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术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行rt-PA溶栓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溶栓术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溶栓术后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血清Hcy、NSE水平,SS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Hcy、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颅内出血、胃肠反应和头晕头痛等)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2)。 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AIS患者rt-PA溶栓术后,可改善患者Hcy、NSE水平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 n=30)和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 n=22)。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是有效、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81例,采用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患者随访至溶栓后1个月,根据溶栓后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溶栓后出血组69例与未出血组2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溶栓时长、吸烟、收缩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NIHSS与GCS评分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长、溶栓前凝血酶原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溶栓后24 h GCS评分是患者溶栓后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 OR=23.318、0.238、17.099、4.561、0.004、0.258, P=0.038、0.021、0.038、0.027、0.006、0.04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长是预测患者溶栓后出血的重要因素(AUC=0.833、0.795、0.714,均 P=0.000)。 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差、急性脑梗死时间较长则患者溶栓后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应重点关注并尽早进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10例急性肺栓塞溶栓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10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溶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分层、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肺栓塞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血压、血气分析、出凝血、影像学)。纳入标准:符合高危、中高危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中低危及低危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入院时危险分层、出院时预后分组,采用χ 2检验、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血气分析、出凝血、出血并发症的组间差异,分析溶栓后影像学变化情况。 结果:11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61例,年龄(65±16)岁。高危组12例,中高危组98例,高危组呼吸频率更快,血压、溶栓前PO 2、SaO 2更低( P<0.05)。109例患者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70例采用50 mg,39例采用100 mg。1例因阴道活动性出血,直接介入局部溶栓;另有5例行介入治疗,为溶栓后症状缓解不佳,行补救性介入治疗。存活102例,死亡8例(7.3%),其中高危组死亡3例(25.0%),中高危组死亡5例(5.1%);死亡组年龄高于存活组,心率、呼吸更快,溶栓前PO 2、溶栓后PCO 2更低。共发生22例溶栓相关出血,18例为轻微出血,4例为中重度出血,分别是脑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rtPA 50 mg组出血13例/70例,rtPA100 mg组出血9例/39例,低剂量组出血比例显著较低( P<0.05)。 结论:溶栓治疗是急性高危PE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PE溶栓疗效确定,中重度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 activator,rt PA)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民航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溶栓后14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组,3~5分或死亡定义为转归不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占比、心房颤动史占比、脑室旁高信号(3分)占比、溶栓后出血转化占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占比、双循环梗死占比、皮层区新发梗死占比、内囊区新发梗死占比、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占比均高于转归良好组[68.00(59.00,80.00)岁比64.00(54.50,72.00)岁,9(6,13)分比5(3,7)分,6.85(5.25,9.20)mmol/L比5.64(4.90,6.75)mmol/L,6.40(5.70,7.75)%比6.00(5.60,6.80)%,31.3%(31/99)比17.7%(30/169),28.3%(28/99)比9.5%(16/169),26.3%(26/99)比13.0%(22/169),19.2%(19/99)比5.9%(10/169),53.5%(53/99)比21.9%(37/169),10.1%(10/99)比2.4%(4/169),44.4%(44/99)比22.5%(38/169),41.4%(41/99)比27.8%(47/169),33.3%(33/99)%比17.8%(30/169),25.3%(25/99)比6.5%(11/169)],而转归不良组患者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占比、TOAST分型中其他占比、血小板计数均低于转归良好组[29.3%(29/99)比53.8%(91/169),12.1%(12/99)比21.8%(37/169),199(163,240)×10 9/L比221(179,259)×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U=2.80、 U=7.94、 U=3.24、 U=2.29、χ 2=6.53、χ 2=16.11、χ 2=7.45、χ 2=11.40、χ 2=28.02、χ 2=7.54、χ 2=14.18、χ 2=5.24、χ 2=34.44、 U=2.16; 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22、0.011、<0.001、0.006、0.001、<0.001、0.006、<0.001、0.002、<0.001、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 OR=1.212,95% CI:1.123~1.309, P<0.001)、END( OR=3.397,95% CI:1.763-6.546, P<0.00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END、高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78) mm 2vs. 27(14,62) mm 2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37.4) mm 2vs. 11.8(6.1,22.1) mm 2,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26.4)) mm 2vs. 10.7(5.0,22.8) mm 2,白细胞:4.0(2.2,8.0) mm 2vs. 2.4(1.4,5.7) 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减少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面积及主要病理成分面积,但不改变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占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适宜人群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静脉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证据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是静脉溶栓药物。筛选出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是静脉溶栓成功的关键。本文从静脉溶栓时间窗、年龄、轻型卒中、合并多种疾病或并发多发情况、近期穿刺/手术/外伤、既往服用抗栓药物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筛选出r-tPA静脉溶栓适宜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时段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根据溶栓时间窗分为两组,其中发病<3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作为A组,发病3~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作为B组。记录两组脑血灌注、血流动力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两组溶栓7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4 h后,A组和B组的脑血流量(CBF)较治疗前上升,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但两组治疗24 h后的CBF、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4 h、7 d后,A组和B组的NIHSS评分下降,治疗7 d后,A组和B组BI评分上升(均 P<0.05),且两组治疗24 h、7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7 d时的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7 d后,A组和B组的全血黏度(η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纤维蛋白原(FiB)下降(均 P<0.05),且A组各指标低于B组(均 P<0.05)。A组溶栓7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发病后<3 h内rt-PA静脉溶栓整体效果优于发病3~4.5 h内rt-PA静脉溶栓,可更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例04(2024):新生儿肢体动脉血栓溶栓治疗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分别于2023年4月和2022年8月收治的2例局部留置针后发生腋动脉血栓形成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例1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前于左侧腋下留置动脉留置针1枚,当日出现左上肢皮肤青紫和桡动脉搏动减弱,超声检查明确左侧腋动脉血栓形成。予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和输注血浆后血液循环仍未改善,并出现左上肢活动减少和桡动脉搏动消失,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开始溶栓后6 h可触及桡动脉搏动,停止溶栓,继续低分子量肝素抗凝2周。患儿1岁8月龄时左手握持力较右侧减弱,功能基本保留。病例2患儿生后17 d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留置腋动脉留置针1枚,次日出现左上肢肤色苍白和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消失,血管超声提示左侧腋动脉血栓形成。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加用尿激酶溶栓。溶栓后第6天超声检查未见血栓样回声。患儿1岁8月龄时患侧上肢发育及运动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丁苯酞联合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药物丁苯酞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药物联合溶栓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和丁苯酞联合rt-P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部血供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药物联合溶栓组的NIHSS评分为(5.24±2.61)分,低于溶栓组(8.15±2.55)分;且药物联合溶栓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75.32±4.42)分,高于溶栓组(57.37±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25、5.017, P=0.015、0.024)。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部血供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后药物联合溶栓组和溶栓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分别为(78.34±4.82)cm/s、(67.16±3.37)cm/s,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分别为(44.19±2.18)cm/s、(37.49±2.16)cm/s,药物联合溶栓组血供情况优于溶栓组( t= 8.337、7.037, P=0.017、0.029)。药物联合溶栓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9.7%(26/29),优于溶栓组65.5%(19/29)(χ 2=4.851, P=0.029)。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对症治疗后可缓解,其他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药物丁苯酞联合溶栓治疗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