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高相关性内源性microRNA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内源性microRNA的表达与骨骼重吸收、骨骼基质矿化、钙离子代谢和骨骼组织分化高度相关。microRNA在调节骨骼和软骨组织生成及代谢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参与骨骼和关节组织中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深入研究microRNA有助于更准确的诊疗骨质疏松。目前已发现多种microRNA基因家族成员均有骨质疏松诊疗标记物的作用。故笔者就近5年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microRNA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重建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骨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骨界面骨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骨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 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 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 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 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 P<0.05);De-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 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 P<0.05),成骨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 P<0.05)。 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骨界面骨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髓核细胞外泌体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核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核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核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髓核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核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DAM12异常表达对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损伤及IGFBP相关基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基因在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由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的5例大骨节病患者和5例对照受试者获得关节软骨样本,体外提取并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骨节病患者与对照受试者软骨细胞ADAM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然后,采用慢病毒进行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ADAM12基因过表达实验,MTT法检测ADAM12基因过表达后细胞活性变化,并采用qRT-PCR检测软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盒转录因子9(SOX9)、Ⅱ型胶原(COLⅡ),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以及合成代谢相关基因IGFBP3、IGFBP5 mRNA表达水平。结果: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ADAM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0.57 ± 0.05、0.81 ± 0.07)均显著低于对照受试者(1.00 ± 0.00、1.00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 24.50、- 3.61,均 P < 0.05)。MTT法结果显示,ADAM12过表达组软骨细胞活性(1.09 ± 0.05)高于空载体对照组(1.00 ±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4.12, P = 0.031)。qRT-PCR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ADAM12过表达组IGFBP3(2.35 ± 0.79比0.96 ± 0.25)、IGFBP5(2.13 ± 0.30比0.98 ± 0.34)、SOX9(2.92 ± 0.51比0.94 ± 0.36)和COLⅡmRNA表达水平(6.45 ± 2.81比0.87 ± 0.19)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3.19、5.16、6.27、4.10,均 P < 0.05);而BAX mRNA表达水平(0.31 ± 0.06比1.02 ± 0.22)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 11.16, P < 0.001)。 结论:ADAM12基因在大骨节病患者软骨细胞损伤中可能有抑制凋亡和促进分化的作用,其过表达能够使IGFBP3和IGFBP5表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otch3信号通路调节主动脉夹层血管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血管干细胞(VSC)向平滑肌细胞(SMC)分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调,并验证Notch3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获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血管置换术的AD患者以及心脏移植供体的主动脉组织,用酶消化法以及c-kit免疫磁珠分选出VSC,将细胞分为正常供体来源的VSC组(Ctrl-VSC组)和AD来源的VSC组(AD-VSC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主动脉外膜VSC的存在,用干细胞功能鉴定试剂盒鉴定VSC。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10 μg/L)诱导分化7 d体外建立的VSC向SMC分化模型,并分为正常供体VSC来源的SMC组(Ctrl-VSC-SMC组)、AD的VSC来源SMC组(AD-VSC-SMC组)和AD的VSC来源SMC+Notch3抑制剂DAPT组(AD-VSC-SMC+DAPT组,诱导分化过程中加入DAPT 20 μmol/L),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主动脉中膜和VSC来源的SMC中的收缩型标志物钙调理蛋白1(CNN1)的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主动脉中膜和VSC来源的SMC中收缩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NN1以及Notch3细胞内结构域(NICD3)的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动脉血管外膜存在一群c-kit阳性的VSC,且无论是正常供体还是AD患者的VSC都具有向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与正常供体血管组织相比,AD血管中膜收缩型SMC标志物α-SMA、CNN1表达下调(α-SMA/β-actin:0.40±0.12比1.00±0.11,CNN1/β-actin:0.78±0.07比1.00±0.14,均 P<0.05),而NICD3蛋白表达上调(NICD3/GAPDH:2.22±0.57比1.00±0.15, P<0.05)。与Ctrl-VSC-SMC组相比,AD-VSC-SMC组收缩型SMC标志物α-SMA、CNN1表达下调(α-SMA/β-actin:0.35±0.13比1.00±0.20,CNN1/β-actin:0.78±0.06比1.00±0.07,均 P<0.05),而NICD3蛋白表达上调(NICD3/GAPDH:22.32±1.22比1.00±0.06, P<0.01)。与AD-VSC-SMC组相比,AD-VSC-SMC+DAPT组收缩型SMC标志物α-SMA、CNN1表达上调(α-SMA/β-actin:1.70±0.07比1.00±0.15,CNN1/β-actin:1.62±0.03比1.00±0.02,均 P<0.05)。 结论:AD的VSC向SMC分化过程中会出现失调,而抑制Notch3通路的激活可以恢复AD的VSC来源SMC收缩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A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关节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及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可逆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失衡参与了RA骨破坏病理过程,HDAC可影响破骨前体细胞分化,调控核因子NF-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NFATc1相关信号通路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干扰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凋亡,促进RA骨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刺激治疗骨骼肌肉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电刺激(EStim)技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 Link、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自2000年1月以后公开发表的有关EStim与骨骼肌肉系统的文章共2 778篇,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系统复习及归纳总结。结果:EStim技术对骨骼、肌肉、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等骨骼肌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以及肌腱、韧带、关节软骨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均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且具备经济性、安全性、便捷性与有效性等优势。EStim对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分子生物学等途径,对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循环、细胞分化、机械运动、蛋白质代谢等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加速神经轴突再生。结论:采用EStim技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其方法可行、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和生化两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构建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突变骨硬化症小鼠模型和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模型,并进行表型研究。方法:构建条件性敲入Clcn7基因p.G763R错义突变小鼠,并与溶菌酶M启动子-重组酶转基因小鼠(LysM cre)交配繁殖,最终获取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骨硬化小鼠。利用Micro CT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鼠骨微细结构的差异,利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诱导原代破骨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利用骨吸收陷窝实验观察破骨细胞功能。结果:4周龄时纯合突变小鼠体重较野生型小鼠减轻[(12.000±1.666)g对(15.630±2.314)g, P=0.021],股骨长度较野生型缩短[(1.160±0.096)cm对(1.300±0.082)cm, P=0.037)]。Micro CT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4周龄时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增加[(0.753±0.002)g/cm 3对(0.143±0.034)g/cm 2, P=0.003],而杂合突变小鼠骨密度在8周龄时增加明显[(0.236±0.021)g/cm 3对(0.180±0.020)g/cm 3, P=0.030]。HE染色发现纯合突变小鼠骨髓腔消失,松质骨骨小梁数量显著增多,软骨肥大区增宽;杂合突变小鼠骨小梁较野生型小鼠增多。体外实验中,杂合突变小鼠破骨细胞数量较野生型无明显变化( P=0.358),但破骨细胞面积增大[(3.590×10 6±0.911×10 6)μm 2对(1.352×10 6±0.260×10 6)μm 2, P=0.043],骨吸收陷窝相关检测结果提示破骨细胞功能降低,而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相关基因NFATc1、c-fos、Ctsk和Acp5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髓系细胞特异性Clcn7-G763R突变的小鼠,突变型小鼠破骨细胞功能受损,骨量显著增加且股骨变短,为后续机制研究和治疗探索提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2.40、49.40、21.51, 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3, 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1.48、203.20, 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3, 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2.10、36.64, P值均<0.001)。 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