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造口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常用手术方式,近年来肠造口患者不断增加。肠造口患者在行腹盆腔检查或手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灌肠以清洁远端肠道。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灌肠器末端为肛管,灌肠时直接将肛管插入肛门或造口,由于肠造口缺乏括约肌,当用于肠造口患者灌肠时,易出现灌入液反流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减慢灌入速度,延长灌肠时间,增加护士工作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肠道代谢物在术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肠道代谢物紊乱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8月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麻醉/手术(1.5~2.0%异氟醚麻醉2 h持续3 d+腹腔探查术组)、油酸酰胺组[(5 mg/(kg·d)]。模拟临床过程建立麻醉/手术诱导的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模型。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麻醉/手术前和麻醉/手术后3 d认知水平变化。对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麻醉/手术组小鼠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结肠远端内容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将获得的代谢组学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麻醉/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选取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之一油酸酰胺进行补充。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4.3±3.0) s比(8.3±1.3) s, P<0.05],靶向象限探索时间缩短[(24.1±4.6) s比(44.0±4.2) s, P<0.05],两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3±28.9) mm/s比(214.6±8.9) mm/s, P>0.05]。在旷场实验中麻醉/手术组小鼠相比于对照组总活动路程减少[(3 636.6±539.6) mm比(12 398.4±2 812.5) mm, P<0.05],中央探索时间缩短[(11.7±2.7) s比(63.1±9.3) s, P<0.05],平均速度减慢[(10.6±2.0) mm/s比(21.7±4.8) mm/s, P<0.05],静止时间延长[(464.8±41.3) mm/s比(388.9±51.7) mm/s, 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存在35种差异代谢物(VIP>1, P<0.05)。老年小鼠接受油酸酰胺补充后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油酸酰胺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相对于麻醉/手术组明显缩短[(14.9±2.8) s比(22.2±5.2) s, P<0.05],对靶向象限的偏好性增强[(36.2±2.3) s比(20.0±3.8) s, P<0.05]。 结论: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内源性代谢物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微生物群-肠-脑轴”探析防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针刺选穴思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Roux-en-Y吻合及BillrothⅡ-Braun吻合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唐山市协和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71例远端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组(Uncut RY组,29例);Roux-en-Y吻合组(RY组,24例);BillrothⅡ-Braun吻合组(BⅡ-Braun组,18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年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Uncut RY组、RY组及BⅡ-Braun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6.0±28.8)、(201.0±28.5)、(186.4±26.1)min,吻合时间分别为(56.2±13.9)、(57.8±12.9)、(51.5±10.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5.2±85.4)、(280.1±78.4)、(273.3±79.6)mL,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52.5±14.4)、(53.9±14.6)、(46.2±9.4)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6±2.8)、(12.1±3.0)、(12.8±2.6)d,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41、1.33、0.12、1.89、0.35, P值分别为0.251、0.271、0.890、0.158、0.709)。Uncut RY组、RY组及BⅡ-Braun组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发生例数分别为0、1、1例,腹腔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1、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例数分别为2、1、5例,吻合口溃疡发生例数分别为0、0、1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510、1.000、0.063、0.254);Roux-en-Y滞留综合征发生例数分别为0、6、0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Uncut RY组、RY组及BⅡ-Braun组术后1年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体质量下降分别为4.00(2.00,5.50)、3.00(1.25,4.75)、3.00(1.75,4.25)kg,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分别为(5.62±8.20)、(6.63±6.84)、(5.33±7.79)g/L,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分别为1.00(-2.50,7.00)、3.00(-1.25,6.75)、6.00(-3.25,7.50)g/L,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H=1.42、 F=0.18、 H=2.43, P值分别为0.492、0.839、0.297)。 结论:作为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能降低Roux-en-Y滞留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且不增加手术风险,不影响术后营养状态,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胃肠道重建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附2 01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019例壶腹部周围疾病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193例,女826例;年龄为63(15)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定期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2 019例患者中,2016—2018年收治1 116例,2019—2020年收治903例;1 866例行开腹PD,153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PD;1 049例行标准PD,970例行保留幽门的PD;215例行PD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3例行PD联合动脉切除。2 0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5(104)min,术中出血量为250(200)mL,术中输血率为31.401%(623/1 984),35例术中输血资料缺失。