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桥患者躯体化症状及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心肌桥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及抑郁状态。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12月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心肌桥患者276例,其中,单纯心肌桥(无冠脉狭窄或狭窄<30%)151例,复杂心肌桥(合并冠脉狭窄且狭窄>30%)125例。并收集同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无心肌桥患者共1 067例。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somatic symptom scale,SS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及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比较心肌桥组及非心肌桥组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结果:心肌桥患者躯体化症状阳性率高于非心肌桥患者(35.86%, 28.30%; P<0.05);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焦虑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0.565。心肌桥患者抑郁、焦虑阳性率均高于非心肌桥患者(抑郁23.91%,22.11%, P=0.47;焦虑17.02%,14.15%, P=0.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中,单纯心肌桥患者躯体化症状阳性率、抑郁及焦虑阳性率均高于复杂心肌桥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桥患者中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最常见为疲劳乏力(64.5%),其次为睡眠障碍(63.8%),注意力下降(63.0%)。 结论:心肌桥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明显高于非心肌桥组患者,特别是对于伴非特异躯体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及早识别躯体化症状可能会对临床上进一步的合理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腹膜透析相关手术术中疼痛管理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接受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手术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患者术中疼痛管理的应用及患者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患者分为VR组与对照组,VR组在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观看舒缓的音视频,对照组为常规手术流程。术后30 min内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5分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术中疼痛和满意度,VR组使用VR晕动量表评估耐受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58.1%)。原发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39.5%)]和糖尿病肾病[6例(14.0%)]。对照组23例,VR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原发病比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方式分布、术前生命体征和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R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0±2.38)分比(7.43±1.67)分, t=2.469, P=0.018]。VR组满意及以上患者的比例为89.5%(17/19),对照组满意及以上患者比例为78.3%(18/2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 χ2检验, χ2=0.308, P=0.579)。VR组3例患者因严重不适退出,其余均可耐受,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和视力模糊。 结论:VR可有效减轻局部浸润麻醉下PD相关手术的术中疼痛,且在PD相关手术过程中佩戴VR眼镜是安全、可耐受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短波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损伤修复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超短波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损伤修复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每组30只小鼠,在此基础上,再将3组小鼠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15只小鼠,分别进行行为学检测和组织与分子学检测。脑损伤组和超短波组使用经典的控制性皮质冲击(CCI)法构建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麻醉和颅骨切除术,不撞击脑组织。造模成功24 h后,对超短波组进行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3组小鼠的行为学检测包括,于造模成功后第3~5天进行平衡木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6~8天进行疲劳转棒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5天对3组小鼠进行Y迷宫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9天进行旷场实验。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对3组小鼠取材,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3组小鼠损伤灶海马组织微管结合蛋白2(MAP2)和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的促炎因子水平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水平。结果:造模成功后第4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为(11.81±3.47)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 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穿越平衡木的时间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 P<0.05)。造模后第8天,脑损伤组疲劳转棒实验的在棒时间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 P<0.05)。造模成功后第5天,脑损伤组Y迷宫实验的新区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 P<0.05)。造模成功后第9天,脑损伤组旷场实验的中心区域探索时间和距离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 P<0.05)。脑损伤组小鼠损伤区脑组织的BDNF相对mRNA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MAP2的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值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 P<0.05)。脑损伤组的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损伤组损伤灶海马组织IBA1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脑损伤组小鼠损伤灶周围组织Cx3cr1、CD68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超短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短波刺激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损伤的修复,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降低其促炎因子的水平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空间识别记忆能力和焦虑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丁苯酞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27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配(每组9只):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和NBP组。Sham组和TBI组给予植物油,NBP组给予等体积100 mg/kg NBP,连续7 d。TBI 3 d后,干湿法评估小鼠脑水肿情况。应用改良版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转棒疲劳试验检测小鼠损伤后第1、3、7天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损伤皮层周围区抗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通过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与Ib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Iba1双重染色检测损伤周围区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iNOS及M2型标志物Arg1表达量;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 protein,MBP)检测髓鞘丢失情况。结果:在mNSS实验中,与TBI组相比,NBP组分别在损伤后的第1、3、7天,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 P第1天=0.012, P第3天=0.020, P第7天=0.046)。与TBI组相比,匀速转棒实验中,NBP组小鼠停留时间在第3天明显增加( P第3天=0.031);随NBP治疗时间延长,小鼠在第3、7天的匀加速转棒中停留时间逐渐增加( P第3天=0.024, P第7天=0.039)。进一步病理学检测发现,与TBI组相比,NBP组损伤区MBP髓鞘完整性部分恢复( P=0.026);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Iba1和GFAP表达降低( PIba1=0.007, PGFAP=0.006)。与TBI组相比,NBP组M2型的小胶质细胞标志物Arg1增加( PArg1/Iba1=0.004),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NOS减少( PiNOS/Iba1=0.012)。 结论:NBP可以部分改善TBI小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的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冥想训练对神经内科护士疲劳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冥想训练对护士疲劳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6月1日—9月1日选取某三级医院神经内科32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制订呼吸冥想训练方案,进行每周5次、每次25 min、连续6周的呼吸冥想训练。