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 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一例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学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超声显示左侧颈部皮下软组织层一大小为38.6 mm×14.0 mm×29.9 mm无回声区,经宽为3.8 mm破口与左侧颈内静脉相通,内见一大小为12.9 mm×6.6 mm稍高回声团。彩色多普勒显示颈内静脉血流经破口处与无回声区相通,稍高回声团内未见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于破口处可探及双向毛刺样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剂由颈内静脉经破口处流入无回声区内,无回声边缘及稍高回声团处呈造影剂充盈缺损,余处造影剂充盈良好。超声诊断:左侧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并血栓形成。最终纳入23篇文献(35例颈部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复习,男12例,女23例,左侧15例,右侧20例,颈内静脉6例,颈外静脉27例,1例仅描述颈静脉,1例为锁骨上静脉。其中34例超声表现为皮下无回声肿块,1例表现为稍高回声,35例均可显示静脉壁破口。结论: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动态观察,对假性静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首选检查方法,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自制尿道辅助通道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岁;左侧病变8例(左输尿管肿瘤2例,左肾盂肿瘤6例),右侧病变4例(右输尿管肿瘤2例,右肾盂肿瘤2例)。手术方法:术中经腹途径游离并夹闭输尿管下段后,采用1470激光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尿道辅助通道及辅助器械,逆行辅助操作完成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增加辅助套管、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5~260 min,平均194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时间5~24 d,平均11.6 d。12例中8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平均6.8 d。12例中1例术中增加辅助套管。术中、术后无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1例膀胱吻合口漏尿,延长尿管留置时间后自愈,术后3周拔除尿管;12例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发热、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5~15个月),1例因腰椎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余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激光直视下能准确切除输尿管开口,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利钠肽水平参与心源性卒中发病过程的研究现况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源性卒中是由各种原因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且栓塞于脑动脉系统时出现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目前为了寻找栓子可能来源于心脏的证据,需要大量的辅助检查。良好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对急诊医生快速判别缺血性卒中类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突破。脑利钠肽在心室肌和下丘脑均有分泌,可能是脑、心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桥梁,但其在心源性卒中诊治方面的应用仍十分局限。文中对脑利钠肽水平与心源性卒中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趋势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一例及治疗策略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性,58岁,12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急性下壁STEMI 4 h再次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注射液4 000 U静脉注射,给予重组尿激酶原50 mg静脉溶栓。通过观察胸痛症状的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峰前移判定溶栓成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原位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病变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策略,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1年,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溶栓1 h时成功,急性下壁STEMI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罪犯血管为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大量血栓影,原位冠状动脉左主干弥漫性60%狭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强化抗栓治疗14 d,好转出院。患者急性STEMI后第41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内血栓影消退,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内径53 mm、射血分数55%,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1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于CABG术后>10年的患者,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发生静脉桥血管闭塞所致急性STEMI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尽早再灌注治疗的原则,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3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04例。术后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74个动脉瘤中,106个动脉瘤(60.9%)采用Leo支架+弹簧圈治疗,68个动脉瘤(39.1%)单独应用Leo支架治疗。152例患者共采用176枚支架,术中出现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9例(5.9%),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5例(9.9%)。术后出现缺血症状7例(4.6%),其中预后不良5例(3.3%)。无支架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即刻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优良栓塞率(Raymond分级Ⅰ~Ⅱ级)分别93.8%(60/64)和90.5%(76/84),明显优于大型及以上动脉瘤(42.3%,11/26)( χ2=41.77, P<0.001)。78例(51.3%)患者(共82个动脉瘤)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6.5)个月(3~23个月)。各型动脉瘤的栓塞率保持稳定;发生载瘤动脉的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共10例(12.8%,10/78),其中9例无症状。7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76例(97.4%),预后不良2例(2.6%)。 结论:采用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动脉瘤;而Leo支架在其他类型动脉瘤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治疗肝AE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受者。根据术中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自体血管重建组,50例);B组(肝后下腔静脉替换组,31例);C组(肝后下腔静脉切除不重建组,7例),分析比较各组受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 P>0.05),无肝期时间分别是(398.48±104.12)min、(389.41±135.25)min和(337.43±108.65)min(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d、(25.94±16.37)d和(51.29±29.43)d(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受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C组。A、B两组中术后下腔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 %和9.7 %。9例受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狭窄,4例形成血栓,B组受者中均未见下腔静脉狭窄情况。 结论:ELRA中肝后下腔静脉的重建方式应根据切除病灶后血管壁的缺损程度而适当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硬化病合并左心室 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SSc是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多系统的CTD。在SSc病程中,心脏受累很常见,但国内外鲜有SSc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的报道,同时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更是少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1例SSc患者病程中出现左心室附壁血栓及双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以此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事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 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 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