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值的平衡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表达情况及其比值变化规律。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初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5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9(3.1,7.4)岁。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治疗后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完全缓解组45例,复发/难治组9例,选取20名查体儿童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B-ALL患儿治疗前后和查体儿童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计算Treg/Th17细胞比值。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复发/难治组、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比较完全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同一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差异。 结果:B-ALL患儿治疗前,复发/难治组和完全缓解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6.11±0.48,6.20±1.16)高于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分别为8.34±2.14,5.91±1.92)高于对照组(3.55±1.68),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值高于完全缓解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LL患儿治疗后,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6.09±0.80)高于完全缓解组(5.25±0.87)及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7.37±1.19)高于完全缓解组(4.22±1.50)及对照组(3.55±1.68),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细胞比值均低于治疗前,Th17细胞比例(1.38±0.49)高于治疗前(1.14±0.3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及Treg/Th17细胞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ALL患儿外周血存在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升高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所致的Treg/Th17细胞比值改变,随疾病的缓解而趋于正常。定期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比例有助于对B-ALL患儿进行免疫状态监测及预后判断,可能为B-ALL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介素-38抑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向辅助性T17细胞转分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IL-38的水平,评估IL-38对PBC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s)向辅助性T细胞(Th)17转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入组46例PBC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ELISA测定血清IL-38、IL-35、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MBCs中CD4 +CD25 +CD127 dim/-Tregs和CD4 +IL-17A +Th17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转录因子叉头盒蛋白P3(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表达。纯化的Tregs使用重组IL-38刺激后与自体PBMCs共培养,通过测定细胞增殖和上清细胞因子表达评估Tregs功能。将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并加入重组IL-38刺激,通过检测CCR4、CCR6表达以及IL-17分泌、RORγt mRNA评估IL-38对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PBC组血清IL-3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48.5,96.7)pg/ml与89.6(58.0,265.5)pg/ml, Z=3.25, P=0.037]。PBC组Tregs比例[(6.9±1.3)%与(11.3±3.5)%, t=7.64, P<0.001]、FoxP3 mRNA表达(1.0±0.3与1.9±0.7, t=7.74, P<0.001)、血清IL-35水平[25.9(16.1,37.3)pg/ml与31.0(24.8,52.3)pg/ml, Z=2.02, P=0.047]低于对照组,PBC组Th17细胞比例[(5.5±1.4)%与(3.8±1.0)%, t=5.43, P<0.001]、RORγt mRNA表达(1.4±0.6与1.0±0.4, t=2.72, P=0.008)、血清IL-17水平[202.0(121.6,311.6)pg/ml与104.5(79.8,155.5)pg/ml, Z=4.43, P<0.001]高于对照组。纯化Tregs与自体PBMCs共培养后,PBC组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6.5±1.4)×10 5个与(5.3±1.1)×10 5个, t=2.49, P=0.020],PBC组上清中IL-35和IL-10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但干扰素-γ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1)。PBC组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后,CCR4和CCR6平均荧光强度(MFI)、RORγt mRNA和IL-17分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38刺激可增强PBC组和对照组Tregs抑制活性,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弱,IL-35和IL-10分泌增加( P<0.05)。IL-38刺激仅抑制PBC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表现为CCR4 MFI、CCR6 MFI和IL-17分泌降低 P<0.05),但IL-38并未影响对照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 结论:IL-38在PBC疾病过程中发挥免疫保护和抑制炎症应答功能,抑制Tregs向Th17细胞转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固有淋巴细胞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稳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群新型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目前ILCs分为5个亚群,即NK细胞、ILC1、ILC2、ILC3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LTi细胞),其不同亚群在RA等自身免疫病中炎症与肠道免疫稳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近发现ILCs亚群调控RA中Th17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滤泡调节性T细胞(Tfh/Tfr)免疫稳态和炎症。阻断ILC1s和ILC3s炎症功能,诱导抗炎的ILC2s是RA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ILCs生物学特性及在RA中免疫稳态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探索重建免疫稳态的新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生素D、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硬化青少年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维生素D、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表达率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在多发性硬化(MS)青少年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MS的38例青少年患者作为MS组,同期的38名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仪检测MS青少年患者(MS组)与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TNF-α、MCP-1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MS组与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M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25-(OH)D 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h17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2±0.20)%比(1.99±0.16)%, t=12.03, P<0.05];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3±0.77)%比(5.10±0.90)%, t=14.65, P<0.05];Th17/Treg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5±0.07比0.17±0.05, t=16.89, P<0.05);外周血TNF-α、MCP-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6.13±5.98) ng/L比(24.45±3.01) ng/L;(122.26±37.71) ng/L比(87.95±17.66) ng/L, t=1.986、47.650,均 P<0.05]。MS组中,外周血25-(OH)D 3与其他检测指标均无相关性;疾病复发或进展期患儿TNF-α、MCP-1水平均高于疾病缓解稳定期患儿[(17.49±3.94) ng/L比(14.45±3.81) ng/L;(90.42±23.06) ng/L比(77.55±20.56) ng/L, t=1.990、2.472,均 P<0.05];Th17细胞的表达率与其外周血中TNF-α、MCP-1水平均呈正相关( r=0.478、0.442,均 P<0.05);Treg细胞的表达率与其外周血中的TNF-α、MCP-1水平均呈负相关( r=-0.318、-0.356,均 P<0.05)。 