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D-SPECT评估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PCI患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D-SPECT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PCI术当日通过血压计袖带分别在左、右上臂充气至200 mmHg,持续加压5 min诱导2次远程缺血预适应,然后在患者PCI术中以50 μg/(kg·min)泵入腺苷注射液至术毕,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SYNTAXⅡ评分.应用静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估PCI术前及PCI术后7d的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结果 PCI术前2组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d试验组的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腺苷注射液在PCI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远程缺血适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远程缺血适应(RIC)是针对血管床、组织或器官进行可逆的缺血-再灌注,让远端靶组织/靶器官减轻再通后的损伤.最近的大型多中心实验(CONDI-2/ERIC—-PPCI)证明RIC干预对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因性死亡等主要临床终点无明显益处,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适用当前临床环境.综合远程缺血适应是远程缺血在心肌梗死整个治疗过程中联合运用的成果,且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和预防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室重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阐述了 RIC最新的保护机制、信号转导途径及载体,基于此讨论RIC在不同治疗时机,相同保护机制叠加与不同机制互补情况下获得的附加心肌保护效益,旨在通过RIC最新的研究为临床提供思路,探寻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心肌保护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尼可地尔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心肌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 20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4 组:A组(52 例):常规PCI;B组(52 例):RIPostC+常规PCI;C组(52 例):尼可地尔+常规PCI;D组(52 例):RIPostC+尼可地尔+常规PCI.于PCI术前后检测心肌灌注、心律失常、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指标;记录术后 12 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心原性死亡).结果 (1)D组PCI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术后 24 h Curtis-Walker评分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A组,术后 2 h ST段回落幅度高于A组(均为P<0.01);(2)PCI术后 48 h,D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 6(IL-6)、丙二醛(MD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低于A、B和C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A、B和C组(均为P<0.001);B、C组的hs-CRP、IL-6、MDA和VEGF水平均低于A组,SOD和NO水平均高于A组(均为P<0.001);(3)PCI术后12 h和48 h,D组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水平均低于A、B和C组,B、C组的hs-cTnI水平均低于 A 组(均为 P<0.001);(4)PCI 术后 1 个月和 12 个月,D 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高于A、B和C组,B、C组的LVEF水平均高于A组(均为P<0.001);(5)PCI术后 12个月内,4 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 = 4.396,P=0.22).结论 单纯尼可地尔或RIPostC在PCI中均具有改善心肌灌注、拮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尼可地尔联合RIPostC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尼可地尔或RIPostC,联用具有协同、叠加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尼可地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做常规PCI,观察组在做常规PCI术前3d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两组患者术后均长期规律服用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慢血流、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术前和术后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中慢血流发生率和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P分别为0.02、0.04),对照组术后cTNI高于术前水平(P<0.001),同时高于观察组同期水平(P<0.01).对照组术后1d的VEGF和NO较入院时及术前升高(P<0.001),术后1个月VEGF恢复至入院时水平(P>0.05).ET-1较术前及术后1d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d的VEGF、NO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术后1个月VEGF恢复至入院时水平,ET-1较入院时降低,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N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EGF、ET-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患者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后做PCI,能降低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规律使用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改善PCI相关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AP患者58例(观察组)和健康者44例(对照组).监测并比较2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脉波传播速度(PWV)、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对照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IPC前后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脉压(PP)、增强压(AP)、三角指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IPC前后SBP、C-SBP、PP、AP、高频(HF)、总功率(TP)的改变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能降低SAP患者SBP并改善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具有抗心绞痛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不同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择期行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其中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例)PCI术前3d开始行右上肢缺血预适应,用血压计袖带压迫肱动脉.将血压计加压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5 min后放气休息,间隔5 min,重复3次,共耗时30 min;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例)PCI术前2h开始行上述方法.比较PCI术中参数及术后24 h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术中无心肺复苏、电除颤、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发生.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中胸痛[2.50% (2/80)比8.75% (7/80),P=0.018]、术中心律失常[0 (0/80)比5.00%(4/80),P<0.001]、术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1.25%(1/80)比6.25%(5/80),P=0.024]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后24 h cTnT[(11.52±2.41) pg/ml比(27.53±4.78) pg/ml,P=0.021]、CK-MB[(14.11±2.87) pg/ml比(30.23±5.17) pg/ml,P=0.032]均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 h 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K-M生存曲线显示,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3.75%比13.75%),经Breslow检验P=0.024,提示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比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患者有更强大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改善患者术后12个月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AS斑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RIPC训练.治疗6个月后,就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与治疗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血脂水平、粥样硬化斑块情况、CRP水平均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DL-C、IMT、CRP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CAS患者的血脂水平、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TIA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患者脑血流指标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RIPC训练对TIA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纯按照2011年美国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IPC训练.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结果 RIPC训练的患者较未经RIPC训练的患者脑血流量增加,HIF-1α、VEGF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训练可以增加TIA患者脑血流量,调节血清HIF-1α及VEGF水平,对TIA患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组织容积的远程缺血后适应的作用效应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容积与缺血后适应诱导的作用效应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每组4只:(1)远程缺血后适应-腹主动脉组(A组);(2)远程缺血后适应-双下肢组(B组);(3)远程缺血后适应-左下肢组(C组);(4)缺血再灌注组(D组);(5)对照组(E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欧洲和中国的心脏与肾脏远程缺血预适应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潜在保护作用尚待确定.该研究为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纳入年龄<85岁,肾清除率为30~60 mL/(min.1.73 m2)的有临床适应证的患者,除了直接PCI外均按1∶1给予RIPC或标准治疗.主要终点是CIN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