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人防御素-3、白细胞介素-12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血清人防御素-3(HBd-3)、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术后2周内患者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术前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术前血清HBd-3、IL-12水平与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关系。结果:2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7例,感染率为6.34%(17/268);感染组患者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IL-12高于未感染组[(23.75 ± 2.18)kg/m 2比(21.86 ± 1.95)kg/m 2、(124.82 ± 15.93)min比(116.92 ± 14.75)min、(57.41 ± 7.81)min比(49.65 ± 5.73)min、(64.82 ± 11.59)ng/L比(54.23 ± 9.55)ng/L],术前白蛋白、HBd-3低于未感染组[(32.56 ± 4.63)g/L比(37.25 ± 5.81)g/L、(38.03 ± 6.74)μg/L比(46.84 ± 8.9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手术时间与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前IL-12水平高是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OR>1, 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HBd-3水平高是保护因素( OR<1,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HBd-3、IL-12单独及联合预测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曲线下面积>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结果显示,HBd-3、IL-12水平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5)。 结论:术前血清HBd-3、IL-12水平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有关,且可作为发生感染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19~79岁成年人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人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人。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 Q1)者相比较,第二( Q2)、第三( Q3)和最高四分位数( Q4)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 Q1组者相比较, Q2、 Q3和 Q4组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人体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底角5°~ 45°(步长为5°)的圆模型和椭圆模型,模拟患者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使用Catalyst HD进行监测,调节其增益及积分时间。手动移动治疗床(-5 ~ 5 mm,步长为2 mm),记录所有模型的横纵比,及其在横向和纵向放置下腹背(AP)、头脚(SI)、左右(LR)3个方向的床值误差及Catalyst HD监测的摆位误差。将Catalyst HD增益、积分时间与不同体表轮廓的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放置方式下的摆位误差,分析Catalyst HD监测值与床值的相关性。结果:Catalyst HD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对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斜率为-0.001,截距与模型横纵比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相同增益下积分时间随模型底边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模型在不同放置条件下Catalyst HD监测精度存在差异( Z = -8.59 ~ -0.02, P < 0.05),横向放置时LR和AP方向监测精度更高。Catalyst HD监测值与真实床值的相关性,在LR和SI方向随模型底边角度增加而增大,≥25°时呈强相关;AP方向均相关性显著( R >0.9)。 结论:Catalyst HD系统获取最佳表面影像时,增益、积分时间和患者体表轮廓存在关联。Catalyst HD监测在AP方向精度高,当体表轮廓横纵比≤2或底边角度≥25°时在所有方向均存在较高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大型钢厂钢铁工人高温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钢铁工人高温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2月至6月和2018年3月至7月,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钢铁集团生产部门同期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一线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共8 500名。现场问卷调查工人基本信息、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家族史、职业史,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等资料。共回收有效问卷7 660份,有效回收率90.1%。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模型分析高温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温累积暴露量和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结果:7 660名工人中,男性7 023人,女性637人;高温累积暴露量中位数626.56 ℃·年;有49.20%(3 770/7 660)的工人处于高温暴露环境。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6%(1 958/7 660)。高温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之间为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根据样条模型分析结果将高温累积暴露量分为<292.61,292.61~<720.13和≥720.13 ℃·年3段,以暴露量<292.61 ℃·年组为参考,高温累积暴露量在292.61~<720.13 ℃·年组和≥720.13 ℃·年组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较高( OR=1.44、2.17, P<0.05)。 结论:高温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之间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高温累积暴露量增加,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尿酸与糖尿病前期和新检出2型糖尿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血尿酸与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根据基线FPG、糖化血红蛋白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新检出2型糖尿病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前期和新检出2型糖尿病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来探索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0 375名,年龄(55.36±11.52)岁,女性占60.2%(18 299名)。基线调查发现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8.6%(11 739名),新检出2型糖尿病检出率为6.6%(1 992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μmol/L,患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2.4%( OR=1.024,95% CI:1.018~1.030)、1.5%( OR=1.015,95% CI:1.005~1.025);在男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μmol/L,患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减少0.8%( OR=0.992,95% CI:0.987~0.998)和5.0%( OR=0.950,95% CI:0.939~0.960);RCS函数显示,女性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病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17),但与糖尿病前期不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670),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新检出2型糖尿病 P<0.001 ;糖尿病前期 P=0.040)。 结论:在女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女性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男性新检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肺部疾病与肺癌发病风险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既往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情况。