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探讨淫羊藿素抗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探讨淫羊藿素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s)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PubChem和化合物靶点预测(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下载淫羊藿素的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MILES)号及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收集NSCLC耐药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情况,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内置插件计算节点拓扑参数值并筛选核心靶点,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构建"淫羊藿素-关键靶点-疾病-通路"图.使用Pymol和Autodock Tools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体外实验选用NSCLC耐药株PC9OR研究淫羊藿素对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影响,并对富集得到的核心靶点及关键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到淫羊藿素治疗NSCLC耐药的潜在作用靶点1 952个.通过PPI网络节点拓扑参数值筛选得到13个核心靶点,涉及蛋白激酶B(AKT1)、雌激素受体α(ESR1)、B淋巴细胞瘤2(B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癌症相关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信号通路、EGFR-TKIs耐药通路等可能在淫羊藿素治疗NSCLC EGFR-TKIs耐药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GO富集分析显示,细胞功能涉及信号传导、凋亡过程的负调控、DNA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对接显示淫羊藿素与各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细胞实验表明,淫羊藿素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及促进细胞凋亡,并下调ESR1、AKT1、EGFR等mRNA表达水平以及PI3K-AKT通路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关键蛋白水平.结论 淫羊藿素可能通过多靶点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EGFR-TKIs耐药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及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NSCLC EGFR-TKIs耐药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探讨EphB2抑制剂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法筛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2(EphB2)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Schrodinger对接工具预测EphB2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配体结合位点,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EphB2抑制剂,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筛出的EphB2抑制剂山奈苷与芦荟大黄素(AE)抗CSCC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实验中,将人CSCC细胞系A431、SCL-1及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与山奈苷组,通过MTT实验(AE浓度:20、40、80、160 μmol/L;山奈苷浓度:12.5、25、50、100 μmol/L)、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AE浓度:80 μmol/L,山奈苷浓度:50 μmol/L)分析EphB2抑制剂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体内实验中,SPF级BALB/c雌性裸鼠皮下注射0.2 ml A431细胞悬液,待成功长出瘤体以后,随机分为4组( n = 6),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腹腔注射AE 20 mg·kg -1·d -1 AE)与山奈苷组(腹腔注射山奈苷25 mg·kg -1·d -1);每周测量裸鼠的肿瘤大小和体重;连续给药28 d后,剥取裸鼠移植瘤进行HE染色,q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AE和山奈苷对裸鼠移植瘤中上皮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磷酸化葡萄糖合成激酶3β(p-GSK-3β)、β联蛋白及GSK-3β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筛选出对EphB2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两个小分子化合物AA-504/20999031(山奈苷)和AA-466/21162055(AE)。MTT实验结果表明,与HaCaT细胞相比,AE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AE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7.95,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24.59 μmol/L和80.85 μmol/L;山奈苷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山奈苷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1.34,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19.64 μmol/L和64.96 μmol/L。划痕实验显示,与二甲基亚砜组细胞迁移距离(88.1±1.4) μm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迁移距离[(36.7±1.0) μm和(44.7 ± 3.5) μm]显著缩短( F = 52.34, P < 0.001),而HaCaT细胞迁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1.73, P = 0.238)。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A431细胞跨膜细胞数量(195.3 ± 5.7)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显著抑制(145.0 ± 2.5和94.7 ± 4.1, F = 72.85, P < 0.001),而对HaCaT细胞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F = 3.91, P = 0.055)。动物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裸鼠移植瘤体积(841.88 ± 84.63) mm 3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显著下降[(407.42 ± 70.37) mm 3与(368.77 ± 62.7) mm 3, F = 73.78, P < 0.001]。HE染色证实,AE和山奈苷干预可改善其病理变化。q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E和山奈苷明显上调瘤体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与p-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下调波形蛋白、β联蛋白及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 结论:分子对接筛选的小分子抑制剂与EphB2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通过影响Wnt/β联蛋白通路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现象来抑制CSCC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酪氨酸激酶结合蛋白调节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参与神经炎性反应和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酪氨酸激酶结合蛋白(TYROBP)通过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炎症及自噬过程的影响。方法:15月龄的C57BL/6J、 TYROBP-/-、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 APP/ PS1)转基因雄性小鼠各10只,分为3组。