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造影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造影剂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短暂、可逆性异常。CIE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高渗透压和高血压可能参与了CIE的发生发展过程。高渗性的造影剂参与的CIE报道较多。本文报道1例低渗性造影剂碘比醇所致CIE病例,患者用碘比醇200 ml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答不切题,定向力障碍,视物模糊不清,头颅CT平扫见静脉窦内造影剂存留,考虑为CIE。给予糖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水化、利尿疗法,以稀释和加快造影剂的排泄,患者频繁恶心、呕吐,给予昂丹司琼镇吐等积极对症治疗,次日晨起患者问答切题,意识清,定向力计算力正常,无头痛、胸闷、胸痛、心悸,无恶心、呕吐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温敏型盐酸青藤碱贮库式微针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利用气泡微针技术及温敏型材料设计制备温敏型贮库式微针,探讨解决微针在中药外用制剂存在"载药量低"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将药物与温敏型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浇筑入由壳聚糖形成的气泡微针空腔中,通过定位固化等工艺,制备具有针体、定位层、基底层和药物贮库4个部分功能结构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其次,对所制备的微针载药量、尺寸、力学、皮肤穿刺等载药能力和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分别采用Franz扩散仪和经皮微渗析技术,评估该贮库式微针的体外和在体释药行为特征.结果 所制备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载药量可达5.76 mg/cm2,暴露针尖呈圆锥型,高度约为650 μm,且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皮肤穿刺能力;体外释放试验显示,该微针在皮肤模拟温度条件下,可较大程度地释放针体内药物,并呈扩散和骨架溶蚀的释药特征;在体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相较于常规外用制剂,该贮库式微针可快速且明显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结论 该研究初步表明利用温敏型材料和气泡微针技术所制备的贮库式微针能明显提高微针载药量,并仍保持微针"微创"的作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药物经皮渗透性研究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的经皮渗透特性直接关系到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过程中,药物渗透性评估可以预测药物的皮肤渗透特性,有助于理解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药品研发提供重要考察指标.目前,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药物皮肤渗透性研究方法,其中体外透皮试验最为常用,主流测定方法是Franz扩散池法;数学模型渗透性预测、动物实验等研究方法也可被用来研究药物渗透性,此外还有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研究、光谱技术及微透析技术等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展开介绍,期望对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可变形纳米囊载体——传递体在透皮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透皮制剂可以有效避免首过效应,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依从性.传递体(TF)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变形类脂囊泡,具有较好的皮肤渗透效率和包封率,可在体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而发挥药效,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型透皮吸收制剂.该文总结了目前TF的研究现状,包括制备工艺、评价指标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重量法对其吸湿性进行考察,利用正置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基质材料后制备DMN-NT,并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在体溶解、在体恢复、体外释放度、离体皮肤渗透与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 针尖最佳基质材料为2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K90)和20%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背衬层最佳基质材料为7.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LV型)和15%聚乙烯醇(PVA-0588).