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端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预防性治疗手段,是一种非侵入性和临床相关性的心肌保护策略,即术前给予肢体远端一定时间的急性间歇性缺血,可能减少远端器官(包括心脏、脑等)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发现,RIPC可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具有预防心肌I/RI的作用,但从实验转化到临床应用并获利于患者却非常困难。关于RIPC的研究与探索仍在继续,RIPC是否有临床应用的未来?这种治疗是否存在可行性?文章对近几年RIPC心肌保护效应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RIPC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困难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右上臂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保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80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C组、D组、R组和DR组,每组患者各20例。在麻醉过程中,D组于阻断主动脉前静脉持续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啶0.4 μg/kg;R组在阻断主动脉前行右上臂缺血预处理,重复3次。DR组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处理,C组无需进行任何处理。采用人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人心肌肌钙蛋白T(cTn-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cTn-T、cTn-Ⅰ、IL-6、TNF-α水平。采用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状况。采用谵妄评定量表(CAM)-98修订版评估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采用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cTn-T水平[(695.01±20.52)、(605.14±20.06)、(570.75±20.50) pg/ml]明显低于C组[(838.81±26.61)、(813.15±26.08)、(761.60±30.99) pg/ml]、D组[(735.53±20.28)、(693.44±26.87)、(653.29±21.48) pg/ml]和R组[(723.48±25.76)、(704.11±21.26)、(666.52±20.12) pg/ml, t=18.65、6.12、3.77、27.56、11.48、14.76、22.39、12.12、14.53,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cTn-Ⅰ水平[(11.40±0.89)、(7.53±0.64)、(4.85±0.38) ng/ml]明显低于C组[(13.94±1.30)、(10.46±0.77)、(7.27±0.54) ng/ml]、D组[(12.65±1.06)、(9.13±0.91)、(5.84±0.52) ng/ml]和R组[(12.95±1.20)、(9.15±0.82)、(5.99±0.57) ng/ml, t=6.97、3.92、4.52、12.77、6.29、6.78、16.00、6.71、7.24,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95.35±5.76)、(82.52±4.29)、(74.35±3.93) pg/ml]明显低于C组[(115.28±9.58)、(108.69±8.14)、(93.65±5.38) pg/ml]、D组[(102.03±3.55)、(98.01±4.91)、(84.57±4.32) pg/ml]和R组[(106.17±6.73)、(95.45±7.07)、(85.78±5.02) pg/ml, t=7.77、4.30、5.32、12.40、10.35、6.82、12.63、7.63、7.81,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TNF-α水平[(272.53±11.73)、(247.42±11.77)、(198.67±11.33) pg/ml]明显低于C组[(315.73±16.97)、(297.53±11.73)、(254.93±11.70) pg/ml]、D组[(298.19±15.34)、(276.34±14.17)、(227.78±9.30) pg/ml]和R组[(292.63±10.75)、(274.82±14.05)、(226.70±11.32) pg/ml, t=9.07、5.75、5.45、13.14、6.84、6.52、15.06、8.65、7.63,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MMSE评分[(26.10±1.14)、(27.30±1.14)分]明显高于C组[(24.20±1.29)、(25.20±0.98)分] 、D组[(25.05±1.07)、(26.10±1.09)分]和R组[(25.20±0.87)、(26.35±1.39)分, t=4.82、2.93、2.74、6.08、3.31、2.30,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MoCA评分[(27.05±0.80)、(27.95±0.86)分]明显高于C组[(25.30±1.05)、(26.15±0.96)分] 、D组[(26.25±0.99)、(27.15±0.79)分]和R组[(26.35±0.73)、(27.05±0.67)分, t=5.75、2.73、2.82、6.06、2.97、3.59, P<0.05]。D组[4例(20.00%),2例(10.00%)]、R组T5、T6各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5例(25.00%),3例(15.00%)]略低于C组[7例(35.00%),4例(20.00%)],DR组T5、T6各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1例(10.00%)和0例(0.00%)]明显低于C组( t=0.02、0.04,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QOR-15评分[(108.60±6.09)、(132.85±7.77)分]明显高于C组[(90.30±6.37)、(106.30±8.07)分] 、D组[(101.45±4.97)、(123.75±6.36)分]和R组[(102.10±7.26)、(121.00±7.13)分, t=9.05、3.96、2.99、10.33、3.95、4.90,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远端缺血预处理具有协同效应,可降低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和脑损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时股骨的应力分布,以明确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矫正的意义,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例右侧DDH患儿影像学资料。患儿女,6岁,提取正常侧(左侧)髋关节股骨扫描数据,通过三维CT扫描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分别设计股骨颈前倾角35°、25°、15°时的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观察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度时股骨的生物力学分布。结果:DDH患儿股骨三维模型上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股骨模型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1.18 MPa、17.36 MPa、9.85 MPa。