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取-消退范式调节条件性恐惧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恐惧记忆在经过多次提取之后,会被暂时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消退。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恐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基于巴甫洛夫恐惧调节任务的单一消退训练只能够抑制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表达,并不能消除已获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而基于记忆的再巩固理论所提出提取-消退范式,对恐惧记忆的擦除和改写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阻止恐惧记忆的返回。研究表明,提取-消退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AR)、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LVGCCs)以及大麻素等密切相关,并且其效果也与提取-消退记忆阶段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目前对于提取的边界条件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行为学层面,分子机制等层面探究较少。文章从分子神经生物学层面出发,以记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受体及分子机制为切入点,整理近年来与提取-消退相关的机制研究,为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号通路、分子靶点,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2016-2018年报告HIV/AIDS首次随访后的跨省流动情况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6年7月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调整后报告的HIV/AIDS首次随访后的跨省流动及其抗病毒治疗和病毒抑制情况,了解其流动特征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的HIV/AIDS报告及治疗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 χ 2检验探讨HIV/AIDS流动与治疗和病毒抑制的关系。 结果:首次随访后跨省流动HIV/AIDS占7.8%(22 426/289 218)。男性(8.3%,18 557/223 713)、高中(9.6%,4 317/44 877)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9.5%,4 792/45 858)、未婚(11.5%,10 538/91 572)、发现方式为羁押人员检测(16.0%,1 268/7 927)、通过同性性传播感染(11.4%,9 069/79 735)的HIV/AIDS跨省流动的比例较高。发生跨省流动的HIV/AIDS诊断1年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77.1%,17 296/22 426)和达到病毒抑制的比例(70.7%,15 858/22 426)均低于未发生跨省流动的HIV/AIDS(分别为86.7%,231 293/266 792和78.6%,209 760/266 792)。首次随访为非户籍省份的HIV/AIDS有41.4%(18 887/45 570)发生了跨省流动,其中,流动返回户籍省的占92.9%(17 538/18 887)。首次随访后发生病例流出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和四川,病例流入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贵州、广东、安徽和湖南。结论:HIV/AIDS跨省流动影响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抑制。需要进一步关注户籍地与现住址分离的流动人口中HIV/AIDS的发现和管理,消除政策壁垒,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应用于择期术后患者短期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应用于择期术后患者短期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效果.方法 招募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返回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97例,均行短期(<24 h)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镇静、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予右美托咪定干预)和对照组(48例,予丙泊酚干预).记录两组ICU观察期间降压药物(盐酸尼卡地平)使用情况.比较两组及降血压药物使用亚组镇静治疗开始前(T0)、镇静后1 h(T1)、拔除气管插管后2 h(T2)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P)]、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并记录两组谵妄发生率.结果 在T0~T2时间点,两组HR、MA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RR呈先平稳后上升趋势,E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E呈持续上升趋势.两组NE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观察组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ICU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发生谵妄2例,两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vs 4.17%;P=1.000).在ICU期间,观察组有12例使用降压药物,对照组有11例,两组降压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9%vs22.92%;x2=0.033,P=0.885).对于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两组降压药物使用时间及总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降压药物患者中,观察组E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对照组E呈上升趋势;两亚组NE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观察组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未使用降压药物患者中,观察组T2时间点HR、MAP、N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拔管前后患者的血压波动更小,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更低,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纳米磷酸钙正畸粘接剂钙磷离子充电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合成一种可以反复进行钙磷离子充电、释放以防止釉质脱矿的正畸粘接剂,并探究钙磷离子充电持续时间和频率对于离子再释放效能的影响.方法:可反复进行钙磷离子充电的粘接剂由均苯四甲酸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PMGDM)和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EBPADMA)组成.纳米磷酸钙(NACP)以40%的质量分数混入树脂中.离体牙粘接托槽,使用万能试验机测试釉质粘接剂的抗剪切强度;在pH为4的酸性溶液中浸泡粘接剂样本,测量钙、磷离子的初期释放;再使用pH为7的充电液对释放完离子的样本进行充电,返回到pH为4的环境中测试再释放能力.结果:这种新型正畸粘接剂的抗剪切强度与商业化的正畸粘接剂无统计学差异(P>0.1).样本在一次充电处理后,可以连续14 d持续释放钙、磷离子,而无需再次充电.离子再释放能力不会随着再充电/再释放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P>0.1).14 d时离子的再释放浓度与不同的充电方式之间的关系为:1 min 3次>3 min 2次>1 min 2次>6 min 1次>3 min 1次>1 min 1次.结论:这种含NACP的可充电正畸粘接剂可以长期释放钙磷离子,抑制正畸托槽周围牙釉质脱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淋巴管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胞需要胆固醇才能生存,但过量的胆固醇对细胞具有毒性,因此细胞需要调节胆固醇的稳态.细胞内胆固醇被转运到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会以胆固醇逆向转运的方式返回肝脏代谢.胆固醇逆向转运不仅是维持细胞胆固醇稳态所需的生理过程,而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潜在的抑制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胆固醇流出的最初途径和最终代谢上,但关于胆固醇是如何离开血液却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高密度脂蛋白需要通过淋巴管转运以返回到肝脏代谢.因此,研究高密度脂蛋白从血液流入外周组织的过程,以及它是怎样通过淋巴管转运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主要介绍淋巴管与胆固醇逆向转运之间的联系,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熊果酸对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熊果酸(UA)对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将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PBS)、阳性对照组(曲安奈德)和UA干预组(低、中、高剂量),每组10只小鼠(均取右眼,各10只眼).