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安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fNIRS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补肾安神针刺法对围绝经期失眠(perimenopausal insomnia,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百会、照海、申脉、肾俞、三阴交、安眠、太溪,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周;药物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7.5 mg,每晚1次,治疗2周.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20名设为健康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基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数据,分析针刺对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背外侧前额叶区(BA9)、双侧额极区(BA10)的HbO浓度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HbO浓度较前明显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额极区(BA10)、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腹外侧前额叶区(BA44、BA45)的HbO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激活显著(P<0.05).结论 该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前额叶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补肾安神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脑功能机制,为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快速眼球运动期发作的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EM)期发作的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例发生于REM期的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男性,年龄21~46岁。5例患者共监测到23次发作,22次发生在REM期睡眠,1次发作发生于非REM Ⅲ期睡眠。每次发作持续30 s至1 min,表现为睡眠中“过度运动性发作”,伴或不伴意识障碍,13次发作期脑电图无明显异常,9次发作期有局灶性尖慢波或慢波,10次发作后期有局灶性慢波。结论:REM期的过度运动性癫痫发作多起始于觉醒反应,发作间期放电均在清醒和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需注意与REM期行为障碍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觉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特点是夜间间歇低氧及睡眠片段化。觉醒中断睡眠连续性,导致睡眠破碎,这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白天过度嗜睡以及心血管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觉醒对于诊断OSA和降低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和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传统的觉醒判读需要睡眠专家对整夜的PSG记录进行手动评分,耗时长且专家之间的一致性较低,因此寻找简便、高效、可靠的觉醒检测方法,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系统综述识别OSA患者觉醒的不同方法,包括自主神经标志物(脉搏传导时间、脉搏波波幅、外周动脉张力、心率等)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觉醒检测系统,发现自主神经标志物可能在特定的亚群中更有益,深度人工网络仍然是未来自动检测觉醒的主要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导睡眠监测联合动态尿动力评估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联合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的方法评估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PMNE)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NE患儿43例,按是否每周尿床夜晚数>4,分为严重PMNE组(>4次/周,23例)和非严重PMNE组(≤4次/周,20例)。记录排尿日记,行常规尿动力(CUD)、AUM和PSG检查。选取经检查无下尿路症状且PSG结果正常的儿童23名为对照组。结果:严重PMNE组年龄(12.1±3.2)岁,其中男9例、女14例,每周遗尿频率为(6.7±1.7)次;非严重PMNE组年龄(12.0±3.4)岁,其中男9例、女11例,每周遗尿频率为(2.3±1.0)次。PMNE组夜间多尿发生率为34.9%(15/43),夜间最大膀胱容量降低发生率为11.6%(5/43)。严重PMNE组在AUM中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DO频率[78.3%比45.0%,(5.5±1.8)次/h比(3.4±1.0)次/h]均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均 P<0.05)。PSG结果示,严重PMNE组N1+N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皮质觉醒指数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9.8)%比(49.3±9.5)%,(9.4±4.4)次/h比(3.1±1.5)次/h,(2.7±0.9)次/h比(0.9±0.7)次/h](均 P<0.05);同时,严重PMNE组皮质觉醒指数和AHI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9.4±4.4)次/h 比(5.7±3.2)次/h,(2.7±0.9)次/h 比(1.9±0.7)次/h],而睡眠效率显著低于非严重PMNE组[(86.4±4.3)% 比(91.0±3.9)%](均 P<0.05)。PMNE组的夜间DO发生频率、AHI与皮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性( r=0.705,0.765,均 P<0.001)。 结论:PMNE患儿存在夜间膀胱功能障碍与睡眠结构紊乱,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PSG和AUM可为PMNE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γ振荡与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γ振荡是30~90 Hz的大脑神经群节律性电活动,与认知、觉醒和意识活动相关。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思维能力下降。手术/麻醉可通过一系列病理改变破坏γ振荡,导致PND发生。文章通过综述γ振荡的产生机制,γ振荡在神经炎症、睡眠障碍、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PND发生、发展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γ夹带临床应用现状,旨在探索γ振荡在PND术前预测、术中干预以及术后诊断治疗的前景,以改善手术/麻醉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主观认知下降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老年人睡眠型态的特征及主观认知下降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收集与主观认知下降老年人睡眠型态有关的观察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可合并数据的研究进行Meta合并,不能合并数据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总样本量为67 474例。