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3—2017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2013—2017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以郑州市、驻马店市和安阳市为研究地区,招募到43 423名当地40~74岁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采用患癌风险评估问卷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习惯、心理和情绪、疾病既往史和癌症家族史以及女性的生理和生育史等信息;从项目参与医院获取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研究对象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镜筛查参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5.49±8.15)岁,男性占44.00%(19 105名);共有7 996名接受了内镜检查,总体参与率为1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64岁、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未婚/离异/丧偶、既往吸烟、正在饮酒、不经常体育锻炼、有反流性食管炎史、有浅表性胃炎史、有胃溃疡史、有十二指肠溃疡史、有胃息肉史和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的人群接受内镜检查依从性较好( P<0.05)。 结论:河南省城市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参与率较低。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态、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具有上消化道病史和癌症家族史与内镜筛查依从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MD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群体的DMD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2 690例无亲缘关系的DMD和BMD 0~18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地区来源等基本信息并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二代测序Panel、Sanger测序及PCR扩增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其DMD基因的变异情况,对其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 690例患儿中男2 648例、女42例,年龄6.0(4.0,9.0)岁。所有患儿的血清肌酸激酶值均有异常增高。检测到致病性DMD基因变异的2 618例患儿中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1 875例(71.6%)、231例(8.8%)和512例(19.6%)。缺失变异中,以3个外显子的缺失最为常见[15.4%(288/1 875)],第45~50外显子是最常见的缺失区域[6.3%(119/1 875)],第2外显子是最常见的重复区域[13.0%(30/231)]。微小变异在DMD基因的79个外显子上均有分布,无变异热点。此外还检测到46种新发现的微小变异。结论:外显子缺失是最常见的DMD基因变异类型,然后依次是微小变异和外显子重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2020年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和分子分型,了解河南省李斯特菌病流行情况,构建患者分离株分子溯源数据库,为李斯特菌病溯源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专项监测从16家哨点医院监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71例,采集阳性病例标本80份进行检测,对获得的阳性菌株71株进行分子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分型方法(SN/T 2521-2010)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诊断血清使用说明书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使用手册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结果:共监测到71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其中38例为围产期病例,33例为非围产期病例。80份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标本58.75%(47/80)来自围产期病例,20.00%(16/80)来自非围产期有基础病病例;来自于非围产期年龄>1个月~≤5岁、>5~≤60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50%(6/80)、12.50%(10/80)和1.25%(1/80)。标本类型分为5类,73.75%(59/80)为血液,15.00%(12/80)为脑脊液,粪便、宫腔拭子、痰液各占3.75%(3/80)。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属3个血清型,1/2b型、1/2a型和4b型分别占61.25%(49/80)、35.00%(28/80)和3.75%(3/80);7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经AscⅠ酶切,获得58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4株菌株,相似度为60.8%~100%。GX6A16HA0005、GX6A16HA0011、GX6A16HA0030、GX6A16HA0023、GX6A16HA0029和GX6A16HA0054为优势带型,依次包括4、4、4、3、2和2株菌;GX6A16HA0005带型包括的4株菌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16年(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濮阳市;GX6A16HA0011带型包括的4株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20年2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30带型包括的4株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洛阳市、商丘市和郑州市;GX6A16HA0023带型包括的3株菌分离自2017和2018年,其中2017年中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29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开封市和濮阳市;GX6A16HA0054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20年,分别来自平顶山市和安阳市;4株不同血清型菌株PFGE带型相同。结论:河南省李斯特菌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围产期、老幼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类型主要是侵袭性感染;流行菌株血清型为1/2a、1/2b和4b,菌株PFGE分型结果呈现多样化,出现跨年度或者同年度不同地区、同年度同地区不同时间带型一致现象;应将多种分型技术联合应用在溯源分析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省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和流行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结果: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占HIV/AIDS总数的构成比由2015年的32.6%增长至2020年的35.5%(趋势 χ 2=81.880, P<0.01);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年龄(45.5±15.8)岁,逐年增加( F=5.184, P<0.01),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 χ2=69.888, P<0.01);主要分布在HIV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郑州市,与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病例集中的地区一致;首次CD4 M( P 25, P 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 <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 χ2=18.961, P<0.01)。 结论: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为主,提示需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相关危险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本地区人群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的部分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来自郑州市骨科医院对河南某地区所普查的466例髋关节发育异常儿童。将髋关节发育异常(包含发育不良、半脱位、脱位及坏死者)儿童视为病例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照1∶1的匹配方法抽取健康儿童,视为对照组。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对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的年龄分布、性别等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别采用 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组间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DDH结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 结果:全县共筛查DDH儿童466例,患病率约为11‰。