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股骨干应力集中;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股骨远端骨骺的应力降低25%;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头颈至股骨干上段。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段;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上端;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颈。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其股骨远端骨骺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041 mm、0.0018 mm、0.0012 mm。结论:股骨颈前倾角对DDH患儿的股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股骨的应力分布随着股骨颈前倾角改变而改变,股骨颈前倾角度增大,股骨干应力逐渐增加,在股骨干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股骨颈前倾角越大,应力传递在股骨干区域受到的遮挡效应越大,股骨远端骨骺在横断面的变形也增加。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分布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不接受任何治疗)、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多柔比星)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ADU-S100+多柔比星),每组5只。将荷瘤小鼠右侧肿瘤定义为近端肿瘤,左侧肿瘤定义为远端肿瘤,仅对近端肿瘤进行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远端肿瘤不处理。肿瘤接种后第2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CD11c +树突细胞(DC)、CD8 + CD11c + DC和CD80 + CD11c + DC亚群的比例。采用A20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刺激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原位疫苗治疗组CD8 + T细胞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EdU +)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TNF-α +)细胞的比例,并使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效应。在接种肿瘤后第7、12、17天通过腹腔注射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清除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小鼠体内的CD8 +细胞。肿瘤接种后第23天,测量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联合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 + T细胞。 结果:在肿瘤接种后第11、14、17、20、23天,各治疗组小鼠的近端肿瘤、远端肿瘤体积均低于未治疗组小鼠(均 P<0.05)。未治疗组、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小鼠脾脏中募集的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4.92±0.63)%、(7.54±0.84)%、(7.45±0.86)%和(11.6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0, P<0.001);CD8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1.36±0.34)%、(4.02±0.43)%、(4.22±0.61)%和(6.1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09, P<0.001);CD80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0.51±0.24)%、(1.69±0.23)%、(1.82±0.25)%和(4.09±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7.40, P<0.001)。各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未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和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均大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 结论: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中近端肿瘤的生长,并可产生能够部分抑制远端肿瘤生长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效应,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能通过CD8 + CD11c + DC介导的CD8 + T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骨下段肿瘤切除术后人工假体重建研究进展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胫骨下段肿瘤的周围软组织覆盖量有限,生物力学复杂,使得肿瘤切除重建较为困难。人工假体可为胫骨下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提供良好的机械强度,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且需解决软组织覆盖不足及术后踝关节不稳定等问题。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胫骨中下段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相比早期的踝关节保留型假体,三维打印融合型假体的快速骨整合效应提供了较好的踝关节稳定性及肢体功能。此外,三维打印假体可通过个性化设计缩小假体周径,及与距骨进行适形匹配等减少软组织覆盖不足及距骨塌陷等并发症。目前胫骨下段假体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三维打印融合型假体的安全性需大量长期随访研究结果验证,假体近端及远端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需在未来研究中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R.E.S.S.技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术的操作要点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后腹腔镜经膀胱外途径规范化直视下(P.R.E.S.S.)膀胱袖套状切除术的操作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5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为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30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1例,烟台毓璜顶医院20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1例,东部战区总医院3例。男57例,女38例。平均年龄(67.7±10.0)岁。中位肿瘤最大径3.0 cm。95例均行单次体位全程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P.R.E.S.S.