八臂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1(SQSTM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 Ⅱ(LC3B Ⅱ)、TYROBP、p-PI3K、PI3K、p-AKT、AKT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同月龄C57BL/6J小鼠相比, APP/ 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均 P<0.05);脑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增加( P<0.05),小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 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SQSTM1表达增加(均 P<0.05);TYROBP、p-PI3K、p-AKT表达增加(均 P<0.05)。与同月龄C57BL/6J小鼠相比, TYROBP-/-小鼠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下降(均 P<0.05),LC3B Ⅱ、SQSTM1、p-PI3K、p-AKT表达减少(均 P<0.05)。 结论:TYROBP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反应、抑制自噬过程,参与AD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马微量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蛋白B3激动剂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马内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蛋白B3(Ephrin-B3)激动剂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及海马组织分泌型糖蛋白Reelin及磷酸化接头蛋白(p-Dab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只大鼠按照体质量匹配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9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注射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在癫痫持续状态诱导成功后的急性期(7 d),静止期(14 d)和慢性期(60 d)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癫痫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海马组织Reelin蛋白及p-Dab1蛋白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13只大鼠。另取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Fc-control组、正常对照EphB3-Fc组、癫痫Fc-control组和癫痫EphB3-Fc组,每组12只,前两组正常饲养,后两组进行癫痫造模,造模后7 d,所有大鼠按照分组分别进行双侧海马内注射Ephrin-B3的激动剂(EphB3-Fc)和Ephrin-B3激动剂的对照剂Fc-control,1次/d,连续7 d。给药结束后,观察两周内大鼠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Reelin蛋白及p-Dab1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Reelin和p-Dab1蛋白在致痫后7 d、14 d、60 d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Dab1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更高[(0.41±0.04),(0.58±0.06),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Dab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癫痫后Fc-control组[(1.34±0.04),(2.26±0.10), P<0.01]。动物行为学监测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持续时间更短[(39.00±1.79)s,(26.50±1.87)s; t=23.21, P<0.01],频率更低[(2.00±0.89)次,(0.50±0.55)次; t=2.32, P<0.01],潜伏期延长[(6.33±1.37)d,(12.50±1.87)d; t=2.52, P<0.01]。脑电图结果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的大鼠脑电图痫性放电幅度下降[(37.30±1.21)μV,(29.00±1.41)μV; t=25.14, P<0.01],发作持续时间缩短[(5.35±0.19)s,(2.35±0.19)s; t=3.13, P<0.01]。 结论:Ephrin-B3通过上调Reelin和p-Dab1减轻颞叶癫痫大鼠自发复发性癫痫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细胞因子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的内吞过程促进胶质瘤生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Mob3)增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的内吞过程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胶质瘤U37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中心),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与沉默PDCD10的胶质瘤细胞。提取胞膜蛋白、胞质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CD10、EphB4、Mob3的改变。将12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shPDCD10组,oxPDCD10组和对照组。行动物实验探究在干预PDCD10表达后,胶质瘤成瘤能力的改变。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下调PDCD10显著增加Mob3的表达(1.05±0.08比2.34±0.34, t=3.787, P<0.01),而过表达PDCD10降低Mob3的表达(1.05±0.08比0.79±0.15, t=3.420, P<0.01)。下调Mob3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对照组(0.94±0.07比1.83±0.25, t=5.938, P<0.01),而胞质表达低于对照组(0.94±0.07比0.35±0.02, t=14.040, P<0.01)。同时下调Mob3与PDCD10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单独下调PDCD10组(0.53±0.06比1.26±0.13, t=8.831, P<0.01)。体内实验证实过表达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 2比(41.7±4.3)血管数/mm 2, t=7.208, 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 3比(78.3±6.4) mm 3, t=10.430, P<0.01)均高于对照组,而下调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 2比(3.3±0.2)血管数/mm 2, t=14.850, 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 3比(19.9±2.6) mm 3, t=6.330, P<0.01]低于对照组。 结论:PDCD10通过靶向调控Mob3减少EphB4的内吞过程,进而促进胶质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 LOC107987438在抑郁障碍调控网络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OC107987438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为其在抑郁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在60例抑郁障碍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s,PBMCs)中验证LOC107987438的差异表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基于lncRNA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应用miRDB数据库预测LOC107987438的靶miRNA,选取其中目标评分数≥80的miRNA。再将筛选出的miRNA通过TargetScan 8.0、miRTarBase、mirDIP和miRPathDB 2.0数据库预测其潜在靶mRNA。随后,将预测的靶mRNA通过R 4.1.1的ClusterProfiler 4.0.5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tokoy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STRING 11.5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关键基因。结果:qRT-PCR结果表明抑郁患者PBMCs中归一化的LOC107987438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抑郁障碍组:2.084±1.357;健康对照组:1.000±0.660, 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LOC107987438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为0.759(95% CI:0.675~0.842, P<0.05),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hsa-miR-4670-3p、hsa-miR-619-3p、hsa-miR-6721-5p和hsa-miR-297是与LOC107987438结合度较高的miRNA。