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通过抑制铜死亡关键调控因子铁氧还原蛋白表达减轻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铜死亡及其关键调控因子铁氧还原蛋白(FDX1)表达探讨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减轻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对照组和MFG-E8组,改良袖套法建立大鼠左肺移植模型。MFG-E8组受体大鼠术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rhMFG-E8 20 μg/kg,对照组和移植组受体鼠尾静脉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肺移植再灌注3 h后阻断右肺门5 min,全自动血气分析检测仪检测动脉血中氧分压(PaO 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移植肺组织显微病理改变,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移植肺MPO活力,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铜蓝蛋白(CER)和铜死亡相关蛋白FDX1表达。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多组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再灌注3 h后,HE染色可见移植组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肺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FG-E8组肺泡结构基本完整,炎性反应明显减轻,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再灌注3 h后,MFG-E8组动脉PaO 2/FiO 2显著高于移植组[(264.65±47.23) mmHg比(208.36±32.45) mmHg,1 mmHg=0.133 kPa, t=3.106, P<0.05],肺组织MPO活力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移植组[(0.75±0.13) U/g prot比(0.98±0.17) U/g prot, t=3.399, P<0.05;(25.21±5.68)%比(34.16±4.75)%, t=3.822, P<0.05]。移植组大鼠肺组织FDX1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0.52±0.18比0.29±0.14, t=3.190, P<0.05);MFG-E8组大鼠肺组织FDX1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低于移植组(0.37±0.12比0.52±0.18, t=2.193, P<0.05);移植组大鼠肺组织CER蛋白水平表达低于对照组(0.26±0.11比0.32±0.14, t=1.066, 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FG-E8组大鼠肺组织CER蛋白水平高于移植组(0.33±0.15比0.26±0.11, t=1.190, 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MFG-E8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铜死亡相关蛋白FDX1表达发挥抗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肝性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中年女性,有肝硬化病史,以“肢体不自主舞动6 d”起病,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肝性脑病。经完善血清铜蓝蛋白,角膜色素环、ATP7B基因检测等检查后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提示对不明原因的肝损害、肝硬化以及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应警惕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肺癌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影响,以期揭示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下载161例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病理类型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分组。在同一病理下,比较有无COPD的两组的差异。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用于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核心枢纽基因。所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61例肺癌患者的样本数据。有、无COPD在临床特征、体细胞基因突变频率以及免疫细胞浸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鳞癌及腺癌中,COPD组别中大量代谢有关通路上调,而细胞趋化能力的调节等通路下调。后续WGCNA及PPI分析鉴定出钠离子通道α2亚基(SCN2A)、富酪蛋白(STATH)、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1A2及CYP1B1)、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GABRA1)紧密连接蛋白17 (CLDN17)、调节突触膜胞吐蛋白1 (RIMS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以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可能是潜在枢纽基因。只有在腺癌中,COPD组的患者年龄组成比率上[<60岁:80.8%(21/26);>60岁:19.2%(5/26)]相比无COPD组[<60岁:56.1%(32/57);>60岁:43.9%(25/57)],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3, P<0.05)。 结论:COPD状态对肺癌的预后,体细胞突变等无贡献,并提出9个潜在的COPD型肺癌关键枢纽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0天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 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 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 CI 0.540~0.599, 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 CI 0.759~0.807, P<0.01)和0.774(95% CI 0.750~0.798, 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 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 χ2=17.75, P<0.01)。 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肝病表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与遗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严重肝病表型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及其预测模型。方法:以198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确诊的HL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累器官进行临床分型,将有肝病表型者归于肝病组并进一步分为严重肝病组和普通肝病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多元回归分析严重肝病患者的预测指标。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59例HLD患者中肝病组142例(其中严重肝病组34例,普通肝病组108例),脑病组17例,肝病组和脑病组发病的中位数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7.0,13.3)岁对16.9(11.0,21.5)岁, P<0.01]。83例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患者累计发现156个 ATP7B基因突变位点,其中54例携带p.Arg778Leu基因突变(等位基因频率46.2%)。与其他类型基因突变患者( n = 65)相比,p.Arg778Leu纯合突变患者( n = 18)血液铜蓝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更低,预后指数和Child-Pugh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更高,凝血酶原时间更长( P值均<0.05)。严重肝病组溶血性贫血、角膜K-F环、p.Arg778Leu纯合突变、以及多项实验室指标与普通肝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肝病的预测因素为p.Arg778Leu纯合突变、总胆红素、胆汁酸( OR分别为16.512、1.022、1.021,95% CI分别为1.204~226.425、1.005~1.039、1.006~1.037, P值均<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界值为0.215 3,曲线下面积为0.953 2,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92.42%。 