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Orbitrap-MS对铁皮石斛水提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linear ion trap quadrupole-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MS)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 Kimura&Migo)水提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3种萃取组分进行定性表征的方法.方法 提取铁皮石斛水提物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旋蒸浓缩后,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组分.样品经UPLC-Q-Orbitrap-MS分析,根据元素组成、分子量、质荷比、离子碎片等确定化合物信息并推导裂解规律,通过与文献、MzCloud、MzVault、PudChem、本地数据库比对确定鉴定结果.结果 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化合物62种,包括黄酮类成分20种,联苄类成分6种,羧酸及其衍生物6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6种,酚类成分4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3种,糖类成分2种,生物碱类、苯丙素、蒽醌、萜类化合物各1种,其他类成分3种,还检测到8种含量较高、质谱信号较强的未知成分.其中水提石油醚萃取物中鉴定出化合物7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鉴定出化合物36种,正丁醇萃取物中鉴定出化合物48种.通过与文献比对,62种化合物中有7种化合物为首次从铁皮石斛中提取得到.结论 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分析铁皮石斛中多种化学成分,可为铁皮石斛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何首乌延缓衰老机制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何首乌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何首乌素有延缓衰老之灵药的美称,具有补肝肾、益精血、补虚损、黑须发等功效,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衰老等相关疾病.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二苯乙烯苷、多糖、蒽醌类等,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降血脂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何首乌对皮肤系统、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何首乌在延缓老化方向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质谱成像分析黄芩切片主要代谢产物空间分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中药黄芩的主要代谢产物在其根部切片中的空间分布.方法:通过构建基于激光解吸等离子体电离的大气压质谱成像技术,对黄芩切片中的代谢物进行质谱成像分析.结果:蒽醌类产物分布相似,它们大部分集中在根表皮,也有一部分集中在维管柱边缘.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几乎分布于整个切片中.结论:本研究证明质谱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中药材切片中内源性分子的空间分布分析,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成不同肤色的5,6-二羟基吲哚真黑色素的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体皮肤颜色主要取决于表皮层的黑色素含量。黑色素细胞通过黑色素小体合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黑色素:不可溶、呈棕黑色的真黑色素和碱溶性、呈红黄色的褐黑色素,二者来自于共同的前体多巴醌,多巴醌则由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产生。黑色素小体中半胱氨酸的有无决定了形成的黑色素种类:当半胱氨酸存在时,多巴醌可与其快速反应,以5.3∶1的比例生成5-S-半胱氨酰多巴和2-S-半胱氨酰多巴,随后多巴醌进一步氧化半胱氨酰多巴生成含苯并噻嗪(BT)结构的中间体,最终聚合形成含有苯并噻唑(BZ)结构的褐黑色素;当黑色素小体中的半胱氨酸耗尽时,多巴醌发生自发反应,通过多巴色素进一步生成5,6-二羟基吲哚(DHI)和5,6-二羟基吲哚-2-羧酸(DHICA),在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和铜离子的催化下主要产生DHICA,最终DHI和DHICA氧化形成真黑色素聚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黄总蒽醌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大黄药材含量测定项下总蒽醌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并与药典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改进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大黄总蒽醌提取方法中的双相水解改为单相水解,并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蒽醌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ymmetry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85∶15);流速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03 3~0.332 0 μg、0.006 9~0.668 0 μg、0.002 3~0.232 0 μg、0.010 4~1.040 0 μg、0.008 4~0.836 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 RSD均小于2%;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0%、99.30%、99.62%、101.57%、103.11%, RSD均小于2%。 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参及其活性成分治疗神经损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纤维化的治疗。丹参主要含有脂溶性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两大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抗氧化应激、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纤维化的能力。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及其活性成分能有效治疗各种神经系统损害。