结论: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可能参与MS青少年患者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参与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变化的调控及炎症反应;Th17细胞、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可能在MS的发生、发展、复发进展中起重要免疫病理机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阳性患者阴道灌洗液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其对子宫颈癌发生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HR-HPV16)阳性患者阴道灌洗液辅助性T细胞(Th)、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其对子宫颈癌发生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HR-HPV16阳性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试验组患者分为无病变组(78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49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39例)和子宫颈癌组(3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各组阴道灌洗液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2、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子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试验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6、IL-10、IL-17、TNF-α及TGF-β均高于健康对照组,IL-2、IL-12及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病变组、LSIL组、HSIL组及子宫颈癌组IL-6、IL-10、IL-17、TNF-α、TGF-β、IL-2、IL-12及IFN-γ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子宫颈癌组IL-6、IL-10、IL-17、TNF-α、TGF-β水平均最高,IL-2、IL-12及IFN-γ水平均最低,无病变组、LSIL组、HSIL组及子宫颈癌组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R-HPV16阳性患者阴道灌洗液中低IL-2、高IL-4、高IL-6、高IL-10、低IL-12、高IL-17、高TNF-α、低IFN-γ及低TGF-β表达均为发生子宫颈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列线图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阴道灌洗液IL-6、IL-10、IL-17、TNF-α及TGF-β是预测HR-HPV16阳性患者发生子宫颈癌的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HR-HPV16阳性患者发生子宫颈癌的AUC为0.945(95% CI 0.901~0.988),预测效能较好。 结论:HR-HPV16阳性患者阴道灌洗液Th、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子宫颈癌患者中呈现病理性改变,且具有较高的预测子宫颈癌发生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D4 +T细胞亚群对白塞病患者复发葡萄膜炎的临床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D4 + T细胞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Th)指标在白塞病患者复发葡萄膜炎(BU)的临床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白塞病的15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CD4 +T细胞亚群测定如Th1、Th2、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血脂生化指标(TC、TG等)、患者近1年口腔溃疡发生次数、近1年生殖器溃疡发生次数和患者入院前用药情况等;根据有无累及眼部并且发生葡萄膜炎将153例白塞病分为白塞非葡萄膜炎组(非BU组)和白塞葡萄膜炎组(BU组)。比较BU组与非BU组以上指标水平以及白塞病复发BU的独立相关因素;比较BU组与非BU组的细胞因子及国际白塞病标准(ICBD)总评分水平、ICBD总评分与各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和分析Th2细胞诊断性能。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①BU组患者Th1、Th2、Th17细胞、TC、TG的水平分别高于非BU组[133.87(93.38,229.87)个/μl与102.51(64.25,149.23)个/μl]、[9.43(5.84,14.13)个/μl与6.78(4.23,9.44)个/μl]、[15.53(9.36,25.27)个/μl与9.83(5.46,14.76)个/μl]、[4.21(3.89,4.90)mmol/L与3.89(3.37,4.34)mmol/L]、[1.43(1.00,2.21)mmol/L与0.96(0.69,1.3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24,-3.05,-3.94,-2.25,-3.47; P值均<0.05);2组患者入院前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69, P>0.05)。②BU组的IL-2、IL-10水平、ICBD总评分高于非B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12,-2.29, t=-6.48; P值均<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h2是BU独立相关因素[ OR值(95%置信区间)为1.143(1.007,1.298), P=0.039]。BU患者总评分与Th2、Th17细胞呈正相关( r=0.23, P=0.006; r=0.21, P=0.013)。ROC分析结果显示Th2诊断BU的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49.5%,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为0.697(0.585,0.809)( P=0.001)。 结论:Th2细胞绝对数水平等与BU相关,是观察BU患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评估白塞病患者复发BU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变应性鼻炎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失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各种理化因子的交叉作用有关,然而其发病机制仍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1型辅助性T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和17型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失衡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防治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h17/Treg免疫平衡治疗气道炎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共同来自幼稚的CD4 +T淋巴细胞。研究显示,在气道炎症中Th17细胞对炎症有促进作用,而Treg细胞抑制自身免疫。Th17和Treg细胞比例失衡会促使气道炎症的出现。因此,维持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在气道炎症的治疗上至关重要。同时,一些影响这些细胞产生和维持的调节因子也很重要,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共刺激信号、细胞因子信号等。本文就Th17/Treg细胞与这些调节因子之间的平衡的功能、作用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制剂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大疱性类天疱疮(BP)新的治疗靶点不断出现,针对BP的致病性抗体、补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及Th17轴细胞因子的新型生物制剂也陆续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及靶向IgE的奥马珠单抗等已在临床中应用,并使部分难治性BP患者受益。本文综述BP生物制剂治疗策略相关的文献及临床试验,分析并讨论新型生物制剂在BP中的临床应用,为难治性B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氧化应激及外周血Th17/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氧化应激及外周血Th17/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与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各51例,两组疗程4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Th17/Treg比值、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及HBV DNA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SOD、MDA、NO、Th17、Treg、Th17/Treg比值、HA、LN、PCⅢ、Ⅳ-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SOD[(121.52±23.52)U/L]、Treg[(3.51±0.70)%]高于对照组[(113.30±20.05)U/L、(3.14±0.49)%],而MDA[(7.40±1.35)mmol/L]、NO[(22.56±4.25)μmol/L]、Th17[(1.29±0.46)%]、Th17/Treg比值(0.45±0.11)、HA[(212.52±16.62)μg/L]、LN[(135.52±14.02)μg/L]、PCⅢ[(132.52±15.62)μg/L]、Ⅳ-C[(96.52±10.02)μg/L]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0、-4.14、-6.81、4.02、3.10、-8.46、-13.27、-15.23、-13.67、-17.38,均 P < 0.05)。观察组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分别为76.47%(39/51)、68.63%(35/51)、74.51%(38/51),均高于对照组的56.86%(29/51)、41.18%(21/51)、54.90%(28/51)(χ 2=4.41、7.76、4.29,均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较好,有利于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和调节外周血Th17/Treg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