干预前、干预后均采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MFI-20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降低,除活动减少维度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32名护士SAS得分(33.90±2.54)分,低于干预前的(38.78±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56, P<0.05)。 结论:呼吸冥想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护士的焦虑水平,缓解其疲劳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潜艇某部官兵航海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潜艇官兵航海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参加某次航海任务的某部潜艇官兵分别于航行前1 d及航行第15天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潜艇官兵航海疲劳状况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般情况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航龄、压力情况、运动情况、靠港期间吸烟情况、饮食情况、每天工作总时长、每天最大连续工作时长及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数目等;采用疲劳量表-14(FS-14)评价潜艇官兵的航海疲劳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潜艇官兵的航海睡眠质量。结果:在航行前1 d,共68名艇员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88.2%。在航行第15天,对问卷有效的60人再次发放同一份问卷进行调查。航行前1 d,潜艇官兵的FS-14得分为(5.57±3.01)分,与我国正常人群得分[(5.50±3.09)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航行第15天时FS-14得分为(6.85±3.83)分,高于我国正常人群得分及航行前1 d得分(均 P<0.01)。航行前1 d潜艇官兵的疲劳发生率为36.67%(22/60),航行第15天疲劳发生率为58.3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运动、靠港期间吸烟、发酵饮食摄入、碳水化合物摄取、压力、环境中不利因素数目、每天工作总时长、每天最大连续工作时长以及PSQI总分等9个因素与FS-14总得分有关(均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运动 、较多的发酵饮食摄入及较短的每天工作总时长为航海疲劳的保护因素(均 P<0.05),过大的压力、每天较长的连续工作时长、环境中不利因素多及睡眠质量低为航海疲劳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潜艇某部官兵长航期间疲劳发生率高,靠港期间吸烟多、压力大、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环境中不利因素多、睡眠质量差者疲劳较重,经常运动、摄入较多发酵类食物、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每天工作总时长短者疲劳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首诊的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个临床研究中心连续纳入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141例141眼。所有患者均自行完成中国干眼问卷,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和干眼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问卷(DEQS)调查以评估干眼相关症状,患者均接受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无麻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检查以评估干眼相关体征,评估受检眼干眼症状与体征之间的关联;根据有无角膜荧光素染色将受检眼分为角膜染色阳性组和角膜染色阴性组,采用各问卷评分方法评估两个组受检眼干眼症状情况。根据《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标准将受检眼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组、蒸发过强型干眼组、混合型干眼组和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组,比较组间受检眼干眼相关体征的差别。结果:受检眼中国干眼问卷总评分为12.00(7.00,16.00)分,OSDI问卷总评分为25.00(17.50,36.93)分,DEQS问卷总评分为32.02(15.77,52.34)分。最常见的症状是受检眼中有眼干燥感者130眼,占92.2%;有眼疲劳症状者109眼,占77.3%;有异物感者108眼,占76.6%。眼干、异物感、畏光评分与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正相关( r=0.177、0.297、0.172,均 P<0.05);受检眼眼痛不适、畏光、视力波动评分与泪液分泌量呈弱负相关( r=-0.178、-0.197、-0.174,均 P<0.05)。43.3%(61眼)患者使用视频终端。蒸发过强型干眼75眼,占53.2%;混合型干眼43眼,占30.5%;水液缺乏型干眼18眼,占12.8%;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3眼,占2.1%。 结论: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以轻中度干眼为主,症状与体征具有一定关联。蒸发过强型干眼是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为97.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辅助治疗对患者膈肌运动、血气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HFNC)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轻中度AECOPD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常规组(常规氧疗)和HFNC组(HFNC治疗)各60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气管扩张药物、帮助排痰等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 2)、平均动脉压(MAP)、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对比两组连续治疗3、5 d的临床缓解率。 结果: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pH值、PaO 2、PaCO 2、OI、SaO 2、MA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PaO 2、OI、SaO 2、MAP测定值较治疗前升高( P<0.05),PaCO 2测定值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HFNC组pH值、PaO 2、OI值高于常规组( P<0.05)。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HFNC组患者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高于常规组( P<0.05),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低于常规组( P<0.05)。治疗3 d后,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5 d后,HFNC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85.00%)高于常规组(66.67%, P<0.05)。 结论: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吸氧,对于缓解膈肌疲劳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行瞳孔环形缝合成形术并与未成形患者比较,分析不同瞳孔成形直径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大瞳孔患者共80例(8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联合瞳孔成形,47眼)和对照组(行白内障摘除与房角分离术,33眼)。术前和术后1周、2周及1、3、6个月,测量瞳孔直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房水闪辉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通过视觉质量分析仪和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视觉质量。术后3个月,比较2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并分析比较研究组不同瞳孔直径A组(3.00~3.49 mm)、B组(3.50~3.99 mm)、C组(4.00~4.49 mm)、D组(4.50~5.00 mm)下的BCVA、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及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术后3个月研究组各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行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瞳孔直径小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tHOA、predicted VA9%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斯特列尔比、调制函数截止频率、房水闪辉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3个月调查问卷评分结果显示2组夜间视力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t=-2.38, P=0.026),精细辨别力、眩光、畏光、视疲劳、视力满意度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t=-2.12, P=0.031; t=-4.07, P=0.001; t=-5.58, P=0.001; t=-2.02, P=0.038; t=-1.69, P=0.041);2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总分研究组(62.8±6.3)高于对照组(54.4±7.1) ( t=4.67, P=0.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各亚组间不同直径BCVA(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D组tHOA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predicted VA 9%(夜晚)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predicted VA20%(黄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predicted VA 100%(白天)明显低于其余3组,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于瞳孔直径≥5.5 mm,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畏光症状的患者具有改善大瞳孔外观、提高患者视觉质量的作用;其中3.50~4.49 mm的瞳孔直径具有较高的生活视觉质量;瞳孔环形缝合成形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