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预调查实施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重庆市6个区县开展的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项目进行预调查与分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积累经验。方法:以1995年随访调查的名单为依据,选取1950年至1980年于重庆市6个区县医院工作的126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65名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放射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11名;61名未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7名。核实1995年随访调查信息,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相结合的方法查清队列成员新发的恶性肿瘤情况、死亡原因和从事放射工作的变化情况等信息。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95名队列成员完成了随访,其中放射组59名、对照组36名。1950年至2019年期间患肿瘤的患者共18例,其中放射组13例、对照组5例。因肿瘤死亡的患者15例,其中放射组10例、对照组5例。队列成员共死亡33名,失访31名,失访率为24.6%(31/126)。对照组的失访率高达41.0%(25/61),高于放射组(9.2%,6/65),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104, P<0.001)。预调查中队列成员姓名错误率20.0%(19/95),出生年份错误率78.9%(75/95)。预调查中还存在问卷填写不完整等问题。 结论:预调查为在全国开展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如补充混杂因素调查、利用各地区资源开展工作、建立在线填报系统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象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影响:基于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感染超过6亿人,并造成超过600万人死亡,不断出现的新型变异株使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态势在多地出现反弹。气象因素可通过改变病毒活性、传播动力学条件和宿主易感性等,影响疫情传播,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气象因素对疫情影响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气象因素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疫情防控及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来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4 30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彩超结果,比较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中616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14.3%,616/4 308),甲状腺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5.1%,220/4 308)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异常(7.1%,308/4 308)。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SH异常率更高( P<0.05);随着工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T3、甲状腺素(T4)异常率升高( P<0.05);未评级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最高(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年龄均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068、1.016,95% CI:1.548~2.763、1.002~1.030, P<0.05)。 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损伤,应重点关注女性、高年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海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肿瘤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肿瘤发病风险,为职业受照人群肿瘤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上海市医疗机构1950—1980年间从事放射工作的715名医生为放射组,同时期同家医疗机构未从事放射工作的738名医生为对照组,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肿瘤发病情况。计算该队列1980—2021年间累计观察人年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调整性别、出生年份、开始工作年代等因素后放射组各种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并对性别等混杂因素进行放射组全癌发生风险的分层分析。结果:该队列共完成随访1 369人,其中放射组668人,对照组701人,总观察人年数为52 980人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队列恶性肿瘤患者共199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射组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体癌和全癌的调整相对危险度 RR分别1.49(95% CI:1.08~2.05, P=0.015)和1.40(95% CI:1.02~1.92, P=0.036),其中放射组罹患甲状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 RR=10.06,95% CI:2.05~49.62, P=0.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和开始工作年龄为21~25岁组中,放射组全癌发生风险高于对照组。 结论:上海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罹患甲状腺癌、实体癌及全癌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提示该职业受照人群,特别是女性和开始工作年龄为低年龄组的人员应注意加强医疗实践活动中的辐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一例受照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关于电离辐射是否可诱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获得一致结论。笔者报道了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中1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第13年患NHL的病例,结合患者的受照史、病史特点、诊断及国际多项大型研究,从流行病学资料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患者"天"患非霍奇金淋巴瘤与电离辐射的关系,为电离辐射致NHL提供辐射流行病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波辐射致生殖功能损伤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微波技术在军事、通信、交通、医疗及工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已有研究表明,生殖系统是对微波辐射最为敏感的靶位之一,其微波损伤效应及治疗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两方面,主要围绕损伤效应、机制和治疗方法等内容,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微波辐射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微波辐射生殖损伤效应及其治疗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辐射暴露与甲状腺癌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儿童和青少年患辐射诱发的甲状腺癌风险更高.既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而多数辐射导致的甲状腺癌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辐射剂量、年龄、潜伏期、碘状态、化疗、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辐射暴露者甲状腺癌发生风险.因此,因充分利用物理屏障、及时给予稳定碘防护,将辐射导致的甲状腺癌发生风险降到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近日,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ESI排名.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环境与生态学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依托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流域水环境与健康风险研究"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电离辐射导致健康损伤机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毒作用机制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已形成了 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