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演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 -1·d -1,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定义为基线水平,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剩余小鼠观察4周,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 +FoxP3 +Treg细胞、肠道菌群、各免疫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流式细胞术与ELISA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CD4 +FoxP3 +Treg、TGF-β、TNF-α、IFN-γ、IL-6、IL-17与血清ICA、IAA表达水平增加,脾脏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均 P<0.05);在实验终点,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TNF-α、IFN-γ、IL-6,血清GADA、ICA与结肠ZO-1表达水平增加(均 P<0.05)。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乳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 P<0.05),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颤螺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丰度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65, P<0.05),与TNF-α、IFN-γ、IL-6、IL-17和GADA水平呈负相关( r值-0.61~-0.58,均 P<0.05);颤螺菌属丰度与TGF-β、TNF-α、IL-6和IAA水平呈正相关( r值0.55~0.72,均 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59, P<0.05)。 结论:多次低剂量STZ诱导的T1DM小鼠可能存在CD4 +Foxp3 +Treg及TGF-β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和以增加结肠ZO-1表达的肠道调节,其中颤螺菌属与乳杆菌属丰度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靶向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预靶向是利用特定的亲和偶联系统,使通过两步法依次向体内注射的特异性抗体和放射性核素发生自连接,从而达到疾病显像和(或)治疗的目的的方法。预靶向核医学显像和治疗是基于抗体的传统放射免疫疗法的替代方法,与传统放射免疫疗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笔者将重点对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2种预靶向策略进行讨论,阐述其目前在疾病显像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CD11b受体 68Ga生物正交点击化学预定位分子探针的制备及结肠癌模型鼠显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 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 11-Tz进行 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 +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 2-TCO。放射性配体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 F=848.8, 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 +细胞。 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的病变与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PD-1抗体促进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体外趋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此过程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趋化因子配体9/10/11(CXCL9/10/11)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取肾细胞癌(RCC)患者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重组纤维连接蛋白(5 μg/ml)、抗CD3抗体(5 μg/ml)、干扰素-γ(IFN-γ,1 000 U/ml)及白细胞介素-2(500 U/ml)制备CI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IK细胞表型,CIK细胞及PBMC中T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利用消化酶混合液消化肾癌组织制备RCC单细胞悬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抗PD-1抗体(抗PD-1组),另一组加入非特异性IgG设为对照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XCL9/10/11及IFN-γ 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CIK细胞迁移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线性回归。 结果:CIK细胞中CD3 +CD4 +T淋巴细胞、CD3 +CD8 +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32.93±11.77)%、(59.67±11.60)%,表达CXCR3的CD3 +T细胞百分比(28.05±4.15)%显著高于PBMC (6.69±5.29)%, t=6.354, P<0.01。抗PD-1组CXCL9/10/11及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29±0.41,1.87±0.72,1.58±0.68,1.24±0.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2.655,4.511,3.175,2.315, P<0.05),且趋化因子CXCL10/11与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F=6.672,9.227, P<0.05)。抗PD-1组CIK细胞的迁移率[(16.64±6.47)%]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6.26)%, t=4.075, P<0.01]。 结论:RCC中,抗PD-I抗体可能通过CXCR3-CXCL9/10/11信号轴促进CIK细胞的趋化迁移,进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对CD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CD患者382例,均行IFX治疗,另选择103名行结肠镜检查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和肠黏膜组织样本,计算BMI,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ESR、CRP,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价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水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CD患者治疗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8.3±1.8) kg/m 2比(20.2±1.2) kg/m 2、(95.3±8.4) g/L比(129.2±5.7) g/L、(33.2±5.4) g/L比(50.3±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7、5.342、2.674, P均<0.05)。CD患者治疗后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9.5±2.1) kg/m 2比(18.3±1.8) kg/m 2、(117.2±10.3) g/L比(95.3±8.4) g/L],CRP水平、CDAI评分、SES-C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6.3±2.3) mg/L比(47.2±9.3) mg/L、(113.2±12.5)分比(245.2±23.5)分、(5.0±2.1)分比(10.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90、2.339、2.432、6.345、5.234, P均<0.05)。健康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CD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1±0.4) ng/L比(158.2±38.3) ng/L、(3.2±0.8) ng/L比(28.3±13.4) ng/L、(2.7±1.3) ng/L比(3.3±2.4) ng/L、(5.2±0.3) ng/L比(16.3±7.4) ng/L、(16.3±6.3) ng/L比(18.9±10.2) ng/L、(10.5±2.3) ng/L比(38.5±11.2) ng/L;1.00±0.00比4.68±0.34、7.83±0.32、1.25±0.46、8.36±0.44、2.01±0.89、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45、6.456、3.008、4.009、7.045、10.223,8.345、11.235、1.114、12.334、5.304、5.678; P均<0.05)。