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探讨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为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方向.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有关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的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3 年12 月5 日.利用R 4.1.3 软件收集并归类文献的发文量、期刊、作者等信息.利用VOSviewer 1.6.19 与Pajek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共现和演变趋势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48 篇,发文量的趋势按照发文时间分为孕育期(1999-2008 年)、发展期(2009-2017 年)和平稳期(2018年-至今)3 个阶段.印度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278 篇);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是发表文章最多的期刊(62 篇);Warren R M是最多产作者(11 篇);开普敦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2 篇).作者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聚焦于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快速检测(rapid detec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结核病(tuberculosis).结论: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相关研究处于上升阶段,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全面加强,研究前沿趋向于新技术融合和微观分子层面纵深发展.建议未来研究要深入挖掘结核病筛查与诊断技术研究热点和趋势背后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以更好实现结核病的早期筛查与准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 结论: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研究的现状和热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近10年心肺脑复苏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Web of Sciences(WOS)核心数据库中以"cardiac arrest OR resuscitation 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和"brain* OR neuro*"为主题词检索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分析发文量高产的国家、机构、作者以及合作关系,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绘制时线图和时区图。结果:检索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25日WOS核心数据库有效文献10 867篇。发文量前3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和日本,其中,美国发文量最高,共3 691篇,中介中心性0.47;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瑞典隆德大学的Hans Friberg,共110篇;关键词共现分析,频次最高前5个是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复苏、存活、结局;关键词聚类共有4个标签,分别是"#0院外心脏骤停、#1创伤性脑损伤、#2目标温度管理和#3全脑缺血性损伤";关键词突现分析,突现强度前5位是亚低温、心血管急诊护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缺血、肾上腺素,出现年份最新的前5位是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昏迷、工作组。时线图和时区图显示,2017年后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院外心脏骤停和创伤性脑损伤,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体外膜肺、重症监护、危险因素、脑电图。结论:院外心脏骤停、创伤性脑损伤、目标温度管理是近年来心肺脑复苏的研究热点,而体外膜肺、重症监护、脑电图将是研究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等强度适量运动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适量运动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重塑(如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4月龄雌性SHR大鼠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每组15只,另选取15只Wistar Kyoto大鼠纳入对照组。运动组大鼠给予12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天运动60 min,每周运动5 d,共持续干预12周,同期安静组及对照组大鼠则置于鼠笼内安静饲养。经12周干预后,采用无创血压测试仪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然后处死大鼠取心脏进行形态计量学测定,分离心肌细胞,并采用DAPI染色法测量其长度、宽度及面积,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脏祖细胞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Aβ亚基(CNAβ)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安静组大鼠心脏重量、心脏质量指数(HMI)、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壁(前壁、后壁和间隔壁)心肌厚度、心肌细胞形态参数(长度、宽度和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增殖率、心脏祖细胞数量以及CNAβ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P<0.05);与安静组比较,运动组大鼠心脏重量、HMI、左心室壁(前壁、后壁和间隔壁)心肌厚度、心肌细胞形态参数(长度、宽度和面积)、心肌细胞增殖率、心脏祖细胞数量以及p-Akt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P<0.05),收缩压、舒张压、细胞凋亡率以及CNAβ蛋白表达量则显著降低( P<0.05)。 结论:中等强度适量运动干预能诱导SHR大鼠心脏生理性肥大、减轻细胞凋亡、增加心脏祖细胞数量并促进细胞增殖,进而抑制心脏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Gli1、β-catenin表达变化及其与骨形成增强间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使用刺猬蛋白(Hedgehog)信号阻断剂环巴胺(cyclopamine,Cycl)对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 Gli1)及β链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者表达变化在氟致骨形成增强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含氟量<1 ppm),氟中毒组(F组)、氟+环巴胺组(F+Cycl组)和氟+二甲基亚砜组(F+DMSO组)分别饮用含50 ppm氟化钠(NaF)的自来水。饲养6个月后分别给F+Cycl组和F+DMSO组大鼠腹腔注射环巴胺和DMSO。检测各组大鼠尿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含量;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Gli1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染氟后F组、F+Cycl组和F+DMSO组大鼠尿氟含量、骨小梁密度、骨小梁宽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但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P>0.05)。F组较对照组血清BALP含量增加,Cycl阻断后血清BALP含量明显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F组Gli1和β-catenin mRNA和蛋白均有表达增强。使用Cycl后,两者表达均较F组降低( P<0.05),而F+DMSO组则无明显变化。Gli1与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r=0.476, P<0.05);Gli1、β-catenin蛋白表达与血清BALP、骨小梁密度分别呈正相关关系( r 1=0.457, r 2=0.466, r 3=0.581, r 4=0.554, P<0.05)。 结论:Cycl可阻断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Gli1表达,并且其影响成骨相关因子β-catenin的表达,这可能参与到氟致骨形成增强的过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土壤化学计量学和酶计量学揭示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索森林土壤中的养分限制对森林抚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微生物受到的养分限制的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为探究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中微生物养分的限制情况,在陕西省永寿县选择不同造林时间(15、25、35、45年)的刺槐人工林以及林地旁边的摞荒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磷酸酶(AP)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化学计量和酶计量解析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土壤pH随植被恢复由碱性变为酸性;全磷在刺槐植被恢复的0~25年间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在0~25年间呈上升趋势.