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千金要方》中疾病分类与"三"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目录编排上独具匠心,将疾病归纳为外感疾病、脏腑疾病和杂治诸病三大门类,既反映了他对三类疾病病因、病机的独到见解,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其中外感病得之于六气,六气本于天,为天为阳,三因之中属于外因,其中中风为阳中之阳,伤寒为阳中之阴.内伤病发于脏腑,在里,属阴,法地,三因之中属于内因,又根据五脏所主分为五行.杂治诸病则往往介于内外之间,得之于外,但又不是六气所伤,为中,为人,三因之中属于不内外因.这种三分的思路上承《道德经》"三生万物"和《太玄经》"三进制"思想,经由《金匮要略》"三因说"引入医学领域,又曾被道教吸收,演化为道教经典分类的"三洞四辅"体系.孙思邈学贯百家,将"三"的思想贯穿全书.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中"三"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孙思邈及其著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五不女源流及演变浅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五不女指女性五种生殖器官缺陷或畸形所致之不孕.五不女滥觞于佛教领域,以"五种不女"之词首载于宋末周密《志雅堂杂钞》,元代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明确提出"五不女"名词;在道教领域,五不女以"五症"之称谓为阴阳双修派绍承;明代万全《广嗣纪要》将五不女引入医学领域,掀起争鸣热潮.五不女之五字内涵不断演化,至明代形成较为统一认识.通过追溯文献,从《广嗣纪要》"五种不宜"入手,明流昭变,以丰富不孕症概念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奇经八脉考》道医思想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据史料记载,结合《本草纲目》所论,李时珍有着明确的道教医学思想.如《本草纲目》中引据了大量的道教著作和道教服食法等.《奇经八脉考》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包括引据了《八脉经》《天元入药镜》《大道三章直指》《黄庭经》等道教著作,对所引用的打通经脉以获长寿理论的高度认可,以及相较之于《本草纲目》中对道教论药及服食法扬弃的态度,《奇经八脉考》对所引道教著作言论采取了全然认可的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辟谷非平人养生法考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辟谷原为道教求仙方术,古无平人辟谷养生依据.《内经》《难经》均明示"平人绝谷"神无所养则七日而亡,古医籍中辟谷与养生分列别论,道医认为平人辟谷易致病夭寿.食气辟谷无成功实例和理论依据,"气满不思食"原指脾虚气滞纳呆之证,后被道教转指为内丹术"止念"法中意志修炼.服饵辟谷方制作无章法且安全性堪虞,但其中甘味超八成及谷物、补益药并用或为"气满不思食"真正原因.辟谷背离传统中医学"谷肉果菜""五谷为养"古训,违反现代营养学"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原则,似难具备成为中医养生方法和特色诊疗技术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时珍道医养生思想述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医药养生文化对祖国医药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乎仙道”的说法.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不但收入《道藏》,而且首先注释、整理者如王冰、陶弘景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家人物.李时珍生活在道教兴盛的明代,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留下时代的烙印,其可贵之处是不盲从,而是理性地对待历史的文明.李时珍以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客观、科学地对待道教医药养生文化,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编撰整理而成的《本草纲目》为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道土群体在“援道入医”过程中的作用——兼论医籍中道教神秘主义现象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不老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体悟,逐渐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在古医籍中,道士群体作为中医药学“援道入医”的重要媒介,通过授书传方、医道传授、行医疗病、著书留世等方式,令许多道医中的内容为世人所知,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同时道教神秘色彩也一并浸入医书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中的道教神秘色彩逐渐为人所质疑,其内容在中医书籍中越来越被淡化,道教医学中的本草、医方、针灸等核心部分常被不露痕迹地移植入中医药学内,而其既往道医本身的事实则常被世人所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唯物史观谈仲景其人其书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仲景其人其书必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汉末天灾人祸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自我发展,使悬壶济世尤为重要,同时道教及道术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张仲景吸收其优秀成果;政治上的“领官制”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且地域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风的变迁、士风的重振对仲景治学影响最大,其采取的“古文经学”治学方法尤其要引起重视,这是研究《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正途.研究仲景学说,当采取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将张仲景放到其时代的背景中去,客观辨证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避免以今度古、流散无穷,以不失先贤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黄帝内经》看道教医学中针刺时日禁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大量针刺时日禁忌,如天寒禁忌、四时八节禁忌、月相禁忌、干支表述禁忌以及天忌日,这些禁忌禁止在特定的时间针刺或针刺某个部位,反映了道教和中医共同的特征,即顺应天道的运行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方剂十六味流气饮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最大程度挖掘十六味流气饮的临床价值及应用价值,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考察了十六味流气饮的源流及应用,发现十六味流气饮源自道教,其雏形为《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内补散,最早以"十六味流气饮"命名是元代医家杨清叟的《仙传外科秘方》.至明代,十六味流气饮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对十六味流气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较少,仅限于甲状腺、乳腺等部位的顽固性肿块及气滞型冠心病的临床辅助治疗.据文献研究发现,十六味流气饮组方严谨巧妙,临证应用凡辨证为虚劳气郁者,皆可酌情用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继洲学术思想来源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有著作《针灸大成》流传于世.《针灸大成》乃明以前中医针灸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甚深.该书收录诸多著名针灸著作之内容,同时还有杨继洲针刺手法、医案、考卷等,形成了具有杨继洲学术思想特色的“杨继洲针灸”.杨继洲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家族医学背景以及其学医经历和行医实践影响,同时还受易学、儒家思想及道教思想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