空白对照组小鼠在空气中喂养,其他各组均置于体积分数(750±20) mL/L氧气(O2)的高体积分数氧环境中饲养,连续5d.至小鼠出生12 d时将模型对照组小鼠及其哺乳母鼠返回正常空气环境(210 mL/L O2)中,以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模型成功后,立即给予各组相应的药物治疗:模型对照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无菌PBS 3 μL,UA干预组(低、中、高剂量)小鼠分别玻璃体腔注射1.5、3.0、6.0 μg UA各3μL,阳性对照组小鼠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40 mg)3μL.17日龄时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制备标本.制作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并采用视网膜铺片技术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改变.结果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内界膜结构均一,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偶见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模型对照组可见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团突破内界膜,形成新生血管腔.不同剂量UA干预组比较,高剂量UA干预组与阳性对照组接近,可见少量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内界膜结构较均一,未形成或者形成新生血管腔.突破小鼠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UA干预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高剂量UA干预组明显低于低剂量UA干预组(P<0.05).视网膜铺片显示:空白对照组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向四周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管径较粗,分支良好,周边视网膜血管结构清晰.模型对照组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管径纤细,走行僵直,结构紊乱,分布不均匀,中央可见大片无灌注区.不同剂量UA干预组比较:高剂量UA干预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和走形与阳性对照组接近,较模型对照组新生血管分布明显好转,且明显较低剂量干预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分布好,无明显的无灌注区.结论 UA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且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EDF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MCP-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取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160只,将120只7日龄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环境内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40只小鼠始终置于正常氧环境饲养.分别于12日龄和14日龄给予PEDF药物治疗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PEDF(2μg/μL)各1μL,给予PBS治疗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所有小鼠于17日龄麻醉处死后取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Western-blot检测PEDF和MCP-1蛋白在各组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PEDF和MCP-1 mRNA的表达.结果: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结果显示OIR模型组RNV面积较正常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PEDF药物治疗组RNV面积较PBS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West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OIR模型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OIR模型组PED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1);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PBS治疗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DF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同时下调MCP-1在OIR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后者可能是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消失的返回抑制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听觉版的线索-靶子任务范式,从返回抑制削弱的角度,在长SOA情况下考察了33名高积极倾向个体和27名低积极倾向个体对不同情绪效价声音的注意偏向(解除困难).结果:高积极倾向个体在正性和负性声音下,线索有效与线索无效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不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表明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正性和负性声音均存在注意解除困难;而低积极倾向个体只在正性声音下存在返回抑制消失现象,即只对正性声音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积极倾向高低不同影响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并且同时影响个体的信息接收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周与中心情绪信息的返回抑制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外周信息和中心情绪信息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真实情绪场景图片,结合隐性附随搜索范式,考察线索化中心情绪信息与外周信息的返回抑制效应.结果:①线索化负性中心信息时,返回抑制效应消失且出现易化效应;线索化中性中心信息时,返回抑制效应依然存在.②线索化外周信息时,不管中心信息的情绪性如何,返回抑制效应均消失且均出现易化效应.结论:返回抑制是一种受外界情绪刺激干扰,受之前线索化位置或客体加工深度影响的非“盲目”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镇静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找到更为合适的镇痛药物剂量,既能达到良好镇痛效果,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44例在我科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术后常规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被随机分成低剂量组(A组,枸橼酸舒芬太尼0.1 μg·kg-1·h-1)和高剂量组(B组,枸橼酸舒芬太尼0.2 μg· kg-1·h-1),两组患儿同时接受咪达唑仑100 μg· kg-1·h-1作为镇静治疗.在术前麻醉完成后(T1)、返回监护室即刻(T2)、术后4 h(T3)、术后8 h(T4)、术后12 h(T5)、术后24 h(T6)时间点抽血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在T2~T6各时间点评估镇痛镇静评分;在T2~T6各时间点记录心率、收缩压、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 index,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采用t检验比较同一时间点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及同一组内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结果 A组2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8.3±6.7)个月,体重(6.5士2.4)kg.B组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5.8±7.9)个月,体重(5.7士1.7)kg.两组患儿性别(P=0.540)、年龄(t=1.112,P=0.273)、体重(t=1.330,P=0.191)、体外循环时间(t=-0.484,P=0.63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t=-0.202,P=0.841)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F=18.252,P=0.000).两组患儿组间对比各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F=1.725,P=0.199).两组间各时间点对比FLACC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心率、收缩压、CI、SVRI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复杂或危重先心病术后气管插管预计大于24 h的患儿,早期联合应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抑制应激反应,使血流动力学平稳恢复,使用舒芬太尼剂量0.1 μg·kg-1·h-1与0.2 μg·kg-1·h-1相比无差异,因此建议可以选择0.1 μg·kg-1·h-1舒芬太尼持续输注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