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老皮肤中ⅩⅦ型胶原蛋白α1对表皮干细胞的影响及微小RNA干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干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 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 Z=-2.88, 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 Z=-2.91, 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0.61、6.85, 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Z=-2.24, 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 t值分别为3.17、5.43、5.07, P<0.05或 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 t=3.27, 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 Z=-2.88, 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 t=7.66, 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 P>0.05)。 结论: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健康青年人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吸气量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的相关性,探讨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筛查。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平静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深呼吸3种状态下的吸气量Vt1、Vt2、Vt3,用于评估吸气努力程度;同时超声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 峰值),用于判断液体反应性。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的ΔV 峰值差异,对吸气量和ΔV 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预测吸气努力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6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筛查,其中医学生67.16%(45/67)、医务人员17.91%(12/67)、护理员14.94%(10/67)。年龄(29.24±7.77)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名,女性组46名。男女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7, P=0.638)。男性组身高、实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理想体质量均高于女性( t值分别为9.64、7.03、2.86、13.71,均 P<0.05)。男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17±3.04)%、(14.80±8.17)%、(30.10±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17, P<0.001)。女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89±3.51)%、(16.39±9.16)%和(31.06±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3, P<0.001)。2组Vt1-ΔV 峰值、Vt2-ΔV 峰值和Vt3-ΔV 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81、0.68、0.25,均 P>0.05)。吸气量与ΔV 峰值呈明显正相关( r=0.63,95% CI=0.54~0.71, P<0.001);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ΔV 峰值=5.36+0.57×吸气量[ml/kg(理想体质量)]。以ΔV 峰值=10%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吸气努力诱发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77(95% CI:0.71~0.83,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17.49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69.72%,特异度为76.27%。以ΔV 峰值=15%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出现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7(95% CI:0.81~0.91,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25.43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4.68%。 结论:健康青年人吸气努力程度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明显正相关,且强烈自主呼吸会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年北京市18~79岁居民营养素补充剂服用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居民营养素补充剂服用现状及是否服用的相关因素。方法:基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的相关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采集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健康知识、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等信息,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是否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相关因素。结果:12 696名调查对象自述过去12个月内营养素补充剂标化服用率为13.1%,以复合维生素(4.7%)、B族维生素(4.5%)、叶酸(3.2%)服用比例较高。服用率呈现青年人(18~39岁)及老年人(60~79岁)较高,中年人(40~59岁)服用率低的现象( χ2=54.09, P<0.001);除70~79岁年龄段,其他各年龄段女性服用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5)。调整性别、年龄后,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三高”患者,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率均高于未服用营养素补充剂患者( P<0.05);相比于未服用者,营养素补充剂服用者对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健康指南推荐每日食用盐克数等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人群特征包括女性、60~79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居住于城区、身体活动不足、存在睡眠问题、主动体检、高血压患者成功控制血压和知晓吸烟健康危害知识( P<0.05)。 结论:北京市18~79岁居民的营养素补充剂的服用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素养有关,应关注并正确引导重点人群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认知行为疗法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尤见于压力较大的青年人,且此病治疗难、易复发,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心理因素已被证明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属于心理学治疗方式的一种,已被应用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以及身体症状如疼痛。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应用于口腔科,本文综述了适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认知行为疗法的起源、概念形成、理论形成、特点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证据,为患者减少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眼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三种眼位状态下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波形特征,探讨oVEMP检测的适宜眼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行oVEMP检查的15例(30耳)眩晕患者(患者组),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1±13)岁;另外选择22名(44耳)健康青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名、女12名,平均年龄(23±5)岁。