老年人SCD的患病率为25.9%(95% CI:6.4%~52.5%);SCD老年人睡眠型态的特征为总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后清醒时间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多。与正常老年人相比,SCD老年人发生睡眠质量差、失眠和过度日间嗜睡的风险更高( OR值分别为2.1、1.15、2.6);EDS增加老年人发生SCD的风险( OR=6.06)。 结论:与正常老年人相比,SCD老年人整体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障碍可增加老年人发生SCD的风险,现有研究在SCD诊断标准方面存在差异,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证实老年人SCD与睡眠障碍的因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调节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症过度觉醒状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对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症患者的过度觉醒状态、睡眠质量、疲劳状态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针刺百会,双侧心俞、脾俞、神门、照海、申脉、安眠、三阴交、足三里;对照组非经非穴浅刺.2组均隔日针刺1次,共针刺4周,总计治疗14次.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时过度觉醒量表评分(H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标(PSQI)、疲劳量表评分(FS-14);记录患者24 h 12导动态心电图数据,以Kubios HRV version软件分析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H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PSQI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FS-14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NN50、RMSSD、HRV三角指数、VLF和LF/HF较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P<0.05),HF、LF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SDNN、VLF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组PNN50、LF/HF高于对照组(P<0.05),LF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可以改善过度觉醒和疲劳状态,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通过调整心率变异性反映出其下调交感神经兴奋性,上调副交感神经调节的能力,进而平衡自主神经系统,提高人体适应性,其作用与经穴特异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固本健脑安神方联合针灸对慢性失眠的治疗效果及对日间脑功能状态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固本健脑安神方联合针灸对慢性失眠的治疗效果及对日间脑功能状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份到2022年12月份期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失眠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就诊日期进行分组,其中60例奇数日期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另外60例偶数日期就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固本健脑安神方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日间失眠症状反应量表(DISS)评分、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结果:(1)观察组愈显率为71.67%,对照组愈显率为5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对两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睡眠药物评分以及总分进行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3)治疗前,对两组DISS评分及HAS评分进行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4)经过治疗,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口苦、疲乏无力、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概率为6.67%,对照组为3.33%,两组比较(P>0.05).(5)治疗前,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固本健脑安神方联合针灸治疗慢性失眠可明显提升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改善睡眠障碍情况,提高日间脑功能状态,同时改善过度觉醒状态,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压力系统与"长新冠"-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压力系统是机体在压力源刺激下做出的一系列跨系统复杂性综合反应,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维持正常生物钟及昼夜节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作为慢性压力性生活事件,长期过度激活压力系统,造成睡眠结构的改变,并以慢性压力、强压力源的形式影响记忆过程,长期应激下压力记忆与恐惧记忆得到加强巩固,加之心理因素对睡眠压力的附加,导致长期睡眠障碍.同时,有别于其他压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能是由于其可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长期无法恢复、大脑区域的直接靶向性损伤等因素,使得压力系统产生特殊的长期效应,从而参与了"长新冠"-睡眠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运动干预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急性运动干预和长期规律性运动干预均可改善紊乱的睡眠结构,使各期睡眠时长和比例趋于正常.运动干预还能对睡眠期间的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应答、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是改善睡眠障碍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运动干预的类型(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身心运动)是运动干预方案的调节变量之一,不同类型的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机制存在差异.运动量、运动强度是运动干预方案的另一调节变量,针对个体可能存在改善睡眠障碍最佳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不同时间段实施的运动干预也会对睡眠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改善睡眠质量最佳运动时间段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本文从表观遗传、过度觉醒、昼夜节律、体温调节等4个方面总结了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为睡眠障碍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