见病优化管理诊疗模式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以库欣综合征这一罕见病作为范本,采用“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路径,探索新方法以优化临床路径,可提高罕见病的诊疗质量和效率。梳理既往诊疗模式存在的问题后,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路径,建立新路径的标准化工作流程(SOP)。在对优化模式的评价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收治的55例库欣综合征患者,男19例,女36例,年龄为(41.8±14.4)岁(6~68岁)。根据入院时是否被纳入新路径管理,分为路径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从时间、疗效、安全性和费用评估等路径优化效果。结果发现,路径组与对照组相比,内分泌科住院总时间缩短,血皮质醇节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双侧岩下窦静脉取血等关键检查时间均缩短(均 P<0.05);手术后血总皮质醇下降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各项费用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优化路径在保证就医质量、安全及费用不增加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效率。本研究提出针对复杂疾病的PDCA路径优化并建立SOP流程,为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路径为导向的罕见病诊疗模式提供了优化管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在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在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12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9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12%(6/98)和15.31%(15/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320, P<0.05)。观察组精神评分、睡眠评分、饮食评分、心理健康评分、总分分别为(94.38 ± 8.36)、(93.28 ± 8.33)、(95.37 ± 8.43)、(91.89 ± 10.48)、(377.12 ± 20.0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65 ± 10.74)、(81.01 ± 9.48)、(87.69 ± 7.97)、(85.47 ± 12.02)、(331.09 ± 13.3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118~18.880,均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86%(91/98)、82.65%(81/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749, P<0.05)。 结论:在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有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阴道及大腿根部三切口完整取出经闭孔TOT吊带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聚丙烯吊带尿道中段悬吊带术(MUS)目前已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经典术式,其中的由外向内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带术(TOT)因避开了耻骨后穿刺路径,减少了经耻骨后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带术(TVT)易发生的膀胱穿孔、耻骨后血肿等并发症,且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常规膀胱镜检查,学习曲线短,而被广泛应用,但其造成的并发症之一大腿根部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处理困难。现在已经认识到TOT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闭孔区大腿内收肌肌腱的副损伤相关。闭孔区解剖复杂,富含神经血管和肌肉肌腱组织,极易造成副损伤,且经闭孔TOT吊带的完整取出困难,单一经阴道切口无法到达耻骨降支之后侧方区域进行聚丙烯吊带的切除,致使妇科医师因担心手术副损伤而不敢轻易在大腿根部尝试手术,对TOT术后疼痛患者仅切除阴道部分的吊带常不能完全解除症状。国外至今报道的完整取出TOT吊带的病例尚不足百例,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在深入了解了闭孔区解剖的基础上,成功实施了经阴道及大腿根部三切口完整取出TOT吊带的手术,获得了疼痛症状完全缓解的良好结局,证实了经双侧大腿根部切口取出TOT吊带是安全、可行的路径,是解决TOT吊带引起的大腿根部疼痛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层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医师短期培训的路径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基层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医师进行短期培训路径的建立及效果。方法:以重庆市"产前超声筛查培训基地"共5期105名基层产前超声诊断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对其进行短期专业化培训。在培训前后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同时培训结束后对学员建立远程图像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方法,以评估培训效果。应用SPSS 21.0进行 t检验、Wilcoxon检验及卡方检验。 结果:培训学员在培训后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 P<0.05),且培训结束后回原单位开展产前超声检查项目的学员数量及每名学员回原单位每月进行产前超声的平均检查人数、向上级产前诊断中心的转诊人数均明显增加( P<0.05)。 结论:产前超声诊断短期培训路径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基层医院产前超声医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水平,极大地解决了基层医院人手紧缺情况下的产前诊断技术提升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时间追踪平台在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效益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减少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不可逆损伤 [1]。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议将AIS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提升为静脉溶栓患者入院-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60 min,大血管闭塞患者从到院到血管再通的过程中,从入院-穿刺时间(door to puncture time,DPT)<90 min [2]。目前我国院内延迟时间明显长于国外发达国家 [3,4]。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就医流程繁琐、卒中急救团队配合不默契、检查及等待结果时间长、绿色通道缺乏系统管理,以及患者家属沟通不流畅等 [5,6]。