技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术,根据术者手术习惯和经验分别采用四孔法(36例)和五孔法(59例)套管布局完成手术。四孔法组和五孔法组的年龄[(66.3±11.2)岁与(68.6±9.1)岁]、性别(男/女:25/11例与32/27例)、体质指数[(25.0±3.0)kg/m 2与(24.8±3.4)kg/m 2]、肿瘤最大径[2.8(1.6,3.5)cm与3.0(2.0,4.0)cm]、肿瘤侧别(左/右:19/17例与34/25例)、临床分期(T 1~2/T 3~4/Tis期:25/10/4例与49/10/0例)、多灶性肿瘤(3例与2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侧合并肾积水(13例与39例, P=0.004)、肿瘤位置(肾盂肾盏及上段输尿管/中段输尿管/下段输尿管:23/9/4例与35/4/20例, P=0.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行P.R.E.S.S.技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时,以脐动脉索为解剖标志,扩大输尿管周围的盆底侧方腹膜外间隙,切开膀胱壁后形成气膀胱效应,进行充分的膀胱袖套状切除和确切的膀胱袖口关闭。记录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随访结果。比较四孔法组和五孔法组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套管布局方式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95例中,91例(95.8%)采用P.R.E.S.S.技术完成膀胱袖套状切除;1例(1.1%)因出血中转开放手术;3例(3.1%)因局部空间显露困难,仅以Hem-o-lok夹闭输尿管远端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中位值180(125,230)min。术中估计出血量中位值100(50,100)ml。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0.5%(10/95),其中术中并发症2例(2.1%)均为出血,1例术中输血400 ml,1例中转开放手术,未输血;术后并发症8例(8.4%),其中Clavien-DindoⅡ级7例[继发出血3例,药物过敏、急性肾功能减退(血肌酐490 μmol/L)、肺部感染及淋巴漏各1例],Ⅲa级1例(肠梗阻,局麻下置入肠梗阻导管),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四孔法组和五孔法组在手术中转率[8.3%(3/36)与1.7%(1/59)]、术中估计出血量(100 ml与60 ml)、术中淋巴结清扫率[25.0%(9/36)与20.3%(12/59)]、P.R.E.S.S.技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成功率[91.7%(33/36)与98.3%(58/59)]、并发症发生率[13.8%(5/36)与8.5%(5/59)]、肿瘤病理分期(pT 1~2/pT 3~4/pTis期:22/11/3例与37/19/3例)以及复发转移比例[8.3%(3/36)与3.4%(2/5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手术时间(190 min与170 min, 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5 d与6 d, P=0.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R.E.S.S.技术通过建立扩大的盆底侧方腹膜外间隙和气膀胱效应,以脐动脉索为解剖标志,可直视下确切地行膀胱袖套状切除术,用于单次体位完全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安全、可行。五孔法布局较四孔法布局更适用于下段输尿管肿瘤患者,但可能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己烷体内外诱导毒性效应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正己烷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机溶剂,慢性正己烷中毒为我国主要的职业中毒之一。特别是周围神经系统远端粗纤维的轴索和髓鞘病变,可能由正己烷在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2,5-己二酮(2,5-HD)引起。正己烷不仅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且有肝、肾和生殖性。本文以正己烷中毒性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链脂肪酸对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小鼠的神经再生/保护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对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小鼠神经再生及保护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Ednrb -/-HSCR模型小鼠,分为空白组、正常对照组和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治疗组,每组6只;SCFAs治疗组Ednrb -/-小鼠生后第5天起每天给予0.1 ml SCFAs灌肠,持续1周。常规原代培养肠神经嵴前体细胞,SCFAs干预后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建立肠神经嵴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结合CCK-8法检测其细胞增殖/活力;Ednrb -/-免疫组化评估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分布情况。使用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处理48 h后SCFAs组、正常对照组中肠神经嵴前体细胞来源神经球直径分别为(85.7±22.0) μm、(61.4±18.6) μm,SCFAs组神经球直径在100~150 μm的神经球比例为28.3%,而正常对照组未出现直径在100~150 μm的神经球;细胞划痕愈合实验中,SCFAs组愈合率为(35.4±4.5)%,正常对照组愈合率(20.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正常对照组、氧化应激组以及氧化应激+SCFAs组中CCK-8 OD值分别为(0.55±0.02)、(0.44±0.01)、(0.6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CFAs干预后,SCFAs组中位存活时间为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为10.5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正常对照组、Ednrb -/-+SCFAs组小鼠Hu c/d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950.3±72.1)、(205.7±11.0)个/mm 2,空白组无阳性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Tuj1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是(32.9±1.4)%、(1.7±0.3)%、(8.4±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SCFAs组的肠神经嵴前体细胞在增殖、迁移、氧化应激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Ednrb -/-+SCFAs组小鼠在存活时间、Hu c/d阳性细胞数量、神经纤维密度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CFAs对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小鼠神经具有再生及保护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