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集色谱技术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技术的高选择性、高特异性及高灵敏性的优点于一体,成为临床检验领域最具有生命力的新技术之一,但其分析效果往往受待测样品特性制约。由于质谱仪的抗干扰能力有限,生物样本多需要进行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才能有效提高检测性能,实现精准检测。前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将目标分析物从生物基质中有选择性地分离出来,减少其他基质组分的干扰。同时,还可将目标分析物浓缩和富集,提高检测灵敏度。目前,临床样本前处理方法不仅种类多,个别方法耗时繁琐,给实验室人员在方法选择和开发及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带来了困难。因此,本共识旨在为实验室方法建立提供指导,助力临床质谱检测方法的研发规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反复发作期阴道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 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 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 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性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安全性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早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特征。年龄(31.4±5.7)岁。病程(9.6±5.1)年。已婚29例(65.9%),未婚15例(34.1%)。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23.6±1.2)分。早泄诊断工具量表(PEDT)评分(15.2±2.7)分。射精控制能力评分(10.1±1.5)分。患者性生活满意度评分(2.3±1.7)分。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2.3±1.3)分。夜间阴茎勃起试验(NPT):Ⅲ级硬度19例、Ⅳ级硬度28例。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0.9±0.5)min。所有患者均接受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距冠状沟0.6~0.8 cm做环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距冠状沟0.8~1.5 cm分离阴茎筋膜组织后将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在阴茎背深静脉、阴茎背动脉解剖层次的上面可见阴茎背神经,以阴茎背侧正中12点为中心向两侧分离显露阴茎背神经,至阴茎腹侧达尿道海绵体处,用丝线提起分离的阴茎背神经。根据神经分布均衡原则,在阴茎头3、9、12点各保留1支,保留3~4支阴茎背神经,如保留的阴茎背神经横径>1.5 mm,继续向远端分离至接近阴茎头处,使保留的阴茎背神经横径<1.5 mm。记录术中发现的阴茎背神经总数和保留数量。术后3、6、12、24个月随访IELT、射精控制能力评分、患者和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研究4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每例术中发现阴茎背神经总数为(9.8±1.6)支,其中14支1例,13支1例,12支6例,11支5例,10支8例,9支20例,8支5例,6支1例。44例获得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35.0±10.2)个月。术后3、6、12、24个月的IELT分别为(3.8±2.1)、(4.1±2.3)、(4.8±2.4)、(4.2±2.3)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射精控制能力评分分别为(5.9±2.9)、(6.7±2.9)、(4.7±2.7)、(6.7±3.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4±3.3)、(6.8±3.6)、(8.1±3.6)、(6.8±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5.8±2.9)、(6.7±3.3)、(8.6±3.5)、(6.7±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手术疗效评估标准:术后3、6、12、24个月有效例数分别为36例(81.8%)、37例(84.1%)、39例(88.6%)、38例(86.4%)。44例中,术后出现局部疼痛1例(2.3%),系带水肿3例(6.8%),皮下硬结1例(2.3%),包皮外形不佳2例(4.5%),阴茎头感觉异常3例(6.8%)。其余病例未发生阴茎异常勃起和勃起功能障碍。 结论: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泄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手术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可用于治疗非手术疗法无法获得满意疗效和自愿放弃非手术疗法的原发性早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清褪黑素方法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定量检测人血清褪黑素的检测方法。方法:方法学评价研究。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门诊,182例初诊睡眠障碍患者[男56例,女162例,年龄(45.51±16.31)岁]以及182名表观健康人群[男性87名,女性95名,年龄(48.55±11.93)岁],检测两组人群血清褪黑素水平。使用液相色谱质谱系统,采用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进行分离。柱温35 ℃,流动相为0.1%的甲酸水溶液和纯乙腈,流速为0.4 ml/min梯度洗脱。以褐黑素-d4作为内标建立方法,进行方法学预验证,评价特异性和选择性、基质效应、携带污染、重复性。随后进行性能验证,评价定量下限、线性、精密度、回收率、稀释一致性和血清样本稳定性等参数。结果:褪黑素的最低定量限为1 pg/ml,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pg/ml( r=0.999)。日间和批内不精密度的变异系数( CV)为3.07%~6.86%,均符合小于15%的要求,加标回收率结果为105.91%~116.30%。睡眠障碍组血清褪黑素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00(1.00,3.28)]比[8.35(4.28,14.80)]pg/ml, P<0.001。 结论:新建立的血清褪黑素LC-MS/MS检测方法分析性能符合要求,可用于检测血清中褪黑素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目标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经验。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自行研发"目标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术式(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INR-17010896),选择性应用于102例患者。男54例,女48例。年龄24~72岁,平均45.6岁。肾上腺皮质腺瘤76例,嗜铬细胞瘤12例,囊肿6例,髓质脂肪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左侧47例,右侧51例,双侧4例。肿瘤直径0.5~5.8 cm,平均2.8 cm。术中先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经皮穿刺至肾上腺肿瘤或肾上极表面,并用美蓝标记穿刺径路。将一个12 mm套管针(Trocar)穿至后腹腔间隙,利用带操作孔的腹腔镜直视下沿人工标记分离形成一条"隧道"直达或接近目标器官,再沿目标器官分离形成空间,完成手术。术中根据目标器官的具体情况,可个性化设计操作间隙。结果:10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49(31~11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260)ml。10例用一个穿刺孔完成手术,81例用2个穿刺孔完成手术,11例用3个穿刺孔完成手术,平均每例穿刺孔数为2.0个。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4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2~7 d,平均4.1 d。