正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MN-NT针体垂直,排列整齐;每片DMN-NT的载药量为(172.22±1.30)μg或(17.38±0.57)μg;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DMN-NT针尖受力可达(39.88±3.09)N,大于微针穿刺皮肤所需的破坏力0.05N,表明DMN-NT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在体溶解实验结果显示,在10min内DMN-NT大部分溶解;在体恢复实验结果为给药30min后针孔痕迹几乎不见,表明DMN-NT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体外释放结果表明DMN-NT在pH值为7.4的PBS中8min的累积释放率达(93.65+4.29)%;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0h后微针的累积药物渗透百分率达到(97.99+2.80)%,而药物水溶液中药物几乎没有透过皮肤;DMN-NT稳定性初步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制备的DMN可以穿刺皮肤角质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高效经皮递送大分子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组分-微针技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年来,中药组分结合微针技术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针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在局部皮肤的渗透性和吸收率,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微针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成果并提出了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中药微针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促透剂单用及联用2种方案设计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旨在提高金雀花碱的经皮促透量.采用卧式双室透皮扩散仪进行体外渗透试验,以筛选对金雀花碱透皮效果较好的促透剂,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和分子模拟技术初步探究该方案的促透机制.结果显示,香叶醇、薄荷醇以及二者分别与肉豆蔻酸异丙酯联用时,均有显著的促透效果(P<0.05);其中,5%香叶醇+5%肉豆蔻酸异丙酯联合应用时促透效果最佳,24h经皮累积透过量是空白组的2.02倍.促透机制的初步研究表明,最佳促透剂组合通过增加金雀花碱贴剂的释放量及与神经酰胺的紧密结合而增大药物透过量.上述方法有望应用于金雀花碱贴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种基于5-氨基酮戊酸己酯立方液晶的光动力治疗纳米凝胶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该研究以5-氨基酮戊酸己酯(1)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法制备用于光动力治疗的立方液晶(1-Cubs)纳米制剂.以粒径、PDI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单油酸甘油酯(GMO)与泊洛沙姆407(F127)的质量比、载体(GMO与F127总和)与药物的质量比、药物浓度.考察了优化所得的1-Cubs在635 nm激光辐照下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细胞)存活率和ROS含量的影响.然后,以SD大鼠为模型,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品的皮肤渗透行为.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15 min、GMO与F127质量比4∶1、载体与药物质量比5∶1、药物浓度1%时,所得的1-Cubs能在细胞水平上显著提高1的PDT疗效和ROS产量.基于HPMC制得的1-Cubs(粒径小于200 nm)纳米凝胶对SD大鼠也具有较优的皮肤渗透性,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光动力治疗外用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镜下"沉船"减压技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建立尸体标本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模型,探究在模型上进行内镜下OPLL"沉船"减压技术(sink boat technique,SBT)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在导航机器人定位和CT引导下,从侧方经胸腔按术前规划路径穿刺T9椎体后缘.穿刺到达椎体后缘中份后,推注骨水泥并使之沿后纵韧带渗透到椎管内,CT扫描确认骨水泥渗入椎管并分布在T9椎体后方即认为模拟OPLL制备成功.采用内镜下SBT,从一侧椎间孔和对侧部分椎弓根入路进入椎体,从两侧向中心磨除部分椎体,直至双侧贯通,形成凹槽状椎体后缘的缺损,能够容纳模拟的OPLL.使用带线锚钉,将OPLL骨块锚定下沉并固定在椎体凹槽内,以达到椎管腹侧减压的目的.结果:我们成功在尸体标本上制备了胸椎OPLL的骨水泥模型,T9椎体后缘模拟OPLL椎管侵占率达49%.内镜下SBT手术顺利完成了胸脊髓腹侧的减压,术后CT证实模拟的OPLL通过内镜下SBT技术成功沉入并固定在椎体内,椎管矢状径恢复率达218%.结论:内镜下SBT是一种创新的胸椎内镜手术方法,在尸体上可以将模拟的节段性胸椎OPLL沉入椎体内达到椎管减压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3种尼古丁囊泡制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和传递体,并对其进行皮肤渗透性比较,筛选最佳经皮转运囊泡,优化药物的经皮转运.方法:注入法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及二元醇脂质体,薄膜分散法制备传递体,以粒径的形态、粒径大小、Zeta电位值及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对3种囊泡进行处方优化及筛选,最终筛选出透皮力最强的二元醇脂质体(乙醇∶丙二醇=5∶5,w/w),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比较3种脂质囊泡经小鼠皮肤的透皮深度.结果:当乙醇∶丙二醇=5∶5(w/w)时,二元醇脂质体最稳定,包封率最高(86.13±1.40)%,粒径最小(106.00±11.0)nm,透皮深度最大(180 μm),且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和传递体在皮肤24 h累计渗透百分数分别为脂质体(对照品)的4.07(P<0.05),8.62(P<0.01)和2.83(P>0.05)倍,CLSM实验表明,该二元醇脂质体对罗丹明B的穿透深度和荧光强度远大于乙醇脂质体和传递体.结论:该二元醇脂质体与乙醇脂质体及传递体相比,能更有效地携带药物通过皮肤,而传递体能显著增加药物的皮内滞留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