方法:采用英国生物银行(UKB)调查数据,以既往未被诊断为癌症且自报性别与遗传性别一致的472 397名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线问卷和国家健康系统数据收集既往慢性肺部疾病患病情况、一般人口学特征以及肺癌患病情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等4种既往慢性肺部疾病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以观察性研究中具有基因型数据的458 526名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选择与4种慢性肺部疾病密切相关且相互独立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4种慢性肺部疾病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情况。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评估不同慢性肺部疾病GRS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的 M( Q1, Q3)为57(50,63)岁,随访期间新发肺癌3 516例(0.7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肺癌发病风险存在关联,分别为1.61(1.49~1.75)和2.61(1.24~5.49)。MR研究结果显示:遗传预测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肺癌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HR(95% CI)分别为1.10(1.03~1.19)和1.04(1.01~1.08)。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发病风险随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遗传风险评分增加而升高且呈线性关系( P<0.05)。观察性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均未发现既往患有哮喘或间质性肺病与肺癌发病风险存在关联(均 P>0.05)。 结论:既往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是肺癌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惠州市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关联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惠州市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从惠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湿疹门诊数据,同期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数据源自广东省气候中心的86个气象站点。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环境温度暴露对湿疹的滞后效应,采用自然平滑样条函数控制湿度的非线性混杂。结果:惠州市皮肤病防治所4年内共报告湿疹门诊254 053人次,日均就诊173.89人次。日均气温与湿疹日就诊人次呈“U”型关联。低温段温度每降低1 ℃,湿疹发病风险上升2.20%(1.19%~3.21%),高温段温度每升高1 ℃,湿疹发病风险上升2.35%(1.24%~3.5%)。全人群中有1.60%(0.44%~2.68%)的湿疹门诊次归因于低温天气,即归因人次为4 065(1 128~6 798);6.33%(1.40%~10.87%)的湿疹门诊人次归因于高温天气,即归因人次为16 082(3 557~27 616)。结论:高温和低温暴露均与湿疹就诊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AP1、 FOXO3和 ITPR2基因表达变化与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和预后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鉴定分子遗传学水平上与葡萄膜黑色素瘤(UM)转移和预后相关的潜在标志物。方法:收集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2007—2019年80例UM样本的信息,根据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转移组18例和非转移组62例。采用R软件中的maftools函数包分析UM样本中的基因突变种类、变异类型、单核苷酸变异(SNV)类型和基因突变比例,计算肿瘤突变负荷;采用R软件中的edgeR软件包分析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KOBAS工具对DEGs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进行富集,筛选出预后相关基因。采用survival函数包建立Cox回归模型验证基因突变情况和DEGs的预后评价。结果:UM基因突变中以错义突变为主,主要变异类型为SNV,UM基因突变负荷低。与非转移组相比,转移组中存在562个DEGs,在基因集富集分析中,3条与眼部疾病和癌症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分别为玻璃体视网膜变性、癌症相关蛋白多糖和PI3K-Akt信号通路。转移组 BAP1、 FOXO3和 ITPR2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 982.50(1 251.50,5 637.00)、1 223.00(914.75,2 706.25)和2 201.50(570.75,4 814.00),与非转移组的5 225.00(2 281.25,8 784.00)、2 293.50(1 254.25,3 693.75)和474.00(153.00,1 437.75)比较,转移组 BAP1和 FOXO3表达量显著下调, ITPR2表达量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786、-1.982、-3.065,均 P<0.10)。采用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 BAP1基因突变、 FOXO3基因表达下调和 ITPR2基因表达上调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均 P<0.10)。 结论:BAP1基因突变、 FOXO3基因下调和 ITPR2基因上调可作为UM转移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探索脓毒症患者最佳脉搏血氧饱和度范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最佳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范围。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脓毒症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生命体征、合并症、实验室参数、危重症评分、临床治疗信息和临床结局等资料。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Loess平滑函数,分析并可视化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SpO 2与院内全因病死率的非线性关系,确定最佳SpO 2范围,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验证SpO 2与院内全因病死率的关联性。 结果:共纳入5?937例脓毒症患者,其中1?191例(20.1%)在住院期间死亡。GAM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SpO 2与院内全因病死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呈"U"型曲线,当SpO 2在0.96~0.98时病死率最低。经过多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证实,住院期间SpO 2在0.96~0.98的患者病死率低于SpO 2<0.96的患者〔低氧组,优势比( OR)=2.659,95%可信区间(95% CI)为2.190~3.229, P<0.001〕和SpO 2>0.98的患者(高氧组, OR=1.594,95% CI为1.337~1.900, 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样表明,住院期间SpO 2在0.96~0.98的患者生存概率高于SpO 2<0.96和SpO 2>0.98的患者(Log-Rank检验: χ2=113.400, P<0.001)。且敏感性分析显示,除样本量较小的亚组外,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入院类型、种族、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体温、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亚组分层中,SpO 2在0.96~0.98患者的病死率较SpO 2<0.96和SpO 2>0.98的患者明显降低。 结论: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SpO 2水平与院内全因病死率呈"U"型曲线关系,即高氧与低氧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且确定最佳SpO 2范围为0.96~0.9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wasfilter:用于筛选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R脚本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开发一套能高效准确地从GWAS Catalog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R脚本。方法:参考既往研究制定GWAS的筛选原则。将人工在GWAS Catalog的筛选过程抽象为标准的算法,2名程序员共同撰写R脚本(gwasfilter.R)后,由他人多次对脚本进行测试。结果:采用gwasfilter.R筛选GWAS包含6个步骤。该脚本内置5个主要函数,可以同时根据“是否有验证人群”“样本量大小”和“研究人群种族”等条件对GWAS进行筛选。筛选单个性状时,程序用时不超过1秒。结论:gwasfilter.R操作简便,筛选过程高效而标准化,可灵活应用于GWAS筛选。脚本源代码网址: https://github.com/lab319/gwas_filte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