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不同时间间隔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早期肝细胞癌(HCC)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早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TACE治疗后接受RFA治疗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A组(0~14 d)22例,B组(15~30 d)34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BCLC分期0期20例,A期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与肝癌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分期(RR=0.045,95%CI:0.003~0.623,P=0.021)是影响TACE联合RFA治疗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的5年生存率78%,B组为75%;A组和B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和11%.A组和B组的PFS分别为23个月和31个月,两组的OS均为60个月.A组和B组的PFS(HR=1.085,P=0.795)和OS(HR=0.514,P=0.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HCC患者的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而TACE与消融的时间间隔对疗效无影响,TACE后30 d内行RFA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应答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应答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价.方法 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0例,治疗8个月后根据患者的治疗是否应答分为应答组35例和非应答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评估两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应答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38.2±23.6)g/L,高于非应答组的(122.5±21.2)g/L(P<0.05);治疗后应答组甲胎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2.3±21.5)ng/mL、(12.3±2.1)μmol/L,低于非应答组的(468.9±71.2)ng/mL、(21.2±4.1)μmol/L(P<0.05).应答组的甲胎蛋白早期应答率、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4%(32/35)、82.9%(29/35)、37.1%(13/35),非应答组分别为28.0%(7/25)、60.0%(15/25)、12.0%(3/25)(P<0.05).截止到2021年3月,应答组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非应答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应答组的总生存期为13个月,非应答组的总生存期为11个月,死亡20例,其中应答组8例,非应答组12例;应答组的生存情况优于非应答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早期应答是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11,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显著,甲胎蛋白的早期反应对评价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栀子治疗肝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脏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普遍疾病,目前其治疗仍面临缺乏特效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困境.中医药在防治肝脏疾病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栀子及其有效成分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血脂等作用,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损伤、肝癌等多种疾病的症状.对栀子在多种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新近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栀子在防治肝脏疾病中更深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男184例,女34例,年龄(53.8±9.2)岁]资料。对患者行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术,于术后2~3个月复查CT、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直径、肝功能参数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26个月,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25I粒子植入后2~3个月,218例患者中癌栓完全缓解8例(3.7%),部分缓解111例(50.9%),无变化80例(36.7%),疾病进展19例(8.7%),总有效率为91.3%(199/218)。治疗后癌栓直径为(12.63±4.64) mm,较治疗前减小[(26.65±10.88) mm; t=18.74, P<0.01];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9±10.29)、(11.40±8.37) pg/L,与治疗前[(24.27±12.65)、(15.64±7.99) p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5.37、8.44,均 P<0.05);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05)。142例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中86例治疗后较治疗前积液情况好转。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至随访结束,162例死亡,56例存活,患者总生存期(9.23±0.59)个月。 结论: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改善腹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患者血浆BMPR1A和PLAC8基因甲基化水平在预测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联合检测血浆中游离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Ⅰ~Ⅳ期肝细胞癌患者,入组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3、6、9和12个月进行甲胎蛋白(AFP)以及影像学评估检查;同时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浆中游离BMPR1A和PLAC8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以及传统肿瘤标志物AFP检测的阳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方法对肝细胞癌复发的预测效能,并根据游离DNA甲基化结果阳性和阴性,以及AFP是否大于7 μg/L,分别将肝细胞癌患者划分为甲基化高风险组(12例)、甲基化低风险组(21例)、AFP高风险组(15例)和AFP低风险组(18例),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联合检测血浆中游离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对肝癌复发预测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8.9%,ROC曲线分析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检测肝癌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和0.778,AFP为0.522;相比影像学检查,游离DNA甲基化检测平均可以提前58.3 d检测出肝细胞癌的复发(53.8 d比112.1d)。基于游离DNA甲基化预测的高风险组400 d的无进展生存率为22.2%,低于低风险组(76.2%, P<0.001)。 结论:相比于AFP,检测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复发,可成为一种实用的监测肝癌复发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新型治疗药物的问世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入全新时代。为展示肝脏外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享相关临床经验,推动和拓展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本期重点选题为“肝癌诊疗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肝切除术前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及PVE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4.6±6.2)岁,年龄范围46~63岁。每2个月(±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评估肿瘤缓解情况和剩余肝体积。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进展情况。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前3例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3例为B期。肝切除术前,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5例患者疾病稳定。6例患者行PVE及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前剩余肝体积百分比(29.0±8.9)%,肝切除术前末次评估剩余肝体积百分比(41.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9, P<0.001)。5例患者行肝切除,1例患者剩余肝体积增长不足至末次评估未行肝切除。5例行肝切除的患者中1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B级)和严重术后并发症(需要经皮胸腔穿刺引流的胸腔积液)。随访时间范围1.0~12.3个月,中位数4.5个月,5例肝切除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前行PVE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肝癌领域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应用于肝癌研究各阶段,以期全面改善肝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肝癌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后者是前者的1个分支并基于神经网络结构。当前,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在肝癌中已展示出巨大潜力,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提高结果的泛用性和可解释性等。笔者系统阐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肝癌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探索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C4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DC4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C45与HCC预后的关系,对CDC45作为H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45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DC4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C45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CDC4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 P<0.05)。CDC45的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P<0.001),且CDC45的表达量越高,HC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越低。CDC45与HCC患者的肿瘤结节数( P=0.003)及肿瘤大小( P=0.003)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DC45在HCC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HCC的治疗靶点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治性肝病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脏作为一个消化器官,具有代谢、合成和解毒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免疫器官,在维持抗感染、自身免疫稳定及抗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学优势,其免疫细胞可维持肝脏的免疫稳态并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多种免疫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治疗疑难危重肝病的临床试验中。现对近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