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医方渊源及临证用药配伍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挖掘道家医方渊源、分类、功效主治、用药特点,为辨治疑难疾病提供借鉴.方法 统计宋代《云笈七签》、明代《正统道藏》、清代《道藏輯要》、民国《道藏精华》、现代《道家医方》收载的 715 首道家医方,对方剂出处渊源、八卦分类、方药剂型、功能主治、药物类别、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方剂来源于《肘后备急方》《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清宫秘方大全》等 57 部医籍,晋、唐、明、清代收载较多,分为补益剂、清热剂、理血剂等 17 类,剂型为汤、散、丸等 15 种;方剂命名除常用的"主药+剂型"等形式外,经常采用"古代神仙名+剂型""太极八卦+剂型""道教名山+剂型""四方神名+剂型"等 10 种形式;方剂组成药味数在 20 味以内的占比 95.32%,药味数在 10 味以内的占比 67.85%,最多 30 味,最少单味;送服物主要为酒、姜汤、醋汤、盐汤等 24 种;涉及 475味药,包括植物药 366 味、动物药 56 味、矿物药 35 味等;使用频次前十的药味依次为茯苓、甘草、生地、人参、当归、熟地、牛膝、肉苁蓉、菟丝子、肉桂;主要治疗传染瘟疫、中风胸痹、遗精阳痿等证.结论 道家医方来源广泛,剂型丰富,种类繁多,在辨治疑难杂症、养生延年等方面具有颇具特色,值得挖掘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李时珍道医养生思想述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医药养生文化对祖国医药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乎仙道”的说法.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不但收入《道藏》,而且首先注释、整理者如王冰、陶弘景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家人物.李时珍生活在道教兴盛的明代,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留下时代的烙印,其可贵之处是不盲从,而是理性地对待历史的文明.李时珍以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客观、科学地对待道教医药养生文化,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编撰整理而成的《本草纲目》为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道藏》药枕方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枕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收录的大量医药文献中就包括药枕方文献.《道藏》医方文献中的药枕方可分为单味药物药枕方和多味药物药枕方,前者特点为所使用药物皆属寒性药物,而后者特点为所含药味多,且多为文献的重复收录.《道藏》药枕方内容不但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对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统道藏·太平部》药方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我国,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脱胎于中国文化的宗教.道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教徒长期医药实践的总结.《正统道藏》是道教经籍书文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许多医药相关文献.虽然这些医药相关文献记载的药物和药方中的一部分在功效方面有待商榷,但大部分药物和药方在当今依然具备一定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神农本草经》古本佚文看"神农""本草"经文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现在流传的《神农本草经》基本都辑录自宋代编成的《证类本草》,其根源又是梁代陶弘景所编的《本草经集注》,并不能完全反映该书的原貌.通过对《太平御览》《道藏》等古籍中保留的《神农本草经》古本佚文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古本《神农本草经》可大致区分为"神农"与"本草"两系不同的经文."神农"一系经文主要是药物理论及神仙方术理论,"本草"一系经文则主要是对药物的分条目论述,二者大致对应于今本《神农本草经》的序录及正文,可以推测今本《神农本草经》或是由此两系经书融合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养生之属书目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养生之属文献的著录信息,了解历代中医养生书籍的存世情况及发展演变规律.方法 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 551 种养生之属文献,从成书年代、版本年代与类型、养生之属二级类目分布、孤本情况、收载于丛书和道藏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对养生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551 种养生之属文献中,成书年为 1911 年及 1911 年以前的文献共404种,其中汉代3种、三国1种、东晋2种、南北朝1种、唐代23种、宋代16种、元代20种、明代155种、清代183种;版本年为明代的有156种、清代182种、民国155种、年代不详47种;版本类型主要有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稿本、抄本;二级类目包括养生通论类309种、导引气功类157种、炼丹类85种;551种文献中,有孤本224种,占全部总量的40.65%;551种文献中,95种收载于丛书中,109种收载于《道藏》《道藏举要》《道藏精华录》《道藏辑要》中.结论 中医养生类文献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中医养生保健水平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养生之属古籍文献在中医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道教药物采集和丹方制备的“和时”观念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教的修行核心是与“道”和,其实质是阴阳五行的调和.道教“和于道”体现在天时、地理、人文3个方面,其中天时之和为首.道教药物采集和丹方制备的时间选择集中体现了道教所倡“和时”大旨.一年之内不同时间节点所得的阴阳五行之气不同,常根据此规律来炮制药味和调和药方,实现提高药味质量和药方疗效的目的.对于中医药来说,道教医药实践经验需要辩证吸收,而其与时谐和观念可促进入思考人如何顺时而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道符医用源流与治病种类疏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道符最初应用于医学之情况为起点,梳理道符所治疾病种类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发展脉络,并通过统计道符主要针对的疾病种类,总结道符所治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病种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病因神秘等特点,另一类则为病情轻浅之病症.其所治病症或危重或轻浅两端分布,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神机病浅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笔者学习《中华道藏》文献,依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神机问题的论述,初步探讨如神机、神机病、神经等神机病基本概念.提出神机病基本理论:脑为髓之海,藏精髓,主神经,搬运神气,在体合神经;脑为元神之府,藏元神,主神机,开阖应务;脑与脾应,以谷为养;脑与眼合,主五官九窍,其华在发;脑主五脏六腑;脑实则神全,不实则病.旨在完善中医脑病理论,提高中医领域的神经科学水平,指导脑病治疗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尸九虫”文献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三尸九虫”这一道医概念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汉.从东汉至隋代的几百年是道医学对“三尸九虫”的早期探索期.及至唐代,《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首次描绘了“三尸神”的形态,并记载了多种祛除“三尸九虫”方法.文章试以《道藏》所载文献为主,探索道医学对“三尸九虫”的认识过程,分析其治疗手段,以期丰富道医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