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发的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至今仍呈全球流行,虽然其对人类的威胁在逐渐减弱,但老年人、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以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重症率、病死率仍高于一般人群.肝硬化是一种进展期慢性肝病,全球共有1.12亿例患者,每年约200万例死于失代偿并发症及肝细胞癌[1],造成了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肝硬化患者因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感染新冠病毒后将加快患者肝硬化病程,促进急性失代偿事件的发生[2].尽管对COVID-19的认识不断增加,但有关肝硬化合并COVID-19这一特殊人群的具体管理流程仍在不断探索和优化中.因此,本文就肝硬化患者合并COVID-19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预后评估、临床特点、治疗及疫苗预防的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7日至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专家60余位,3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就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机制及其防治、新药研发、HBV相关肝细胞癌、肝衰竭、丙型肝炎、罕见少见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肝性脑病、肝病免疫代谢,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等热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了临床和基础实践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自发表以来,受到各方关注,现就其制定背景、重点难点内容及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为广大医务人员在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治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酒精性肝病合并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酒精性肝病在疾病终末阶段常并发脓毒症,可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导致多脏器及系统受累,短期病死率极高。目前,酒精性肝病合并脓毒症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防治方案。本文就酒精性肝病合并脓毒症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人群(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已形成全球大流行。当前疫苗接种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症化的高危人群,应优先考虑疫苗接种。现结合国内外证据、指南,以及国内专家意见,编写了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操作细则,为这些特殊人群的接种提供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度依赖病房降低重症肝病患者ICU重返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高度依赖病房(HDU)和普通病房中重症肝病(SLD)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重返率的差异,反映HDU在SLD患者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ICU从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降阶梯至HDU及普通病房的重症肝病患者,比较两组间的主要肝功能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分析转入不同病房的S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ICU重返率等的差异,阐明HDU病房在SLD患者等级病房管理中的作用;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ROC),探讨基线MELD评分界定HDU收治范围的可行性。结果:SLD患者转入HDU时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MELD评分等水平均显著高于转入普通病房组( P值均< 0.05)。转入HDU组中有70.7%的SLD患者MELD评分> 17,而普通病房组中有61.9%的SLD患者MELD评分≤17。本队列总体ICU重返率为11.4%,按照MELD评分四分位数 P75分组,MELD评分>23的SLD患者ICU重返率(20.0%)显著高于MELD评分≤23的SLD患者(8.6%)( P = 0.020)。HDU组MELD评分≤23时ICU重返率为8.2%,MELD评分>23时ICU重返率为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1.0),而普通病房组MELD评分≤23时患者ICU重返率为8.8%,MELD评分>23时ICU重返率显著升高至36.4%( P = 0.001)。MELD评分预测普通病房组SLD患者重返ICU的最佳临界值为23.5。 结论:HDU在实践中较好地承接了肝病病情较重的ICU降阶梯SLD患者,并显著降低MELD评分>23的ICU降阶梯SLD患者的ICU重返率。MELD评分>23的ICU降阶梯SLD患者适合转入HDU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衰竭患者行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RCA-CRRT)应用于肝衰竭患者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RCA-CRRT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CRRT过程中是否存在枸橼酸蓄积(血清总钙/游离钙比值≥2.4)将入选患者分为蓄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血乳酸(Lac)浓度、肝功能状态、枸橼酸量、滤器使用时间及预后;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行RCA-CRRT的肝衰竭患者中有20例发生枸橼酸蓄积(蓄积组),共进行96次CRRT;其余28例患者未发生枸橼酸蓄积(对照组),共进行106次CRRT。两组年龄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蓄积组患者MAP较低〔mmHg(1 mmHg=0.133 kPa):66.9±13.6比86.4±8.3, P=0.032〕,NE用量较高(μg/min:16.3±8.4比5.9±2.8, P=0.015),血Lac水平较高(mmol/L:4.89±1.45比2.98±0.87, P=0.004),肝功能受损更严重〔总胆红素(TBil,μmol/L):220.4±45.2比163.4±43.8, P=0.012;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12.0±2.5比8.8±1.4, P=0.029;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31.30±8.22比21.78±6.40, P=0.04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mmol/h:27.4±6.9比19.3±4.9, P=0.032)及总枸橼酸用量(mmol:3 393±809比1 819±502, P=0.039)更高。虽然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蓄积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比28.6%, P=0.039)。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P〔优势比( OR)=2.901,95%可信区间(95% CI)为0.921~19.493, P=0.019〕、NE用量( OR=2.098,95% CI为1.923~12.342, P=0.002)、血Lac水平( OR=5.201,95% CI为3.211~9.433, P=0.012)、Child-Pugh评分( OR=1.843,95% CI为0.437~7.420, P=0.018)、MELD评分( OR=3.012,95% CI为0.384~12.843, P=0.03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 OR=4.254,95% CI为1.734~11.839, P=0.011)和总枸橼酸用量( OR=4.109,95% CI为1.283~18.343, P=0.001)是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 结论: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合并组织低灌注时,应避免使用枸橼酸抗凝或减少枸橼酸用量,以避免发生枸橼酸蓄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病人群重症化早期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后的早期临床预测模型,快速评估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概率。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抗-HEV IgG、抗-HEV IgM抗体双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87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将患者分为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53例与非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34例。使用LASSO回归及最优子集建模等方法筛选影响重症肝炎发生的独立变量并绘制列线图评估重症肝炎发生概率。分别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等方法评估模型效果。结果:重症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240.00(183.30,268.70)μmol/L]水平高于非重症组患者[93.40(20.10,271.70)μmol/L, U=269.00, P=0.002],载脂蛋白A1[0.32(0.18,0.48)g/L]、尿酸[156.15(117.00,202.00)umol/L]水平显著低于非症重症组患者APOA1[0.77(0.63,1.06)g/L, U=71.00, P<0.001]、UA[334.05(243.70,401.00)μmol/L, U=83.00, P<0.001];载脂蛋白A1和尿酸为患者重症化的独立变量;为提高模型效果,将两个独立变量联合总胆汁酸纳入模型绘制列线图,AUC为0.963(95% CI 0.927~0.998),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列线图临界值为129分,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和88.2%。 结论:通过回顾分析,建立早期快速评估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HEV后重症化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有效的预测患者重症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发生2 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感染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订了该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