CD患者治疗后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06.4±29.9) ng/L比(158.2±38.3) ng/L、(25.7±10.8) ng/L比(28.3±13.4) ng/L、(2.9±1.7) ng/L比(3.3±2.4) ng/L、(15.4±4.2) ng/L比(16.3±7.4) ng/L、(17.2±8.7) ng/L比(18.9±10.2) ng/L、(29.9±12.7) ng/L比(38.5±11.2) ng/L,2.45±0.21比4.68±0.34、3.75±0.18比7.83±0.32、1.09±0.22比1.25±0.46、3.78±0.21比8.36±0.44、1.67±0.33比2.01±0.89、2.96±0.11比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345、2.456、2.334、2.090、3.009、8.345,4.567、6.445、2.046、7.774、3.008、8.867; P均<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CD患者治疗前肠黏膜组织中的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1±0.03比1.00±0.02、0.17±0.07比1.00±0.01、0.16±0.06比1.00±0.04、0.26±0.08比1.03±0.04),CD患者治疗后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 ZO-1和 JAM- A的mRN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0.77±0.08比0.21±0.03、0.69±0.08比0.17±0.07、0.78±0.09比0.16±0.06、0.72±0.07比0.26±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67、6.346、5.557、8.456,9.678、8.671、10.456、7.456; P均<0.05)。 结论:IFX能有效缓解CD患者病情活动,改善其营养状态,可通过减轻CD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CD患者的肠黏膜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基质金属蛋白酶-7高表达对胆道闭锁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A)小鼠肠道通透性变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将BALB/c新生幼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NC组)、BA模型组(BA组)、肠道高MMP-7对照组(MNC组)和BA肠道高MMP-7组(MBA组)。采用腹腔注射轮状病毒和anti-Ly6G抗体建立BA纤维化模型;通过向空肠内注射MMP-7纯化蛋白构建肠道高MMP-7环境。完成各项指标检测,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细菌易位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BA组和MBA组血清MMP-7水平[(2.28±0.21)、(2.35±0.23) ng/ml]显著高于NC组[(0.48±0.11) ng/ml, t= -29.866、-28.853, P<0.05];MNC组和MBA组的回肠液[(0.71±0.12)、(0.68±0.10) ng/ml]和大便MMP-7水平[(0.48±0.07)、(0.43±0.06) ng/ml],均显著高于NC组[(0.10±0.04) ng/ml, t= -19.273、-21.542, P<0.05;(0.06±0.02) ng/ml, t= -21.118、-23.087, P<0.05]和BA组[(0.08±0.02) ng/ml, t=-20.948、-23.932, P<0.05;(0.05±0.01) ng/ml, t= -22.131、-24.552, P<0.05]。BA组和MBA组的血清FITC-Dextran浓度[(74.58±2.30)、(95.75±5.28)μg/ml]和细菌易位率(43.33%、73.33%),均显著高于NC组[(42.50±2.30)μg/ml, t= -38.172、-35.828, P<0.05;10.00%, χ2=8.523、24.754, P<0.05];MBA组血清FITC-Dextran浓度和细菌易位率高于BA组( t=-14.236, P<0.05; χ2=5.554, P<0.05)。BA组和MBA组肠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均显著低于NC组[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0.47±0.13)、(0.45±0.06)倍比1.00倍, t=16.265、33.576, P<0.05;平均吸光度值:0.10±0.01、0.09±0.01比0.21±0.02, t=22.423、20.390, P<0.05]。MBA组E-cadherin表达显著低于NC组和BA组[(0.40±0.09)倍比1.00、(0.95±0.11)倍, t=24.570、15.232, P<0.05;0.07±0.01比0.23±0.05、0.21±0.02, t=12.842、30.444, P<0.05]。 结论:小肠内注射MMP-7可模拟BA术后肠道高MMP-7环境,肠道MMP-7进一步加重BA小鼠肠道通透性,可能与肠道E-cadherin、Claudin-1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用于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SYL3C-MMAE)对人胃上皮细胞GES-1(以下简称GES-1细胞)以及人胃癌细胞AGS、MKN45(以下简称AGS、MKN45细胞)的亲和力以及毒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YL3C对3种细胞的亲和力;通过巯基的SYL3C序列马来酰亚胺反应合成SYL3C-MMAE;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碘化丙啶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情况。观察指标:(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Welch'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χ2检验。 结果:(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5对胃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胃癌组织EpCAM阳性率为82.9%(29/35),正常组织EpCAM阳性率为22.9%(8/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对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CAM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3(4.13)和4.04(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AGS细胞中EpCAM蛋白表达量为标准,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0、0.27。(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pCAM抗体以及SYL3C均对AGS以及MKN45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而对于GES-1细胞则没有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SYL3C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VcMMAE)连接合成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合成完成后的药物原液于16 355分子量位置出现强峰,符合SYL3C-MMAE复合物的预期分子量,提示SYL3C-MMAE合成成功。(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cMMAE对GES-1、AGS、MKN45细胞半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123.00、30.48、51.83 nmol/L。SYL3C-MMAE对于上述3种细胞的IC 50分别为241.80、20.66、27.64 nmol/L。PI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VcMMAE与SYL3C-MMAE均能引起GES-1、AGS、MKN45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G2/M期阻滞。 结论:SYL3C-MMAE对于胃癌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与VcMMAE比较,其在高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显著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总结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遗传背景和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晚期或复发性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新辅助化疗是原发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显著提升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同化疗药物的联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低免疫原性以及异质性等因素,其疗效常受限。通过联合化疗增强骨肿瘤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或许可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一些靶向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不错的疗效,例如间隙连接蛋白43半通道激动剂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