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针眼圈套器拔除1 200根以上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导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针眼圈套器(NES)作为经静脉导线拔除(TLE)一线工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NES作为一线工具行导线拔除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观察比较装置类型、导线留置时间、感染适应证对TLE结果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共连续纳入593例[426例男性;年龄(65.9±14.9)岁].所有导线的平均留置时间为92(60,132)个月,人均导线拔除数目为(2.1±0.7)根.手术临床成功率98.0%、无并发症发生率95.4%.15例(2.5%)发生主要并发症,其中12例发生心脏压塞(心房撕裂9例),抢救成功率83.3%(10/12).随着导线留置时间的延长,拔除的完全成功率降低(P=0.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增加(P=0.01).未观察到不同装置类型、感染与非感染适应证对拔除成功率和并发症有影响.结论 采用NES拔除导线是安全有效的.心脏压塞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整形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上睑皮肤松弛伴有明显眉间动、静态皱纹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通过眉下切口或重睑术矫正上睑松弛,同期行眉间降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内侧眼轮匝肌)部分切除,将切除的上睑皮肤组织去表皮制成真皮条或真皮块,填充于眉间真皮下矫正眉间纹。术后对患者眉间皱纹动、静态改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37~57岁,平均47.3岁。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13个月,上睑皮肤松弛均得到较好的矫正,眉间动、静态纹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对效果均较满意。其中1例患者术后眉间有针眼样凹陷性瘢痕,未予处理;1例眉间有轻微隆起,术后6个月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后改善;2例眉间轻度低平,未予处理;2例额眉间皮肤感觉麻木,在3个月后逐渐自行改善。结论:上睑松弛矫正同期切除部分眉间降肌,并以自体真皮填充眉间纹,可有效改善眼周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移除除颤导线患者共48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导线移除适应证、移除工具、移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纳入4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58.79±14.62)岁,年龄范围18~91岁。其中感染患者38例,除颤导线故障7例,因需要磁共振检查2例,慢性疼痛1例。共移除51根除颤导线,其中双线圈除颤导线33根,单线圈除颤导线18根。其中2根徒手移除,10根使用锁定导丝移除,36根使用机械扩张鞘移除,3根使用机械扩张鞘联合针眼圈套器移除。手术成功导线完全移除50根(完全成功率98.03%,50/51),临床成功1根。1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8%,1/48)。结论:经静脉除颤导线移除技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重度糖尿病足创面七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手足外科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重度糖尿病足7例,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级2例,其中右足跟、足底深部溃疡合并脓肿、感染1例,左足 趾溃疡并趾骨感染1例;4级5例,其中左足 趾近、末节坏疽2例,右足第2趾近、中、末节坏疽合并感染1例,左足第4趾近、中、末节坏疽并感染1例,左足第4趾末节坏疽1例;创面面积2.0 cm×2.0 cm~6.2 cm×10.0 cm。修复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应用跖背动脉皮瓣4例,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瓣2例,皮瓣面积2.0 cm×3.0 cm~8.0 cm×14.0 cm。术后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足部创面愈合情况、足背皮肤温度、下肢麻痹情况、外固定支架针眼渗出情况及小腿皮肤血运,并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 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8.2个月,足部溃疡全部愈合,5例患肢疼痛消失,2例患肢疼痛明显减轻。7例均足部麻痹明显减轻,小腿皮肤温度升高(1.81±0.56) ℃,足部溃疡无复发。按AOFAS足部功能评分,结果属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治疗重度糖尿病足临床效果较好,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方法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骨外固定针道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索和评价经皮骨外固定针道护理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整合,为临床针道护理提供最佳护理管理策略。方法:系统检索英国医学杂志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PubMed、CINAHL、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有关经皮骨外固定针道护理管理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等级评定及证据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其中指南1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从针道评估、清洁管理、结痂管理、消毒管理、敷料管理5个方面,总结出10条关于经皮骨外固定针道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有关经皮骨外固定针道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行针道护理提供了一定的循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临床情境,综合相关因素有选择地合理应用证据,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提升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连续缝合法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06±35.41)min]短于对照组[(119.39±33.65)min],术中失血量[(28.33±9.56)mL]少于对照组[(46.17±13.08)mL],术中针眼出血率[16.67%(5/30)]低于对照组[46.67%(1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6.36,χ 2=6.23,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引流时间分别为(19.21±5.77)h、(59.07±18.85)h,均短于对照组的(25.39±9.65)h、(77.22±27.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1、3.02,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发热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χ 2=4.70, P < 0.05)。 结论: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效果,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附56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56例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为初发患儿,9例为复发患儿。56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至11岁)。其中皮肤窦道位于后枕部2例,颈椎平面1例,胸椎平面7例,腰椎平面26例及骶尾椎平面20例。术前观察病变区皮肤、行头颅或脊椎MRI检查。47例初发患儿行皮肤窦道切除术,所有患儿中合并脊髓或颅内病变的患儿行病变切除术,合并拴系的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手术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对照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随访患儿的神经功能和影像学变化。结果:56例患儿的病变区皮肤均存在"针眼样孔"。43例术前MRI提示硬膜内存在病变;另13例首次手术前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其中9例在后期手术中发现硬膜内皮样或表皮样囊肿。92.9%(52/56)的患儿有皮肤窦道合并硬膜内皮样囊肿(33例)或表皮样囊肿(19例)。5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2个月至12年)。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例患儿中,1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痊愈4例,改善9例,无变化3例;另30例术前无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亦正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0例患儿,术前均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后8例改善,2例恶化。结论:发现患儿后枕部、脊柱中线区域有"针眼样孔",应联合MRI检查明确皮肤窦道,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的患儿,手术时仍应行硬膜内探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改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钝针扣眼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钝针扣眼穿刺法在以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采用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钝针组,并根据钝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按1∶1倾向匹配同期30例采用普通锐针穿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锐针组,随访至2019年8月31日。比较2组患者穿刺后疼痛、下机后压迫时间、感染以及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并总结钝针穿刺的方法及技巧。结果:钝针组穿刺疼痛评分0分3例,1~3分25例,4~6分2例,7~10分0例;而锐针组穿刺疼痛评分0分0例,1~3分10例,4~6分20例,7~10分0例,钝针组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锐针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4.156, P<0.01);下机后压迫时间,钝针组均<10 min,锐针组均>10 min;钝针组发生内瘘血管瘤0例,锐针组为21例,钝针组内瘘血管瘤发生率显著低于锐针组;钝针组穿刺针眼处发红2例,锐针组该症状出现1例。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瘘闭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与锐针穿刺法相比,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缩短下机后压迫时间,减少动脉瘤的发生,同时满足患者爱美的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在输液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在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53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另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53例作为观察组,行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针眼处周围皮肤红肿、针头滑出及针头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应用于输液患儿中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