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共病研究现状及对共病管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老年人共病是目前全球医疗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当前老年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共病与死亡率增加、致残率增加、功能状态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相关.老年人共病情况普遍存在.在临床实践中,对老年人共病的评估有助于从基于单一疾病的管理模式转向基于个人整体的管理模式,从疾病的治疗转向预防治疗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提高生命质量,改善预后.目前对共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病的存在模式,我国最主要共病模式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模式(包括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高血压).地域、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共病的组成模式.目前我国关于老年共病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研究就老年人共病概况、共病模式、不同因素对共病的影响、共病的管理策略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老年共病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沈阳市大气O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沈阳市O3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的影响,并探讨人口特征和季节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收集沈阳市2014-2018年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逐日死亡人数、O3逐日平均浓度及同期气象资料,并计算逐日寿命损失年(YLL),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O3污染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ER及YLL效应值).结果 O3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在累积滞后3d(lag03)达到最大效应,O3每增加10 μg/m3,ER及YLL效应值分别为1.08%(95%CI:0.53%~1.62%)和3.97(0.54~7.40)人年.不同人口特征下,O3对女性、≥65岁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死亡风险 ER 更高,分别为 1.23%(95%CI:0.48%~1.98%),1.33%(95%C/:0.73%~1.93%),1.17%(95%CI:0.08%~2.27%),但仅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LL效应值在男性、≥65岁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表现出更高风险,但不同亚组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暖季,O3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ER及YLL效应值的影响均明显增加.结论 沈阳市大气O3污染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YLL有一定相关性,女性、≥65岁人群为O3健康损伤的脆弱人群,暖季可增加O3对人群死亡风险及YLL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移植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总结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因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的受者资料,通过该病例诊疗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居民高盐饮食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 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合并肺动脉高压(PAH)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进行肺移植的134例IPF合并PAH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供体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及其术前是否使用激素、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脏超声检查和心功能、血肌酐(SC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以及手术方式、是否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手术时间、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等。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肺移植术后30、60、180 d累积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供体、受体及手术因素对受体肺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的影响。结果:供体中以男性居多(80.6%),年龄≥35岁者占63.4%,机械通气时间<10 d者占80.6%,中位冷缺血时间465.00(369.25,556.25)min;受体中主要为男性(83.6%),年龄<65岁者占70.9%,大多数未合并高血压(75.4%)和糖尿病(67.9%),中位mPAP为36(30,43)mmHg(1 mmHg≈0.133 kPa);单肺移植73例(54.5%)、双肺移植61例(45.5%)。134例IPF合并PAH肺移植患者术后30、60、180 d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3%、76.9%、67.4%。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受体术前使用激素〔风险比( HR)=2.079,95%可信区间(95% CI)为1.048~4.128〕、mPAP≥35 mmHg( HR=2.136,95% CI为1.129~4.044)、NT-proBNP≥300 ng/L( HR=2.411,95% CI为1.323~4.392)、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 HR=3.021,95% CI为1.652~5.523)是IPF合并PAH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均 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受体术前使用激素(模型一: HR=2.072,95% CI为1.044~4.114, P=0.037;模型二: HR=2.098,95% CI为1.057~4.165, P=0.034)、NT-proBNP≥300 ng/L( HR=2.246,95% CI为1.225~4.116, P=0.009)及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 HR=2.771,95% CI为1.495~5.134, P=0.001)是IPF合并PAH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受体术前使用激素、NT-proBNP≥300 ng/L、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是IPF合并PAH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人群应关注并优化其术前功能状态,术前减少受体激素使用量,改善心功能,可提高此类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作为临床上主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之一,隐源性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颈动脉蹼、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等疾病,需要进行详细、针对性的评估,并需高度重视其复发风险。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概念的提出,使之成为一种治疗相关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抗血小板、抗凝、介入和手术等治疗,以降低其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期心肾联合移植11例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心肾联合移植受者的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总结心肾联合移植的治疗经验。方法:2016年10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1例心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心肾联合移植,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6±12.9)岁,术前体重指数(26.72±3.29)kg/m 2,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左室射血分数(29.40±4.48)%,术前均为尿毒症规律透析状态,透析时间0.5~7.0年,平均2.5年,术前肌酐753.5(434~1144)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5.59(3.93~17.23)ml/(min·1.73m 2)。手术方案均为同期心肾联合移植,供心和供肾器官均来自同一供者。心脏冷缺血时间为2.75(2.5,4.0)h,肾脏冷缺血时间为9(8.5,15.0)h,心脏移植手术结束至肾移植手术开始时间为2(1.0,3.5)h。长期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甲泼尼龙联合应用。 结果:9例术后恢复正常心功能及肾功能,术后半年左室射血分数(57.55±2.51)%,术后半年肌酐107.7(85~132)μmol/L,术后半年24 h尿量1 988(1 800~2 200)ml。随访6~62个月,9例受者均未发生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心功能均为Ⅰ级,生活质量高。术后死亡2例,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毛霉菌感染,另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真菌感染。结论: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2个应用于一般人群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预测模型。国内外主要模型的结局定义、预测因子均存在差异。在推广应用现有模型的过程中,模型的简便性和适用性是2个重要因素。简便性要求预测因子简单易得,评估过程方便快捷;适用性要求模型能灵活地适用于CVD流行特征不同的地区。如何确定非高危人群的风险定期再评估频率也是应用模型时面临的重要问题。未来,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集成式支撑平台将在模型的构建、更新与多维度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多组学框架下,探索可继续改进模型的预测因子方兴未艾。新的模型构建算法有望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针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建立的预测模型值得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V水平。END定义为入院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 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END组与非END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PV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年龄(68.0±13.3)岁,男性80例(77.7%)。END组28例(27.2%),非END组75例(71.8%)。END组缺血性心脏病比例(28.6%对9.3%; χ2=6.065, P=0.014)、基线NIHSS评分[8.5(4.0~16.5)分对5.0(3.0~11.0)分; Z=2.198, P=0.028]、有症状颅内出血比例(1.9%对0%; χ2=5.463, P=0.01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2.2~3.4)mmol/L对2.4(1.8~3.1)mmol/L; Z=2.165, P=0.030]、高敏C反应蛋白[7.0(1.2~36.0)mg/L对2.1(1.0~6.0)mg/L; Z=2.159, P=0.031]及MPV水平[(10.4±1.3)fl对(9.5±1.2)fl; t=2.771, P=0.007]均显著高于非END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MPV较大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668,95%可信区间1.079~2.579; P=0.021)。ROC曲线分析显示,MPV对EN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53,95%可信区间0.533~0.774)。其最佳截断值为10.2 fl,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4%和70.3%。 结论:基线MPV较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