全部受试者分别采取正中向上30°凝视(中上位)、右上45°凝视(右上位)以及左上45°凝视(左上位)三种眼位进行oVEMP检测,分别记录三种眼位oVEMP的引出率、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间期、N1-P1幅值以及耳间幅值不对称比,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内、患者组内以及总体受试者三种眼位oVEMP的引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间期、N1-P1幅值、耳间幅值不对称比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中上位、右上位以及左上位均可作为临床oVEMP检测的眼位,其引出率和波形特征不存在差别,当其中一种眼位凝视困难或不容易得到重合曲线时,可以采用另外两种眼位进行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岛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GAD-7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状态,采用PHQ-9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状态,应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卡方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76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焦虑者154例(20.16%),合并抑郁者261例(34.16%),328例(42.93%)患者同时合并焦虑和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近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打击、日平均工作时间及日平均睡眠时间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相关(P<0.05).饮酒史、近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打击、年收入水平及日平均睡眠时间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相关(P<0.05).结论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风险较大,突发重大生活事件打击、工作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不良生活习惯等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需合并社会支持和心理疏导,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的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果糖摄入对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肝酶的短期影响。方法:2019年1—6月招募青年健康受试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5 g葡萄糖组、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每组16例。各组受试者按分组分别服用相应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计算服糖后30、60、120和180 min ALT、AST和LDH较服糖前的变化值。结果:50 g果糖组1例、75 g果糖组2例、75 g葡萄糖组1例因服糖后不良反应退出,最终75 g葡萄糖组15例、25 g果糖组16例、50 g果糖组15例和75 g果糖组14例完成研究。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ALT和AST增幅明显高于75 g葡萄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后LDH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四组ALT、AST和LDH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60 min SOD及25 g果糖组、50 g果糖组和75 g果糖组服糖后180 min SOD明显低于75 g葡萄糖组[(4.84 ± 1.88)和(4.38 ± 1.12) μg/L比(6.25 ± 1.65) μg/L、(4.46 ± 1.66)、(5.22 ± 1.66)和(3.99 ± 0.96)μg/L比(6.55 ± 1.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服糖前后JNK、GPX、MDA和8-OHdG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糖后180 min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75 g果糖组SOD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75 g葡萄糖组(9.06 ± 1.88比12.74 ± 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GPX、JNK、MDA和8-OH-dG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次果糖摄入可导致健康青年人血液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损伤增强,以及肝酶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赋权理论用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赋权理论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及创伤后成长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纳传统护理,观察组44例采用健康赋权理论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分、简体创伤后成长评定问卷(C-PTG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SEQ评分、C-PTGI评分分别为(82.62±5.44)分、(83.65±5.9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5±4.15)分、(61.58±4.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87、22.286,均 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45%,42/44)高于对照组(70.45%,3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724, P=0.002)。 结论:健康赋权理论应用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伤后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确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1例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组94例(62.2%),未破裂组57例(37.8%)。男性70例(46.4%),女性81例(53.6%),中位年龄41岁(四分位数间距36~42岁)。单变量分析显示,破裂组男性患者的构成比和甘油三酯水平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 OR)5.5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946~15.807; P=0.001]、甘油三酯较低( OR 0.244,95% CI 0.219~0.511; P<0.001)以及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OR 4.207,95% CI 1.361~13.004; P=0.013)和大脑中动脉( OR 3.277,95% CI 1.091~9.848; P=0.034)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男性和甘油三酯较低是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此外,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颅内动脉瘤更易于破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流感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流感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住院治疗的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流感病毒性肺炎组40例、细菌性肺炎组72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呼吸频率、全血淋巴细胞计数、氧和指数、胸部CT影像改变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流感病毒性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年龄[(48.45±16.28)岁比(59.18±19.11)岁]、氧合指数[(267.5±90.7)mmHg比(368.6±47.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97、-6.563,均 P<0.01)。胸部CT影像改变为磨玻璃影、多叶段受累是流感性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 OR=12.491、20.001,均 P<0.05)。 结论:与细菌性肺炎比较,病毒性肺炎患者多为中青年人,氧和指数低,胸部CT影像以磨玻璃影为主,病变呈多叶段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