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 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 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中Cu2+和草甘膦的修饰碳点-荧光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将4-丁基-3-硫代氨基脲(BTSC)与碳点(CDs)偶联,建立了可用于高效检测实际血样中铜离子和草甘膦的荧光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BTSC对CDs表面进行修饰,制得修饰CDs(B-CDs).取两支1.5 ml的离心管,分别加入200 μl 0.1 g/L的B-CDs和铜离子溶液,用PBS缓冲溶液稀释至1.0 ml,混匀、反应5 min,λex=360 nm处扫描其中一只离心管中溶液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检测铜离子的含量;再在另一只离心管中继续加入50 μl草甘膦,反应10 min后,测体系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得到甘草磷的含量.结果 在0.2~30.0 mol/L的范围内,所得铜离子的回归方程为y=752.81-21.25x(r=0.9981);方法的检出限为 5.05 nmol/L,平均回收率为 91.4%~102.6%,RSD 为 1.8%~4.3%.在 0.4~30 μmol/L的范围内时,所得草甘膦的回归方程为y=421.97+14.14x(r=0.998 9);方法的检出限为0.27 μmol/L,回收率为98.3%~105.1%,RSD为0.8%~4.1%.结论 该方法成功构建了可高效检测血样中铜离子和草甘膦含量的新型荧光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主要病原菌构成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送检的15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其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分析检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54株,其中121株革兰阳性菌,占78.57%,30株革兰阴性菌,占19.48%,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达80.8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6.96%、73.91%,溶血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高度耐药,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抗生素均未呈现出耐药现象;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10.96%(8/73).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伴随一定比例的MRSA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0天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 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 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 CI 0.540~0.599, 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 CI 0.759~0.807, P<0.01)和0.774(95% CI 0.750~0.798, 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 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 χ2=17.75, P<0.01)。 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和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 ATP7B基因突变谱。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15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法分析患者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以肝脏表现起病的(肝型)占60.9%,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脑型)占13.0%,肝脑混合型占26.1%。症状前个体占肝型的62.9%。二代测序诊断WD的占87.8%,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诊断WD的占89.6%,仅检测到1个致病位点的占10.4%。基因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对WD的诊断率为100%。共检出 ATP7B变异76种,突变频率最高前3位的为c.2333G>T(p.Arg778Leu,30.7%)、c.2975C>T(p.Pro992Leu,7.3%)和c.2621C>T(p.Ala874Val,6.4%)。变异主要分布在第8、11~13和15~18号外显子,占变异总数的90%以上。发现新变异8个,分别为c.3724G > A(p.Glu1242Lys)、c.3703G > C(p.Gly1235Arg)、c.3593T > C(p.Val1198Ala)、c.2494A > C(p.Lys832Gln)、c.1517T > A(p.Ile506Lys)、c.484G > T(p.Glu162Ter)、c.1870-49A > G和第10~21号外显子缺失。肝组织病理学示细胞水肿变性、炎性和坏死,铜染色阳性率仅为42.8%。基因型-表型分析显示,携带p.Arg778Leu变异者比携带其他变异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更高( P = 0.024),p.Arg778Leu纯合变异和脑型患者相关( P = 0.027)。 结论:基因检测在WD确诊中发挥重要作用。p.Arg778Leu为中国人群第1高频变异,携带该变异的患者ALT水平较高;p.Arg778Leu纯合变异易导致脑型WD。该研究扩展了 ATP7B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肺癌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影响,以期揭示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下载161例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病理类型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分组。在同一病理下,比较有无COPD的两组的差异。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用于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核心枢纽基因。所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61例肺癌患者的样本数据。有、无COPD在临床特征、体细胞基因突变频率以及免疫细胞浸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鳞癌及腺癌中,COPD组别中大量代谢有关通路上调,而细胞趋化能力的调节等通路下调。后续WGCNA及PPI分析鉴定出钠离子通道α2亚基(SCN2A)、富酪蛋白(STATH)、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1A2及CYP1B1)、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GABRA1)紧密连接蛋白17 (CLDN17)、调节突触膜胞吐蛋白1 (RIMS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以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可能是潜在枢纽基因。只有在腺癌中,COPD组的患者年龄组成比率上[<60岁:80.8%(21/26);>60岁:19.2%(5/26)]相比无COPD组[<60岁:56.1%(32/57);>60岁:43.9%(25/57)],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3, P<0.05)。 结论:COPD状态对肺癌的预后,体细胞突变等无贡献,并提出9个潜在的COPD型肺癌关键枢纽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州地区近10年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变迁情况,以期对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21 176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基础疾病情况及本次入院期间有无重症监护室(ICU)入住史进行分组,监测PA感染流行特点并动态观察PA药敏变迁情况。结果:21 176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191份培养出PA,阳性检出率为0.90%(191/21 176份)。年检出率不同,以2009年最高[2.24%(50/2 234份)],2014年最低[0.41%(9/2 207份)];PA检出率以>6个月~1岁组检出率最高[1.52%(53/3 497份)],>5岁组最低[0.57%(11/1 934份)]。春、夏、秋、冬各季节PA检出率依次为1.11%(60/5 420份)、1.21%(61/5 046份)、0.81%(46/5 670份)、0.48%(24/5 040份),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11, P<0.001)。