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种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药性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初步探讨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规律,选择21种有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报道的常用辛味中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完成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和透皮促渗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19种中药挥发油,松节油和薄荷油为直接购置,测定其挥发性;采用GC-MS分析了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21种中药挥发油对模型药物布洛芬体外经皮透过性的影响;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对应分析挥发性以及来源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与透皮促渗效果的关系.结果:未发现挥发油的挥发性与透皮促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四气中温、热两气对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辛热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显著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P<0.05);具有辛苦味、归脾经的中药挥发油可能具有较强的透皮促渗效果.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来源中药的药性特征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以四气的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岩藻黄质软膏剂的制备与体外透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岩藻黄质软膏剂的最佳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基质处方、成型工艺条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氮酮、丙二醇、油酸作为透皮促进剂,制备岩藻黄质软膏剂.采用改进的Franz直立式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离体的大鼠腹部皮肤作为透皮屏障,60%的乙醇-生理盐水作为接受介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下岩藻黄质的累积释放量(Q),扩散速率(J),以Q值和J值为指标,筛选投药量、透皮促进剂的种类(丙二醇、氮酮、油酸)和用量.结果 不同吸收促进剂都能促进岩藻黄质的经皮吸收,其中以2%氮酮的透皮促进效果最佳.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24小时内提高至2.14倍,扩散速率(J)为1.85 μg,/(cm2·h1/2).结论 岩藻黄质软膏剂可以开发为经皮给药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及在外用制剂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挥发油以其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强的药理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药学工作者的关注.一些挥发油除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外,其自身也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因而在外用制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促透效果及作用机制根据挥发油的种类及活性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经查阅及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后,就挥发油的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针对当前挥发油在外用制剂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芷香豆素储库型贴剂的研制及其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贴剂,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和离体皮肤渗透性,筛选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白芷香豆素的透皮吸收速率.方法 选取羟丙甲纤维素为储库介质,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为控释膜,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透皮贴剂.用Franz扩散池进行乳猪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量,考察凝胶用量、药物用量、促渗剂对药物透皮速率的影响,并对优选的贴剂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结果 最佳处方为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白芷香豆素、3%肉豆蔻酸异丙酯、3%氮酮;由该处方制得的贴剂稳态透皮速率(Js)达到0.713 μg/(cm2·h),体外释放速率接近零级.结论储库型白芷香豆素贴剂有较高的经皮渗透速率,体外释药完全,有望成为新型的透皮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氨甲环酸乳膏剂的处方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氨甲环酸乳膏剂处方的筛选及优化,制备出性质稳定、透皮效果良好、疗效确切的乳膏,用于眼周黄褐斑病的治疗.方法 采用♂ SD大鼠腹部皮肤的体外透皮试验,考察氨甲环酸的透皮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乳膏剂中的基质类型、透皮吸收促进剂、乳化剂、含药量等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以累积渗透率为评价指标,用HPLC测定样品的浓度,探讨影响其体外累积渗透率的因素.结果 确定氨甲环酸乳膏剂的最优处方为:选用O/W型乳膏剂、5%氮酮透皮吸收促进剂、1%吐温80乳化剂、6%含药量.结论 所得制剂符合软膏剂的质量要求,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的处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的处方.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以48 h的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投药量、透皮吸收促进剂氮酮用量、压敏胶用量,并对最优处方所制贴剂的外观和黏附力进行评价.结果:最优处方为投药量263 mg、氮酮165 mg、压敏胶1.94 g、甲醇1.6 g,所制贴剂的48 h累积透皮量为(119.48±2.95)μg/cm2(n=5),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48%;其表面平整光洁、切口光滑,黏附力较好.结论:成功制得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其累积透皮量达到预期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小檗碱的累积透皮吸收率筛选清肺消痤凝胶的配方和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选清肺消痤凝胶基质,并对其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屏障,采用正交试验以小檗碱的累计透皮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凝胶成型基质,并优选出最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结果:综合考虑了药物的累计透皮速率和患者顺应性,得出最佳的基质处方为PVA-1788用量3 g、CMC-Na用量为0.3g、乙醇用量为6 g、甘油的用量为4 g、水的用量为26.7 g,总重为40 g,最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为5%氮酮.结论:PVA和CMC-Na组成的混合凝胶基质涂展性和药物体外透皮良好,性质稳定,可作为清肺消痤凝胶的最佳凝胶基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外用制剂因其独特的经皮给药方式在现代药物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药透皮机制、中药皮肤药代动力学理论研究以及药效研究尚处于空白,而且中药制剂多为复方,成分复杂,成型工艺中控制指标单一等原因,导致如今中药的外用制剂反而远远滞后于西药的现代透皮给药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进一步优化中药的分离提取技术,使其既能保证有效成分的富集,又能尽量减小体积,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保证药效,建立起符合现代科学检验的指标.其次,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皮肤永远是最大的给药屏障,因此,促进中药外用制剂透皮吸收的研究也应成为另一个关注的重点,比如在中药成分中寻找安全有效的挥发油作为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或者加强对中药挥发油渗透促进剂与被促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研究等.最后,在中药外用制剂的应用上,可以尝试尽量将中药理论与经络学说相结合,进一步发展穴位敷贴经皮给药,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效应,为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带来更多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皮给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中药挥发油作为一大类性质优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不仅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对皮肤刺激性小,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与透皮吸收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但中药挥发油自身溶解度差,还存在不稳定的问题.目前应用于挥发油透皮促渗的制剂技术包括贴剂、包合物、凝胶膏剂、凝胶剂、微乳等,单独或组合使用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挥发油的溶解度,提高透皮促渗效果.对目前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制剂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中药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方法 以中药挥发油中常见的9种含氧单萜(1,8-桉叶素、4-萜品醇、樟脑、薄荷脑、α-松油醇、香芹酮、芳樟醇、香叶醇和柠檬醛)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对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细胞毒性.结果 9种含氧单萜成分均能显著促进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且皮肤细胞毒性远低于经典的化学合成促渗剂氮酮,其中1,8-桉叶素的效果最好.环状含氧单萜(1,8-桉叶素、4-萜品醇、樟脑、薄荷脑、α-松油醇、香芹酮)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优于链状含氧单萜(芳樟醇、香叶醇、柠檬醛),皮肤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环状含氧单萜更适合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