术后98例获随访1~38个月(平均16.5个月),经B超、CT等复查,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相对于常规后腹腔镜手术,可更直接到达目标器官,个性化设计术野,可以减少穿刺孔数,减少腹壁创伤;也可减少后腹腔内组织的分离损伤及并发症。并且可增加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Drp1 SUMO2/3化修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动力相关蛋白1(Drp1)小泛素样修饰蛋白2/3(SUMO2/3)化修饰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质量24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5):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选择性脑亚低温组(HT组)和常温组(NT组)。4组大鼠在监测脑温及直肠温度下进行操作,S组仅暴露颈部动脉;其余3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2 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T组和NT组拔除线栓即刻于左侧颈内动脉以80 ml·kg -1·h -1的速率分别灌注4和37 ℃生理盐水15 min。于再灌注24 h时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NSS)。随后对大鼠实施深麻醉断头取脑,TTC染色观察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取脑皮质缺血半暗带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免疫共沉淀法检测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总Drp1(T-Drp1)和总细胞色素c(T-Cytc)表达,分离线粒体和胞浆后检测线粒体外膜Drp1(M-Drp1)和胞浆Cytc(C-Cytc)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上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加重,嵴断裂和空泡化明显;与I/R组比较,HT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下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减轻、嵴断裂和空泡化减弱。NT组各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增加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降低Drp1与线粒体外膜结合,减少线粒体过度分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骨科医生对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诊治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国内骨科医生诊治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方法:于2022年1月15-16日采用便利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创伤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生的基础信息、医生对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评估、医生的治疗倾向及认可的手术适应证等。结果:共获得474份有效问卷。358名医生(75.5%,358/474)认为Morrey等改良的Ⅱ型桡骨头骨折分型能够很好地指导治疗,460名医生(97.0%,460/474)认为需要联合肘关节X线片和CT检查诊断骨折情况。青年(80.2%,380/474)、优势侧受累(66.2%,314/474)、合并同侧上肢损伤(78.7%,373/474)、骨折移位大(67.7%,321/474)、骨折块与主骨分离(91.6%,434/474)以及骨折受累面积>30%(81.6%,387/474)是创伤骨科医生选择手术治疗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骨折移位大(71.7%,340/474)特别是关节面台阶移位大(83.5%,443/474)、骨折块与主骨分离(75.9%,360/474)以及查体发现前臂旋转受限或关节弹响(82.7%,392/474)是创伤骨科医生较为认可的Mason Ⅱ型骨折的手术指征。结论:对于存在骨性分离、骨折移位大,特别是关节面台阶大的桡骨头Mason Ⅱ型骨折患者,医生更倾向选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快速生长型可培养细菌及病原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获得不同方案培养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快速生长型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而为海水来源的细菌样本分离以及海洋源病原菌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类设计原则,在2021年3月、6月、10月和12月对海南岛东北部沿岸6个地点的表层海水进行收集采样。然后,使用传统沙门菌、弧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放线菌以及通用海洋细菌培养方案进行细菌的富集培养。之后,使用16S rDNA一代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鉴定细菌物种分类。结果:5种方案共培养到了1 151株快速生长型可培养细菌,可鉴定为66个属,213个种。在不同培养方案中,芽孢杆菌( Bacillus)和克雷伯菌( Klebsiella)具有广泛的鉴别优势,并且数量排名前列。方案1的优势属为埃希菌( Escherichia)、克雷伯菌( Klebsiella)以及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在实验已论证的病原菌中,方案1的优势检出菌为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数量分别为37株和29株,独特检出菌为肠道沙门菌( Salmonella enterica),数量为7株。方案2的优势属为变形杆菌( Proteus)、肠球菌( Enterococcus)和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方案2的优势检出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 mirabilis),数量为66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为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数量为6株。方案3的优势菌属为克雷伯菌 、埃希菌和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方案3的优势检出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数量为53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是医院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nosocomialis),共培养到7株。方案4的优势属为弧菌( 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 Pseudoalteromonas),在分离培养海洋性弧菌上具有优势。方案5的优势属为微小杆菌( Exiguobacterium)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和芽孢杆菌( Bacillus)。优势检出病原菌为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和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数量为20株和15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也是乳酸乳球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显著优势,基因丰度达到51.11%,其次为 Alcanivorax sp.,占比12.57%。 结论: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肺炎克雷伯菌在该区域海水中丰度很高。不同培养方案对不同菌属和病原菌的选择性优势不同,个别海洋细菌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