KEGG富集分析出的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erythroblastic oncogene B,ErbB)信号通路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出前十的关键基因中,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s arcoma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1,CRE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B(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B,CDKN1B)、钙/钙调素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Ⅱ alpha,CAMK2A)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 结论:抑郁障碍差异表达LOC107987438的ceRNA调控网络的建立为探索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对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HDAC2-CREB-NR2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对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环腺苷酸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含2B亚基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孕14 d健康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手术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经尾静脉注射20 mg/kg丙泊酚,继之以20 mg·kg -1·h -1速率连续输注维持麻醉4 h并行剖腹探查术。P组除不行剖腹探查术外,余处理同S组;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子鼠出生后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子代海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磷酸化(p-)CREB、NR2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p-酪氨酸激酶B (p-TrkB)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第二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HDAC2表达上调,p-CREB、NR2B、BDNF和p-TrkB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增加( P<0.05);与P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第二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HDAC2表达上调,p-CREB、NR2B、BDNF和p-TrkB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增加( P<0.05)。 结论:孕中期大鼠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可降低子代认知功能,其机制与调控HDAC2-CREB-NR2B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川芎嗪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川芎嗪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核心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人类疾病信息相关数据库(CTD、DisGeNET、GeneCards、OMIM)筛选出川芎嗪作用靶点与ANP相关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交集,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再导入Cytoscape软件进一步分析,利用cytoHubba插件得到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PyMol和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川芎嗪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建立ANP大鼠模型,川芎嗪组在制模后经腹腔注射10 ml/kg川芎嗪注射液。造模后12 h,取胰腺组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关键靶点在胰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药物平台筛选出137个川芎嗪作用靶点,疾病数据库筛选出513个ANP相关靶点,通过交集得到的25个靶点,最终获得白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和B细胞淋巴瘤样蛋白1(BCL2L1)共5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生殖结构、系统发育,对抗生素、化学应激和活性氧的反应等,细胞组成主要为囊泡腔、膜筏、膜微区和分泌颗粒腔等靶蛋白,分子功能主要包括SH2域、磷酸酪氨酸残基、蛋白酶结合及蛋白酪氨酸激酶和核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为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铂类药物耐药、磷脂酶D信号通路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等。5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的平均结合能为-4.20 kcal/mol。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ANP组大鼠腺体结构较紊乱,小叶间隙明显增大,腺泡、血管周围以及腺体间隙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川芎嗪组大鼠胰腺小叶间隙略微增大,中性粒细胞轻度浸润。ANP组大鼠胰腺组织EGFR、CASP3和MAPK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川芎嗪组表达量较ANP组显著降低( P值均<0.01);ANP组BCL2L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川芎嗪组又较ANP组显著升高( P值均<0.05)。ANP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川芎嗪组则均较ANP组显著降低( P值均<0.01)。 结论:川芎嗪可以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减轻ANP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增强抗凋亡基因的表达,阻断细胞凋亡半胱天冬酶解级联反应,对ANP大鼠胰腺组织起保护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五尤文转录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探讨第五尤文转录因子(FEV Transcription Factor,FEV)在前列腺癌的功能。方法:构建外源性过表达FEV的人前列腺癌PC-3(PC3)细胞株,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其后在这基础上描绘基因表达热图、构建FEV共表达差异基因网络。并在对该共表达差异基因群进行基因本论富集分析及功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通过美国肿瘤基因数据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 t检验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统计学意义,采用 χ2检验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在外源性过表达FEV后,发现86个基因表达上调,7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合FEV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得出49个差异共表达基因。该基因群参与了血管新生、细胞增殖与迁移、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的相关通路。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突触小泡磷酸酶2结合蛋白(SYNJ2BP)、同源盒基因3(HOXB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Yes1抗体及其相应的相互作用对象磷酸肌苷-3激酶调节亚基2(PIK3R2)、磷酸二酯酶4D(PDE4D)、激活素A受体ⅡB(ACVR2B)共同参与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并发现在TCGA数据库中这8个基因中HOXB3与FEV呈负相关( r=-0.206),PDE4D与FEV呈正相关( r=0.191)。 结论:在前列腺癌中,FEV基因可能通过影响HOXB3和PDE4D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激活水平,从而抑制前列腺癌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