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保留幽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中输血分别为585例(52.419%)、97例(8.692%)、384例(34.941%);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385例(42.636%)、118例(13.068%)、239例(27.006%);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9.14,10.05,14.33, P<0.05)。(2)术后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0)d。2 019例患者中,1例术后并发症资料缺失,2 01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292%(914/2 018),其中B级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23.439%(473/2 018),B级或C级出血发生率为8.127%(164/2 018),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15.312%(309/2 018),胆瘘发生率为2.428%(49/2 0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2.884%(260/2 018)。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932%(39/2 019),在院死亡率为0.644%(13/2 019),术后30 d死亡率为1.238%(25/2 019),术后90 d死亡率为2.675%(54/2 019)。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B级或C级出血、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术后90 d死亡分别为541例(48.477%)、109例(9.767%)、208例(18.638%)、172例(15.412%)、39例(3.495%);2019—2020年收治的902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73例(41.353%)、55例(6.098%)、101例(11.197%)、88例(9.756%)、15例(1.661%);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22,9.00,21.30,14.22,6.45, P<0.05)。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在院死亡11例(0.986%),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在院死亡2例(0.2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疾病部位:胰腺1 346例(66.667%),其中恶性肿瘤1 023例(76.00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23例(23.997%);十二指肠乳头250例(12.382%),其中恶性肿瘤225例(90.000%),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25例(10.000%);胆总管174例(8.618%),其中恶性肿瘤156例(89.655%),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8例(10.345%);壶腹部140例(6.934%),其中恶性肿瘤134例(95.714%),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6例(4.286%);十二指肠91例(4.507%),其中恶性肿瘤52例(57.14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9例(42.857%);其他部位18例(0.892%),均为恶性肿瘤。2 019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 608例(79.643%),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411例(20.357%)。1 60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腺癌1 447例(89.98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伴癌变37例(2.301%),腺鳞癌35例(2.177%),腺癌伴其他癌成分29例(1.803%),神经内分泌癌18例(1.119%),鳞癌1例(0.062%),其他类型41例(2.550%)。411例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07例(26.034%),慢性或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62例(15.085%),神经内分泌肿瘤58例(14.11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52例(12.65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6例(8.759%),胃肠道间质瘤29例(7.056%),绒毛管状腺瘤20例(4.866%),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0.487%),胰腺或十二指肠外伤2例(0.487%),其他类型43例(10.462%)。(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1 590例壶腹部周围主要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 023例胰腺癌患者中,9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95%可信区间( CI)为18.0~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8%、29.22%、17.92%。22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中,1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8.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随访期间未达到,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2%、78.87%、66.94%。156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中,1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6个月(95% CI为31.4~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7%、56.11%、48.84%。134例壶腹癌患者中,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2.4个月(95% CI为37.8~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64.98%、62.22%。52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0个月(95% CI为30.6~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62.24%、40.01%。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76, P<0.05)。 结论:PD在大容量胰腺中心施行安全、可行,但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PD手术量增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行PD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远端胆管癌行PD后5年生存率较好,胰腺癌行PD后5年生存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保留与不保留肠系膜下动脉主干的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尽管有研究报道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MA)主干可改善肠道血运,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但是否需要保留IMA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不保留IMA主干与保留IMA主干对结肠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结肠癌D 3切除手术治疗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MA保留与否分为IMA切除组(91例)和IMA保留组(104例)。