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周围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遗传损伤指标间的接触-反应关系,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的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某企业2010-2017年515名铬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918次观察结果和队列中的基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肺功能检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全血铬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的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的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tCN).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国内外六价铬化合物生物监测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全血铬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六价铬化合物的职业接触情况.六价铬化合物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男性、女性人群总体全血铬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2.77和1.79 μg/L.当全血铬水平为6.00 μg/L时,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指标、遗传损伤指标的接触-反应曲线均出现转折节点;其中,自然对数转换的全血铬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0.05 L、1秒率降低0.67%,呼气峰值流量降低0.15 L/s,最大呼气中期流量降低0.09 Us,MNF增加 0.149‰,尿8-OHdG增加 0.090 μg/g,mtCN增加0.013.当全血铬水平>6.00 μg/L时,尿 8-OHdG、MNF和 mtCN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高(P值均<0.01).结论 全血铬水平可作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初步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的生物接触限值为6.00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六价铬化合物致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铬酸盐作为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冷却塔防锈、电镀、印染等行业中,其产生的六价铬化合物大量存在于生产生活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可导致鼻中隔穿孔、皮肤铬溃疡,长期吸入会导致患消化道癌、乳腺癌、淋巴瘤和肺癌的风险增高[1-2].研究发现六价铬在体内致癌作用只发生在肺部,鼻腔等特定部位,可诱导肺癌与鼻窦癌的发生[3].虽然六价铬化合物致癌作用研究的较早,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机制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对六价铬化合物致肺癌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各种风险因素与致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就目前有关六价铬化合物致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金属胸腺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胸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免疫中枢,对维持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胸腺对外界刺激敏感,化学毒物、 微生物感染和电离辐射等多种因素均能导致胸腺损伤,进而引发胸腺病理性萎缩.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对健康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具有明显胸腺毒性的镉、 铅、 汞、 锡、 铜、镍和六价铬等重金属或其化合物引起胸腺损伤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重金属免疫毒性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职业性肿瘤两例诊断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职业病分类及目录》中明确规定职业性肿瘤为11种(不含职业性放射性肿瘤),主要为化学致癌物,且致癌物和所致肿瘤一一对应.它们是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β-萘胺所致膀胱癌[1].以上职业性致癌物是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证据证明的,也是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等权威肿瘤研究机构明确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职业性肿瘤属于典型的归因类职业病.诊断职业性肿瘤不但要明确诊断靶器官的原发性肿瘤,还必须明确肿瘤的病因.我们就2例要求诊断职业性肿瘤的病例,对诊断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职业性铬鼻病一例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了某金属冶炼企业一例接触铬及其化合物的劳动者被诊断为职业性重度铬鼻病的过程.通过对金属冶炼企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铬及其化合物的现场检测,结合患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依据《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GBZ 12-2014),诊断该病例为职业性重度铬鼻病.提示高浓度的氧化铬和铬酸盐对劳动者能造成严重损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和减少铬及其化合物对劳动者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在?版印刷工人中六价铬化合物引起的职业性湿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物修复环境铬污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修复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程序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且效果不稳定,易引发二次污染,这2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备受限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特定生物(主要是藻类、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将水或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的过程,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通过生物转化、生物积累和生物吸附等多种机制去除环境中的六价铬[Cr(Ⅵ)]来修复铬污染,该过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过程安全和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铬去除技术,可应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所致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重金属固化、回收等工艺中.现从微生物修复环境铬污染的技术、机制、环境影响因素和环境介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饮用水六价铬暴露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铬天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但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六价铬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已被证实是一种吸入致癌物.笔者综述了饮水六价铬的来源、暴露途径和暴露特点及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和转化,总结了饮水六价铬暴露的健康效应及生物标志物,并对饮水六价铬的致癌风险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LC-ICP-MS测定饮用水中铬形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C-ICP-MS)测定饮用水中三价铬和六价铬形态化合物分析方法.方法 待测样品与EDTA-2Na络合后,采用Dionex IonPac AG7色谱柱,0.075 mol/L硝酸和0.6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液相色谱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2 min内实现了铬形态分析测定.结果 该方法Cr(Ⅲ)和Cr(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2和0.3μg/L,在1.00~80.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优于0.999,方法加标回收率为83.7%~115.3%,相对标准偏差均<5%.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速度快、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水源水及饮用水中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定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外工作场所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限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中外工作场所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限值(OEL).方法 收集、整理7个国家/地区共9个官方与非官方机构发布的六价铬化合物OEL与制定背景资料,对OEL的分类、限值水平、制定原则和化合物特性标注等进行比较.结果 9个机构发布的六价铬OEL数值为0.000 02~0.050 00 mg/m3;其中,7个机构(包括中国)的限值未对六价铬化合物的可溶性类型作出明确区分,8个机构(包括中国)的限值是按铬计算,7个机构(包括中国)仅制定了长时间接触的OEL.我国六价铬OEL为0.050 00 mg/m3,目前处于较宽松水平;其致癌性标识与国际一致,致敏性标识与部分国家一致,经皮吸收标识尚未纳入限值的特性标注.结论 建议适时启动修订我国六价铬的OEL,并对六价铬化合物经皮吸收后引发全身不良效应的作用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建议对所有致癌物的管理理念与原则进行系统性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