如何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缩短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院内时延,提高区域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这已成为当今神经急重症学科面临的新议题 [7,8]。建立完备的时间记录系统,将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表等明确记录关键时间点可有效降低救治AIS院内延迟 [9]。时间追踪平台是一个针对卒中患者入院后急救过程的工具,能够实时自动采集各节点时间,替代医护人员的手动记录方式 [10]。通过采集各节点时间,平台能统计分析各环节所需时间,发现溶栓、取栓流程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脑卒中急性期的医疗质量管理 [11]。研究组单位从2020年9月引进时间追踪平台,2021年全面开始使用该平台,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HS-DRG付费制度下药物治疗路径化管理在骨科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基于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付费方式改革下,围手术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路径化管理在骨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经过 2 轮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优化,制定了rhEPO药物治疗路径.以2022 年3-7月该院骨科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2023 年3-7月的患者为管理后组.选取rhEPO使用率最高的8 个DRG病种,比较管理前后的效益指标(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平均住院时间、rhEPO使用合理率、输血率)改善程度.结果:与路径化管理前比较,路径化管理后骨科住院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由 58 829.79 元降至 48 259.29 元(P<0.05),次均药品费用由 3 311.23 元降至 2 987.52 元(P<0.05),平均住院时间由 10.1 d缩短至 8.05 d(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hEPO使用合理率由26.27%(62/236)提高至91.54%(238/260),输血率由34.66%(165/476)降至25.57%(169/661).结论:通过路径化管理模式制定药物标准化方案,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质量,有效改善DRG病种效益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工作链和可拓物元模型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风险评估与运行安全管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工作链和可拓物元模型构建安全运行管理路径,探讨其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临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MRI设备工作链角度,制定人员、设备、环境及制度层面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可拓物元模型进行设备安全特征指标的等级评定并制定风险控制管理策略.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舒城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在用的1台MRI设备,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MRI设备运行期间采用标准流程管理模式(简称标准流程模式)进行管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MRI设备运行期间采用风险评估控制模式(简称风险控制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下MRI设备的安全风险事件控制率、安全运行管理规范度及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水平.结果:采用风险控制模式管理MRI设备的62例安全风险事件中,极其危险、高度危险和显著危险事件控制率分别为1.61%(1/62)、4.84%(3/62)、8.06%(5/62),均低于标准流程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3、4.567、9.241,P<0.05);采用风险控制模式管理开展的480例安全运行检查中,患者接诊、设备使用、运行环境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度分别为96.25%(462/480)、98.96%(475/480)、99.17%(476/480)和97.50%(468/480),均高于标准流程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31、17.563、7.353、8.789,P<0.05);采用风险控制模式管理的影像科MRI检查技师、护士及医学工程处工程师的年度考核成绩分别为(91.87±4.56)分、(94.54±3.27)分和(91.45±4.95)分,均高于标准流程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1、4.277、4.292,P<0.05).结论:基于工作链和可拓物元模型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可全面挖掘MRI设备安全运行影响因素,有效控制高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MRI设备临床运行质量和操作管理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IFOMPT颈椎国际标准:骨科手法干预前颈部潜在血管疾病检查》的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颈椎手法前颈部血管疾病的评估和管理对于降低手法操作风险、保证患者利益、促进最佳临床决策意义重大,但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2020年国际骨科手法物理治疗师联合会(IFOMPT)发布了《IFOMPT颈椎国际标准:骨科手法干预前颈部潜在血管疾病检查》,该标准对国内颈椎手法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目的:整合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国内颈椎手法临床实践提供建议.方法:作者在充分研读该标准的基础上,从临床推断、病史、计划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风险与效益等8个方面详细解读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7个数据库,筛选有关颈痛的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通过纵向对比多个高质量指南和共识,结合国内的手法临床实际展开讨论和分析.结果与结论:该标准从多维度对颈椎手法前颈部血管疾病评估的管理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阐述,提示国内应提高临床医生对手法操作前颈部血管疾病评估的重视程度,构建具有中国临床特色的评估标准和实施路径,同时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深入开展基础科研,推动医患共同决策和手法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最佳的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