土壤全磷、有机碳、全氮、AP和LAP在25~45年间逐渐降低;NAG、BG、CBH在25~45年间先增加再降低.植被恢复过程中刺槐林的(BG+CBH)/(LAP+NAG)、(BG+CBH)/AP、(LAP+NAG)/AP均高于全球尺度的平均值.本研究区刺槐恢复过程中矢量长度小于1且逐渐增大,表明微生物碳限制逐渐增强;矢量角度大于45°且整体上降低,表明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且磷限制逐渐减缓,未出现微生物氮限制.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造林时间序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近10年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趋势及热点.方法 检索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14-2023年收录的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CNKI数据库共纳入中文文献8篇,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因纳入文献数量不足,未能进行可视化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共纳入英文文献784篇,涉及62个国家、331个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Elias Jabbour,共37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454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共97篇.排名第1的高频关键词为微小残留病灶,关键词突现显示目前儿童仍具有突现性.共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中,有4篇报道了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共被引文献以关键词聚类形成8大主题,目前比较活跃的聚类是儿童和酪氨酸酶抑制剂.结论 近10年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儿童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的研究热点仍是儿童群体,未来的研究趋势为贝林妥欧单抗与奥加伊妥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周围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遗传损伤指标间的接触-反应关系,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的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某企业2010-2017年515名铬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918次观察结果和队列中的基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肺功能检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全血铬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的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的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tCN).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国内外六价铬化合物生物监测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全血铬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六价铬化合物的职业接触情况.六价铬化合物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男性、女性人群总体全血铬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2.77和1.79 μg/L.当全血铬水平为6.00 μg/L时,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指标、遗传损伤指标的接触-反应曲线均出现转折节点;其中,自然对数转换的全血铬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0.05 L、1秒率降低0.67%,呼气峰值流量降低0.15 L/s,最大呼气中期流量降低0.09 Us,MNF增加 0.149‰,尿8-OHdG增加 0.090 μg/g,mtCN增加0.013.当全血铬水平>6.00 μg/L时,尿 8-OHdG、MNF和 mtCN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高(P值均<0.01).结论 全血铬水平可作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初步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的生物接触限值为6.00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单克隆抗体全球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单克隆抗体的全球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为我国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1 年1 月—2022 年2 月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PCSK9 单克隆抗体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723 篇,年发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3 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法国和英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赛诺菲公司,文献篇均被引最高的机构是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有PCSK9 单克隆抗体对高胆固醇血症、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联合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两年研究的前沿为PCSK9 单克隆抗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以及降低脂蛋白(a)水平后的临床获益.结论PCSK9 单克隆抗体降血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但仍缺乏对其经济性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研究,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特征图谱-网络药理学-多指标定量的辣木叶调血脂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基于辣木Moringa oleifera叶的特征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辣木叶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建立其定量分析方法,为辣木叶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辣木叶的特征图谱,条件如下:Phenomenex Luna C18(2)100A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0.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体积流量0.8mL/min,柱温35 ℃,进样量5μL.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不同产地的辣木叶差异标志物,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取辣木叶特征成分的关键靶点及关键通路,绘制出"特征成分-关键靶点-关键通路"网络,以预测辣木叶的调血脂Q-Marker.再以15批辣木叶药材为研究对象,对质量标志物进行含量测定.以五原则为核心确定出最终的Q-Marker.结果 建立了 15批辣木叶药材的特征图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MS)确认了 8 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其中 6 个色谱峰,分别为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维采宁2、异槲皮素、紫云英苷;经化学计量学分析,初步确认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不同产地的差异性标志物.经网络药理学确认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等5个核心靶点,影响3条关键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的肠道免疫网络、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调血脂作用.结合"五原则"初步预测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辣木叶调血脂的潜在的Q-Marker,质量分数分别为5.81、1.91、2.23、6.59、0.94mg/g.结论 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药理学所筛选出的质量标志物可为辣木叶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