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相使配伍理论的源流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配伍应用历史悠久,是早期对于药物应用的一大飞跃性认识,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与优势所在,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浑然一体."相使"是中药七情配伍理论中的一种,用两味或多味药组合应用以增强某种疗效,是复方用药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对中药相使配伍关系进行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概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韶关丹霞地貌铁皮石斛野生资源调查与生境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调查广东韶关丹霞地貌现存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生存现状,为野生铁皮石斛就地保护、回归保育及仿野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情况进行整理,基于本课题组近 10 年来对广东韶关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和生境开展的跟踪调查,对 11 个调查地点的海拔、朝向、铁皮石斛数量、坡位、坡向进行分析,探讨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植物形态和生境特点.结果:调查记录了广东韶关丹霞地貌中的野生铁皮石斛 300 余丛,约 3000 g,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实地观察发现,野生铁皮石斛茎多呈紫红色,长 5~10 cm,有"形似蚱蜢髀"的茎条,叶铁锈色斑点明显;丹霞地貌的野生铁皮石斛大多生长在海拔 100~500 m的丹霞崖壁中部或近坡顶处,常与苔藓和地衣伴生,一般生长在东南至西南朝向、通风良好、傍水潮湿的丹霞岩壁上,且半阳偏阴、温凉高湿环境下长势较好.结论:野外考察证实,《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今用石斛出始兴"的石斛为铁皮石斛,其药用历史在 1500 年以上;丹霞地貌的铁皮石斛为目前国内铁皮石斛的主要种源之一;野生丹霞铁皮石斛因自身繁殖率低、人为长期采摘等原因,现已极度濒危,亟须开展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关于"阿是"与"阿是穴"若干问题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该文从灸法与"阿是穴""阿卷是"与"阿是""阿是"与"阿氏""阿是"与吴语四个方面对《千金方》中"阿是"之本义进行考证,认为灸法在吴地的普遍施行,导致了"阿是穴"的诞生;《本草经集注序录》中只有"阿卷是",没有"阿是"."所谓出于阿卷是"七字,可能是衍文;"氏"与"是"相互通假,但"阿是"之"是",不是"氏"之假借;"阿是"不是"泛指无名的广大劳动群众";"阿是"为吴语,通"可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椒目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历代本草著作,对椒目的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综述.椒目作为药材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后世也多以"椒目"作为正名;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秋季8~10月成熟时采摘,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和盐制;能利水消肿,治疗肾虚耳鸣,主治水腹胀满,无毒或小毒.本文对椒目追本溯源,考究药史,厘清椒目的中药基原性能,为椒目的临床正确使用及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浅析前胡之推陈致新功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均记载其有推陈致新功效,可祛除在表之水饮,解在表之邪气,从而达到"推陈"之功,且其味甘可健中焦,补益胃气,故在祛除病理产物的同时还具有补益之功.柴胡、前胡均能疗伤寒寒热,发表散风,推陈致新,清里散结,而前胡更偏于除里之痰饮水气,散表之风邪,其与半夏相配能制痰饮痞结,降逆化浊;与黄芩相配可泻厥阴伏火;与桂枝相配能散表之风邪;与生姜相配意在温胃化饮.前胡之推陈致新功用既体现在气机层面,可理气、散气,对不同程度的气机瘀滞、气机凝结等均有效;又表现在活血通脉方面,在理气的基础上,通行血脉,活血化瘀.散气、活血均是"推陈"的体现,"陈"包括机体的病理产物如痰浊、水饮、瘀血、滞气、燥矢等,推出体内陈旧之代谢废物,促使新生之物产生,从而使机体达到气血通畅、五脏安和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紫菀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紫菀为临床常用止咳平喘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对紫菀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经考证发现自古正名即为紫菀,别名较多,有青苑、紫茜、紫蒨、返魂草、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等.基原方面,历代古籍中所述紫菀性状与现代所述紫菀植物的性状、花期、生长习性、用药部位均吻合,推断为同一植物,南朝《本草经集注》首次记载紫菀与白菀异物混用现象,唐朝认为紫菀和白菀功效相同,此时期也混用,后至清代二者逐渐被区分,认为紫菀入血分,白菀入气分,不可混用,宋明时期,人们常以车前草根、旋覆根以赤土染过冒充紫菀,且当时已有伪品误用会产生危害的认知.紫菀的性味记载多为味苦、辛,性温,无毒,也有性平之记载,紫菀功效主治古今差异不大.禁忌方面,古籍记载紫菀畏茵陈,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与款冬花相使,现代书籍补充实热者忌服.此外,还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中紫菀的归经、炮制并进行分析,以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古今对比浅析黄金的药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黄金为矿物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经集注》载"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除邪毒气,服之神仙",首次明确药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相关文献的增加,人们对黄金的毒性了解逐渐深入,为了避免毒性引发的危害,故黄金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现代研究尚缺乏系统考证和整理,黄金在中成药中是否具有药用价值这一问题也一直未能深入探究.本文立足古代本草医籍的记述,借鉴现代有关"黄金"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黄金的药性、古今应用及毒性认识等方面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其药用价值并考证古人对黄金使用的正确见解,为临床进一步合理用药以及深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将《伤寒论》流传校勘过程中涉及的医方与同代本草著作相互对照发现,《本草经集注》之前未有赤芍、白芍之分.张仲景时代芍药的净制方法很可能为不去皮不水煮直接使用,与现代赤芍相似;宋代及宋以后医方中赤芍、白芍普遍分开使用,所载麻子仁丸隐含使用赤芍之意.基于与同代本草所载的净制方法相似及同代本草和医方药物功效的佐证,提出《伤寒论》麻子仁丸所用芍药当为现代的赤芍.厘清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有助于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麻子仁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怀菊花的历史源流分析及其现代技术标准体系初步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怀菊花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开展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设计.大量查阅《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怀菊花" "历史沿革" "标准体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其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得出怀菊花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现代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情况,初步建立怀菊花从田间生产到炮制应用等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对怀菊花的产地、栽培和炮制进行历史溯源,得出怀菊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于明代闻名并蓬勃发展至今.结合当今中药发展的需求初步建立怀菊花种植、生产及炮制技术标准体系.溯本求源,建立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怀菊花国际化、标准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十版教材”《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也称“十版教材”)《中国医学史》[1]已于2016年出版使用.该书在“九版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并将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如老官山汉墓出土发现、青蒿素提取获诺贝尔奖等写进教材,体现了系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但在使用中仍发现一些错误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兹直陈拙见,敬与同道商榷.1.疏于审校①《新修本草》“全书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新增144种”[1]58中“144种”应是“114种”.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取《名医别录》等魏晋以来本草著作中药物365种与《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相合得730种,使药物品种增加一倍.《新修本草》在此基础上增药114种,达844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