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希望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剂量脂多糖诱导下人牙周膜干细胞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HPDLSC)经低剂量脂多糖作用后,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原代HPDLSC,并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100 μg/L或10 mg/L 脂多糖处理48 h,收集各自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分别与人单核白血病细胞(human monocyte leukemic cell,THP-1)源性巨噬细胞共培养48 h,对应实验分组为PBS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PBS-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C)组、低剂量脂多糖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low dose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L)组和高剂量脂多糖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high dose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H)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相关基因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CM-C、CM-L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dehydrogenase 1,NQO1]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mRNA的表达。同时以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CM-C和CM-L组巨噬细胞胞质与胞核NRF2蛋白、GCLC及HO-1蛋白表达;2′,7′-二氯荧光素探针检测CM-C和CM-L组巨噬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表征结果。结果:CM-H组巨噬细胞内促炎因子IL-6、IL-8、IL-12及TNF-α mRNA表达(2.332±0.594、3.601±0.639、2.120±0.677、2.468±0.236)均较CM-C组(1.000±0.321、1.000±0.151、1.000±0.059、1.000±0.095)显著上调( P<0.05);而CM-L组巨噬细胞内IL-6、IL-12及TNF-α mRNA表达(0.056±0.002、0.215±0.024、0.567±0.071)均较CM-C组(1.000±0.209、1.000±0.220、1.000±0.220)显著下调( P<0.05)。在mRNA水平,NRF2表达在CM-L组(1.864±0.198)较CM-C组(1.000±0.094)显著上调( P<0.05);在蛋白水平,CM-L组巨噬细胞胞质及胞核NRF2表达(1.175±0.104、1.308±0.082)均较CM-C组(1.000±0.025、1.000±0.049)显著升高( P<0.05)。CM-L组巨噬细胞NRF2下游抗氧化基因GCLC、NQO1 mRNA表达(1.786±0.278、1.444±0.078)均较CM-C组(1.000±0.139、1.000±0.226)显著上调( P<0.05),且CM-L组GCLC、HO-1蛋白水平(1.159±0.036、1.412±0.075)均显著高于CM-C组(1.000±0.050、1.000±0.013)( P<0.05)。同时CM-L组巨噬细胞活性氧水平(MFI:123 419±1 302)较CM-C组(MFI:139 193±1 241)显著降低( P<0.05)。 结论:低剂量脂多糖可以诱导HPDLSC激活巨噬细胞NRF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下调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rf2信号通路在亚砷酸钠致L-02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在亚砷酸钠(NaAsO 2)致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为砷致肝损伤的氧化损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体外培养L-02细胞,分别以0(对照)、25、50、75、100、125、150 μmol/L NaAsO 2处理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根据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分别以IC 50的0、1/8、1/4、1/2倍剂量NaAsO 2处理L-02细胞进行分组实验。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02细胞中和细胞核内Nrf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25、50、75、100、125、150 μmol/L NaAsO 2组的L-02细胞存活率[(69.53 ± 0.06)%、(41.33 ± 0.08)%、(23.65 ± 0.04)%、(26.51 ± 0.04)%、(31.63 ± 0.01)%、(26.24 ± 0.02)%]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 ± 0.00)%, P均< 0.05];细胞存活率的IC 50为40 μmol/L,分组实验的NaAsO 2剂量分别采用0(对照)、5、10、20 μmol/L。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10、20 μmol/L NaAsO 2组L-02细胞中Nrf2、HO-1及L-02细胞核内H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P均< 0.05);10、20 μmol/L NaAsO 2组L-02细胞中GPx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P均< 0.05),L-02细胞核内Nrf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P均< 0.05);5 μmol/L NaAsO 2组L-02细胞核内NQ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 结论:NaAsO 2对L-02细胞中Nrf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影响,其致L-02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rf2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五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的复合采样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空气样品采用复合管(前端玻璃纤维滤膜,后段硅胶)采集,10%甲醇溶液解吸,经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在230 nm波长下,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5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 r>0.999。方法检出限:玻纤滤膜为0.13~0.41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16~1.04 μg/ml。方法定量下限:玻纤滤膜为0.44~1.36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52~3.46 μg/ml。平均解吸效率:玻纤滤膜为97.5%~100.1%,硅胶吸附剂为86.9%~100.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玻纤滤膜为0.71%~4.88%、0.91%~4.82%,硅胶吸附剂为0.47%~4.62%、0.76%~5.52%。在-20 ℃条件下,样品可保存30 d以上。 结论:本法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线性范围均满足规范要求,样品的采集及保存也可满足限值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