21 176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者占18.89%(4 000/21 176例),有基础疾病组PA检出率为1.28%(51/4 000份),高于无基础疾病组[0.82%(140/17 176份)];ICU组PA检出率为4.41%(15/340份),高于普通组[0.84%(176/20 836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678、47.623,均 P<0.05)。未检出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 唑敏感菌株;2010年至2017年未检出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在2012年至2015年较低,最低为2014年(仅66.7%);对氨曲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各年间波动明显;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高度敏感。 结论:PA感染易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病情相对较重的小年龄儿童,夏季为高发季节,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影像学方法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阶段划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方法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进行疾病阶段划分的可行性,并评价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选择自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60例WD患者(脑型40例,肝型20例)及20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头颅磁敏感成像(SW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选取苍白球、尾状核、壳核、丘脑、小脑、中脑、桥脑7个感兴趣区,分别进行各向异性值(FA)、相位值(CP)、 N-乙酰基门冬氨酸/肌酸(NAA/Cr)值测定,并根据DTI、SWI、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金属沉积期(CP值下降,FA值无明显异常,NAA/Cr值无明显下降)、纤维损伤期(FA值明显异常,NAA/Cr值无明显下降)、神经元坏死期(NAA/Cr值明显下降),进一步对不同疾病阶段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改良Young量表评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铜含量、尿铜含量)及影像学指标(FA值、CP值、NAA/Cr值)进行比较。 结果:60例WD患者中,处于金属沉积期患者共19例(包括18例肝型和1例脑型),纤维损伤期患者共28例(包括2例肝型和26例脑型),神经元坏死期患者共13例(均为脑型)。(1)与金属沉积期组和纤维损伤期组比较,神经元坏死期组患者尿铜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金属沉积期组、纤维损伤期组和神经元坏死期组患者的改良Young量表评分依次升高;金属沉积期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高于纤维损伤期组、神经元坏死期组。(2)与金属沉积期组和神经元坏死期组比较,纤维损伤期组患者苍白球、黑质的CP值明显降低;与金属沉积期组和纤维损伤期组患者比较,神经元坏死期组患者壳核的FA值明显降低,苍白球、丘脑和尾状核的NAA/Cr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影像学方法对WD患者进行疾病阶段划分可行,且随着患者疾病阶段进展,其神经症状也逐渐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伤组、延迟复苏对照组及甘精胰岛素0.5、1.0、2.0 U组,每组8只。将大鼠浸入(95.0±0.5)℃热水中15 s制备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假伤组大鼠浸入37 ℃水浴锅中15 s模拟烫伤。甘精胰岛素0.5、1.0、2.0 U组分别于大鼠烫伤后2 h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0.5、1.0、2.0 U·kg -1·d -1,延迟复苏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复苏大鼠。假伤组模拟烫伤后即刻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及心脏、肾脏组织,其他4组于烫伤后24 h采集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评估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血糖及心肾功能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脏、肾脏组织氧化及抗氧化指标〔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析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干预后的抗氧化效应。 结果:与假伤组比较,延迟复苏对照组大鼠血糖显著升高,心肾功能明显降低,氧化能力增强,抗氧化能力下降。给予甘精胰岛素干预后,随着甘精胰岛素剂量增加,大鼠血糖、心肌酶及肾功能指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氧化指标持续降低,抗氧化指标持续升高,当剂量为2.0 U·kg -1·d -1时,血糖、LDH、CK、CK-MB、α-HBDH、AST、BUN、SCr、XOD及MPO均显著低于延迟复苏对照组〔血糖(mmol/L):5.91±0.25比11.76±0.36,LDH(U/L):3 332.12±51.61比5 008.94±490.12,CK(kU/L):0.49±0.03比0.85±0.04,CK-MB(U/L):125.40±12.19比267.52±11.63,α-HBDH(U/L):122.99±5.37比240.85±13.99,AST(U/L):11.95±1.81比17.87±1.57,BUN(mmol/L):4.72±0.15比7.16±0.34,SCr(μmol/L):87.11±6.51比137.50±11.36,XOD(U/g):心脏组织为166.29±3.27比204.90±4.82、肾脏组织为63.51±1.46比79.69±1.75,MPO(U/g):心脏组织为1.05±0.02比1.55±0.06、肾脏组织为1.04±0.04比1.87±0.01,均 P<0.05〕,CuZn-SOD、CAT、GSH-Px及T-AOC均显著高延迟复苏对照组〔CuZn-SOD(kU/g):心脏组织为82.95±2.69比56.52±2.26、肾脏组织为94.50±2.73比62.02±1.66,CAT(U/g):心脏组织为36.07±2.01比15.15±2.22、肾脏组织为184.49±4.53比156.02±3.96,GSH-Px(kU/g):心脏组织为231.93±8.03比179.48±3.15、肾脏组织为239.63±7.30比172.20±2.09,T-AOC(kU/g):心脏组织为4.85±0.23比2.71±0.11、肾脏组织为5.51±0.08比3.50±0.07,均 P<0.05〕。 结论: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2.0 U·kg -1·d -1)均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脏、肾脏发挥抗氧化保护效应,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硬化合并细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学、抗菌药物优选方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科肝硬化患者324例资料,其中合并细菌性肺炎217例,对比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影响抗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抗菌疗效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所建模型与Child-Turcorto-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预测治疗效果的价值。结果:慢性HBV及HCV感染为肝硬化主要病因,其次为隐源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为细菌性肺炎易感因素。随着感染的发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前3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达50.0%,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为27.8%。抗菌治疗以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效果为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降钙素原、白蛋白与抗菌效果显著相关,依此建立PAA模型,并与Child-Turcorto-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对比疗效预测效能,证实PAA敏感度为94.12% ,特异度为93.62%,显著高于其他模型。结论: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柏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亦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老年、糖尿病及应用激素等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以年龄、降钙素原及血清白蛋白建立的PAA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抗菌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