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对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肥胖对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苏州九院神经内科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97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和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97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预后良好212例,预后不良85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8.62%.预后不良组肥胖(体重指数≥28.0 kg/m2)患者占27.06%(23/85)、吸烟患者占31.76%(27/8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3.00(9.50,18.00)分,高于预后良好组的16.98%(36/212)、20.28%(43/212)及7.00(5.00,1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Z=3.871、4.440、-8.0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2.918,95%CI=1.364~6.242)、吸烟(OR=3.648,95%CI=1.678~7.931)、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269,95%CI=1.184~1.36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肥胖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 n=30)和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 n=22)。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是有效、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 activator,rt PA)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民航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溶栓后14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组,3~5分或死亡定义为转归不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占比、心房颤动史占比、脑室旁高信号(3分)占比、溶栓后出血转化占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占比、双循环梗死占比、皮层区新发梗死占比、内囊区新发梗死占比、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占比均高于转归良好组[68.00(59.00,80.00)岁比64.00(54.50,72.00)岁,9(6,13)分比5(3,7)分,6.85(5.25,9.20)mmol/L比5.64(4.90,6.75)mmol/L,6.40(5.70,7.75)%比6.00(5.60,6.80)%,31.3%(31/99)比17.7%(30/169),28.3%(28/99)比9.5%(16/169),26.3%(26/99)比13.0%(22/169),19.2%(19/99)比5.9%(10/169),53.5%(53/99)比21.9%(37/169),10.1%(10/99)比2.4%(4/169),44.4%(44/99)比22.5%(38/169),41.4%(41/99)比27.8%(47/169),33.3%(33/99)%比17.8%(30/169),25.3%(25/99)比6.5%(11/169)],而转归不良组患者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占比、TOAST分型中其他占比、血小板计数均低于转归良好组[29.3%(29/99)比53.8%(91/169),12.1%(12/99)比21.8%(37/169),199(163,240)×10 9/L比221(179,259)×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U=2.80、 U=7.94、 U=3.24、 U=2.29、χ 2=6.53、χ 2=16.11、χ 2=7.45、χ 2=11.40、χ 2=28.02、χ 2=7.54、χ 2=14.18、χ 2=5.24、χ 2=34.44、 U=2.16; 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22、0.011、<0.001、0.006、0.001、<0.001、0.006、<0.001、0.002、<0.001、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 OR=1.212,95% CI:1.123~1.309, P<0.001)、END( OR=3.397,95% CI:1.763-6.546, P<0.00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END、高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0例急性肺栓塞溶栓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10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溶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分层、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肺栓塞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血压、血气分析、出凝血、影像学)。纳入标准:符合高危、中高危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中低危及低危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入院时危险分层、出院时预后分组,采用χ 2检验、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血气分析、出凝血、出血并发症的组间差异,分析溶栓后影像学变化情况。 结果:11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61例,年龄(65±16)岁。高危组12例,中高危组98例,高危组呼吸频率更快,血压、溶栓前PO 2、SaO 2更低( P<0.05)。109例患者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70例采用50 mg,39例采用100 mg。1例因阴道活动性出血,直接介入局部溶栓;另有5例行介入治疗,为溶栓后症状缓解不佳,行补救性介入治疗。存活102例,死亡8例(7.3%),其中高危组死亡3例(25.0%),中高危组死亡5例(5.1%);死亡组年龄高于存活组,心率、呼吸更快,溶栓前PO 2、溶栓后PCO 2更低。共发生22例溶栓相关出血,18例为轻微出血,4例为中重度出血,分别是脑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rtPA 50 mg组出血13例/70例,rtPA100 mg组出血9例/39例,低剂量组出血比例显著较低( P<0.05)。 结论:溶栓治疗是急性高危PE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PE溶栓疗效确定,中重度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78) mm 2vs. 27(14,62) mm 2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37.4) mm 2vs. 11.8(6.1,22.1) mm 2,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26.4)) mm 2vs. 10.7(5.0,22.8) mm 2,白细胞:4.0(2.2,8.0) mm 2vs. 2.4(1.4,5.7) 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减少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面积及主要病理成分面积,但不改变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占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时段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根据溶栓时间窗分为两组,其中发病<3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作为A组,发病3~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作为B组。记录两组脑血灌注、血流动力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两组溶栓7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4 h后,A组和B组的脑血流量(CBF)较治疗前上升,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但两组治疗24 h后的CBF、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4 h、7 d后,A组和B组的NIHSS评分下降,治疗7 d后,A组和B组BI评分上升(均 P<0.05),且两组治疗24 h、7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7 d时的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7 d后,A组和B组的全血黏度(η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纤维蛋白原(FiB)下降(均 P<0.05),且A组各指标低于B组(均 P<0.05)。A组溶栓7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发病后<3 h内rt-PA静脉溶栓整体效果优于发病3~4.5 h内rt-PA静脉溶栓,可更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白质高信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的严重程度、不同病变区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373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89例)与无END组(284例)。选择Fazekas量表对2组患者脑室旁及皮质下WMH进行评分,0~1分定义为无-轻度脑室旁WMH(PVWMH)/皮质下WMH(SCWMH),2~3分定义为中-重度PVWMH/SCWMH;计算2个部位评分之和,0~2分定义为无-轻度WMH,3~6分定义为中-重度WMH。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WMH病变区域及严重程度与END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OAST分型、溶栓后出血转化、PVWMH、SCWMH及WMH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基线NIHSS评分( OR=1.064, 95%CI:1.019~1.111, P=0.005)、溶栓后出血转化( OR=3.931, 95%CI:2.007~7.701, P=0.000)及中-重度WMH( OR=4.736, 95%CI:2.737~8.195, P=0.000)、中-重度SCWMH( OR=5.557, 95%CI:3.156~9.783, P=0.000)与END的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中-重度SCWMH、中-重度WMH患者及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高NIHSS评分患者更易出现EN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适宜人群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静脉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证据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是静脉溶栓药物。筛选出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是静脉溶栓成功的关键。本文从静脉溶栓时间窗、年龄、轻型卒中、合并多种疾病或并发多发情况、近期穿刺/手术/外伤、既往服用抗栓药物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筛选出r-tPA静脉溶栓适宜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脾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窗内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突发中重度卒中,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即刻停止溶栓,之后发生脾动脉栓塞导致脾梗死。患者溶栓后卒中症状完全缓解,虽发生了脾梗死,但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0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入院72 h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58例)和非END组(164例)。对比两组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时域参数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低频(LF)、高频(HF)、低频与高频成分比值(LF/HF)]的差异,并对影响溶栓后发生END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END组对比,END组患者SDNN[79.50(63.75,92.50)ms比103.00(78.00,119.75)ms, P<0.001]、RMSSD[22.00(15.00,29.00)ms比25.50(20.00,35.00)ms, P=0.016]、LF[157.70(65.23,368.65)ms 2比266.00(148.18,476.48)ms 2, P=0.007]、HF[86.60(33.85,196.95)ms 2比140.25(69.03,245.30)ms 2, P=0.001]指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68.86±10.70)岁比(64.10±10.96)岁, P=0.005]和溶栓前NIHSS评分[7.00(4.00,11.25)比5.00(3.00,9.75), P=0.040]均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DNN降低是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OR=0.982,95% CI:0.968~0.996)。 结论:心率变异性降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