DDH的发生与胎儿宫内位( χ2=10.244, P<0.01)、出生绑腿习惯( χ2=21.274, P<0.01)、DDH家族史( U=3 839.500, Z=-21.321, P<0.01)等8个因素有关,未发现DDH与生产方式、出生后常用抱姿、孕期母亲是否生病服药、父母有无不良嗜好、孕前孕期父母是否从事有关放射及化学类工作等10项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宫内位、包被绑腿习惯、父母出生地(在本县)及DDH家族遗传史4个研究因素与DDH患病存在关联( P值均<0.05)。 结论:有多种因素及DDH家族遗传史与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相关,了解这些因素对于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地区586例染色体相互易位的热点断裂区域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地区人群染色体相互易位的发生率、常见易位的染色体和核型以及断裂区域,并探讨不同断裂区域对河南地区人群妊娠史或发育史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因不孕不育、自然流产、反复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史或发育异常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遗传咨询和检查的62 477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染色体相互易位的发生率、常见相互易位的染色体和核型以及断裂区域进行统计。结果:62 477受检者中共检测出586例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发生率为0.94%。染色体相互易位群体中,572例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为不孕症患者,发生率为0.92%,14例为发育异常患者,发生率为0.02%。染色体累及次数显示,1号、4号、7号和11号相互易位染色体累及次数最多;核型t(11;22)(q25;q13)累及次数最多。断裂区域分析显示,相互易位染色体共累及出现437个断裂区域,其中11q23、22q13和1p36累及次数最多,且引起携带者不孕不育、流产、胚胎停止发育、先天畸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表型正常等。结论:河南地区染色体相互易位不孕症携带者的发生率为0.92%。断裂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相互易位累及的染色体及其断裂区域对携带者的妊娠或发育存在影响。探讨相互易位染色体的断裂区域能为携带者提供准确的遗传、生殖和发育咨询,也为阐述断裂区域附近基因功能和寻找新基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郑州市部分社区幽门螺杆菌家庭内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家庭内感染状况及传播特点。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随机分层选择郑州市9个不同社区266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所有家庭成员行 H. pylori抗体血清学检测,对既往已根除人群进行 13C-尿素呼气试验,明确其现症感染情况,分析家庭总体感染情况,菌株分布情况,父母、子女及夫妻关系的成员感染情况。 结果:266个家庭共731人, H.pylori阳性者397人,个体感染率为54.31%(397/731)。Ⅰ型菌株感染占77.83%(307/397),Ⅱ型菌株感染占22.67%(90/397)。 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家庭年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19、0.410、0.213,均 P>0.05),吸烟史( χ2=0.071)、饮酒史( χ2=0.071)、就餐地点( χ2=0.009)、胃肠道症状( χ2=0.047)、胃病家族史( χ2=0.069)及胃癌病史率( χ2=0.0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感染率较低( χ2=4.449, P<0.05)。18岁以上各年龄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18岁组( χ2=6.531、23.362、20.671、24.244、37.948、14.597、5.170,均 P<0.05)。266个家庭中,家庭感染率为87.59%(233/266),其中有61个家庭全部成员均感染(26.18%,61/233)。子女年龄<18岁的家庭共50个,双亲均有 H. pylori感染时,子女阳性率为23.08%(6/26)。231个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感染的家庭78个(33.76%),夫妻双方均未感染的家庭40个(17.32%),夫妻双方仅一方感染的家庭113个(48.92%)。随着婚姻持续年份的增加,夫妻双方的感染率都大幅上升( χ2=7.775、12.662、15.487,均 P<0.05)。 结论:郑州地区 H. pylori家庭感染情况较为严重,Ⅰ型 H. pylori感染是本地区的主要感染菌株。家庭内传播是 H. pylori感染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1 214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RT-PCR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对HRV等12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HRV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HRV检出率为25.33%(2 841/11 214)。HRV阳性标本中,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构成比为41.08%(1 167/2 841),其中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合并感染最多(28.36%,331/1 167)。咽拭子(25.16%)和痰液(33.40%)HRV检出率较高,肺泡灌洗液(13.94%)最低( x2=32.345, P<0.01)。不同年龄段患儿H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6.433, P<0.01)。咽拭子样本中男童HRV感染率(26.55%)较女童(23.16%)高( x2=15.523, P<0.01)。夏季(37.31%)、秋季(37.11%)HRV检出率较高( x2=1 056.254, P<0.01),且HRV合并感染夏、秋季(13.74%、14.18%)较春、冬季(6.50%、5.78%)高( x2=329.094, P<0.01)。 结论:河南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夏、秋季HRV的检出率较高,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3岁以下婴幼儿期是HRV的易感人群。HRV常与其他病原合并感染,其中以MP、RSV和HPIV最为常见,且夏、秋季合并感染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定量磁化率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对3个海拔地区健康志愿者脑氧代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探讨3个海拔地区健康志愿者的脑氧代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的郑州汉族志愿者,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招募的西宁汉族志愿者,拉萨市人民医院招募的拉萨汉族志愿者、藏族志愿者,并按照年龄分别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所有志愿者接受MR QSM联合3D-ASL序列成像,采集脑灰质、白质的氧摄取分数(OEF)及脑血流量(CBF)图像,获得OEF值及CBF值,并计算出脑氧代谢率(CMRO 2)值。多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纳入132名志愿者,其中郑州汉族志愿者38名,21~30岁组9名、31~40岁组13名、41~50岁组16名;西宁汉族志愿者27名,其中21~30岁组9名、31~40岁组8名、41~50岁组10名;拉萨汉族志愿者34名,其中21~30岁组13名、31~40岁组11名、41~50岁组10名;拉萨藏族志愿者33名,其中21~30岁组10名、31~40岁组10名、41~50岁组13名。21~30岁组中,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OEF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O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CMRO 2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CMRO 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40岁组中,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CBF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郑州汉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拉萨藏族间脑灰质和白质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郑州汉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萨汉族与拉萨藏族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CMRO 2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脑灰质CMRO 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拉萨汉族脑白质CMRO 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世居高原藏族脑氧代谢以低氧耗、低血氧依赖、高组织氧的利用为特点;长期移居高原的汉族,CMRO 2维持在一定水平,与平原地区相仿;年龄因素对CBF、OEF和CMRO 2的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