IMA切除组在距IMA根部约5 cm外辨识已发出左结肠动脉(LCA)及1~2支乙状结肠动脉(SA)后,于远端切断IMA主干;IMA保留组则解剖IMA主干,并清扫IMA周围淋巴结,分离出LCA及、SA第1支(SA1)后,于根部闭合切断LCA及SA1。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随访恢复情况,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和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与IMA保留组相比,IMA切除组手术时间更短[(161.8±48.0) min比(182.9±49.4) min, t=2.985, P=0.003],术中出血量更少[(38.5±30.8) ml比(52.9±32.2) ml, t=2.088, P=0.038],切除肠管长度更长[(19.2±6.0) cm比(17.2±5.4) cm, t=-2.447, 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MA切除组与IMA保留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6/91)比6.7%(7/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1, P=0.969)。其中IMA切除组术后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肠梗阻2例,无吻合口出血发生;IMA保留组术后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肠梗阻2例,吻合口出血2例。两组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发生。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中位随访12(3~2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肠管血运良好,肠镜均未见明确充血性或缺血性肠炎表现。 结论:不保留IMA的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并不会增加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不同肠段的结肠镜检查人群肠道准备失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肠段发生肠道准备失败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6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3 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分次剂量的标准化肠道准备方案,以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肠段发生肠道准备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肠镜检查人群的肠道准备不合格率为31.5%(213/677),在肠道准备失败人群中,仅近端肠道失败占85.4%(182/213),全肠道失败占14.1%(30/213),仅远端肠道失败仅占0.5%(1/213)。将仅远端肠道失败与全肠道失败合并为发生远端肠道准备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P=0.001, OR=2.253,95% CI:1.399~3.629)、门诊患者( P<0.001, OR=4.175,95% CI:2.410~7.231)、无结直肠癌家族史( P=0.001, OR=2.117,95% CI:1.365~3.284)以及因诊断行结肠镜检查( P=0.003, OR=1.978,95% CI:1.261~3.102)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近端肠道准备失败;有脊柱病史( P=0.044, OR=7.430,95% CI:1.051~52.511)、门诊患者( P<0.001, OR=135.577,95% CI:29.135~630.883)、不能按照饮食要求进食( P=0.006, OR=4.772,95% CI:1.576~14.453)、肠道准备期间出现不良反应( P=0.015, OR=4.341,95% CI:1.329~14.179)、无结直肠癌家族史( P=0.003, OR=7.110,95% CI:1.912~26.438)、末次大便性状较差( P=0.001, OR=25.922,95% CI:3.779~177.832)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远端肠道准备失败。 结论:结肠镜检查人群肠道准备失败主要发生在近端肠道,且影响近、远端肠道发生肠道准备失败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需要根据不同肠段的特点开展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梅克尔憩室并异位胰腺内翻致肠套叠、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22岁,主因“便血2 d”入院。查体:全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RBC 1.92×10 12/L,HGB 58 g/L,HCT 16.9%,HE% 83.6%。肠镜示:肠道内较多积血。全腹部、盆腔增强CT示:左中下腹小肠套叠,套入部小肠腔内见明显强化结节影(图1)。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距离回盲部约50 cm处回肠发生套叠,于肠腔内扪及质硬肿物,远端肠腔内可见暗红色血液,将肠套叠复位,发现套叠原因为梅克尔憩室并憩室远端肿物,憩室内翻入肠腔,近端肠管套入远端(图2)。发生套叠肠管长约20 cm,水肿明显、僵硬。切除憩室及该段水肿的回肠,分束结扎、切断对应肠系膜,切断该段肠管远近端,行近端回肠远端回肠侧侧吻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胰腺异位(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肠节细胞神经瘤病合并先天性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年龄为9个月22天。生后10 d因黄疸、肺炎入住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5 d后,患儿出现腹胀、便血、发热,体温最高39.4°C,反复波动,腹部B型超声及腹平片检查,考虑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禁食、美罗培南联合氨苄西林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正常奶粉喂养后,患儿仍有间断发热、腹胀。于出生后22 d转诊至当地上级医院,入院后检查显示C反应蛋白反复升高(波动于20~102 mg/L之间,参考范围<8 mg/L)。肠道造影提示乙状结肠略屈曲、降结肠局部充盈欠佳、多处肠狭窄。生后42 d行部分回肠、部分降结肠切除。术后肠道造影显示结肠脾曲局部狭窄,少量造影剂呈线样通过;横结肠略短,升结肠部分略窄。患儿于出生后4个月9天,因NEC术后反复发热(波动于38.5°C左右),C反应蛋白升高(波动于30~80 mg/L之间)3个月余就诊本院。患儿系G2P2,足月产分娩,出生体重3.6 kg,父母否认有任何重要的家族史。此次入院体格检查:腹软,可见一条横行长约10 cm的手术瘢痕,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肠道造影显示肠管走行呈术后改变,直肠壶腹部形态欠规则;结肠脾曲局部狭窄,少量造影剂呈线样通过;横结肠略短,升结肠部分略窄(图1A)。超声心脏检查显示心脏位置及连接正常,室间隔缺损0.47 cm(图1B),房间隔缺损0.66 cm(图1C)。实验室检查显示C反应蛋白为29 mg/L。于生后4个月23天行术中探查显示回肠末端肠管闭锁,失去连续性,近端呈盲断,扩张明显,直径约4 cm,远端可见一细小盲端,距回盲瓣约2 cm。升结肠及横结肠肠壁水肿增厚,打开肠腔见肠黏膜广泛炎症增生,结肠脾曲可见一狭窄,直径约5 mm。故行回肠、升结肠、横结肠切除术,回肠-降结肠吻合术。术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目前术后2个月患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肠肠襻固定在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同时行空肠肠襻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15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全部病例均切除原吻合口重新行胆肠Roux-en-Y吻合,同时行空肠肠襻固定。肠襻固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胆肠吻合口近端预留10~15 cm的盲襻,并与剑突下腹壁标记固定,一种在胆肠吻合口远端10 cm左右空肠侧壁与右侧腹壁标记固定。同时经固定肠管壁中央在肠道内留置T管。结果:共行盲襻固定5例,侧壁固定10例,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瘘1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局麻下空肠穿刺窦道扩张,经胆道镜治疗后治愈。结论:吻合口狭窄再手术时,应该考虑到术后再次狭窄的可能,术中可以固定并标记空肠肠襻。再发狭窄时可以经固定肠襻穿刺扩张行胆道镜治疗,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