结论:HLD患者肝病表型常见且起病早,总胆红素、胆汁酸、 ATP7B基因的p.Arg778Leu纯合突变与HLD患者肝病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预测严重肝病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Menkes病患儿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一例疑诊Menkes病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行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ATP7A基因微重复、缺失,对疑似致病变异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患儿及其父母行一代测序验证变异位点。结果:在受检者ATP7A基因发现c.1870-13T>G的核苷酸变异,为新发剪切变异。结论:该患儿为ATP7A基因c.1870-13T>G变异而导致Menkes病,家系全外显子测序为表型异质性强的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有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测双硫仑/铜复合物(DSF/Cu)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浓度5.000、2.500、1.250、0.625、0.313、0.156、0.078、0.039、0.019、0.009 μmol/L的多柔比星及相同浓度梯度的DSF/Cu(Cu 2+固定浓度1 μmol/L)分别处理HepG2细胞,噻唑蓝(MTT)法计算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 50)。以上述浓度梯度的多柔比星单独及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处理HepG2细胞,MTT法分析单用多柔比星及联合DSF/Cu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CompuSyn软件计算两药作用的联合指数(CI)。将HepG2肝癌细胞分为未处理组(不添加任何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组(仅加入与DSF/Cu处理组等量的DMSO)、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DSF/Cu处理)、多柔比星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处理)、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及DSF/Cu联合处理),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的改变,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成瘤性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c-Myc、LC3-Ⅱ/Ⅰ和裂解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组间多个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作用48 h的IC 50分别为0.869 8、0.553 8 μmol/L。多柔比星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用多柔比星( t=8.930, P<0.01),CompuSyn分析显示多柔比星联合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协同作用(CI<1)。流式细胞分析显示,DSF/Cu处理组[(0.886±0.082)×10 5]和多柔比星处理组[(1.374±0.041)×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低于未处理组[(1.859±0.979)×1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800、6.444,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306±0.122)×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90、11.730, P<0.01)。干细胞成球实验显示,DSF/Cu处理组(2.167±1.169)和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未处理组(46.500±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00、8.567,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00, P<0.01)。而与DSF/Cu处理组(2.167±1.169)比较,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干细胞球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349,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SOX9、c-Myc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132±0.013比0.049±0.010比0.950±0.052、0.325±0.049比0.311±0.038比0.922±0.027、0.308±0.041比0.235±0.027比0.816±0.092, F=412.50、113.20、47.54,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未处理组(1.527±0.201比2.629±0.224比0.766±0.159、0.906±0.083比0.834±0.058比0.039±0.001, F=35.15、170.40, P<0.05)。多柔比星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275±0.018比0.950±0.052、0.535±0.034比0.922±0.027, t=17.440、12.680, P<0.05),但c-Myc、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4±0.097比0.816±0.092、1.329±0.152比0.766±0.159、0.063±0.017比0.039±0.001, t=1.042、4.205、2.061,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中c-Myc、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多柔比星处理组(0.235±0.027比0.914±0.097、0.049±0.010比0.275±0.018、0.311±0.038比0.535±0.034, t=9.579、15.520、6.222,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9±0.224比1.329±0.152、0.834±0.058比0.063±0.017, t=6.800、17.980, P<0.05)。 结论: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能够协同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CSCs及干性基因相关蛋白并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因报告重新解读确诊的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儿童白质脑病之一,其致病基因已被证实为EIF2B基因。本病以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痉挛性瘫痪通常不明显,智能减退也相对较轻。VWM的一个典型临床特点是应激(如发热、轻微创伤和急性惊吓)引起神经功能的严重恶化。头颅磁共振成像具有诊断价值,脑白质呈弥漫性“消融”模式。VWM起病可为胎儿期至成人的任何年龄,临床表型差异大,基因诊断是VWM诊断的“金标准”。文中报道1例病程长达17年的女性VWM患者,曾因低血清铜蓝蛋白被误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经重新解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VWM,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和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以急性肝功能衰竭(ALF)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断的以ALF起病的19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非ALF起病的肝型WD患儿作为对照。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以ALF起病组与非ALF起病组的一般情况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19例患儿中女10例、男9例,入院年龄(10.1±2.6)岁,初次就诊时起病时间9(4,15)d。以ALF起病的WD患儿中失访4例,死亡5例(死亡组),存活10例(存活组),死亡组的铜蓝蛋白高于存活组[0.078(0.055,0.105)比0.033(0.027,0.058)g/L, Z=-2.33, P=0.020]。非ALF起病组95例,ALF起病组的入院年龄[9.9(8.0,11.1)比5.4(3.7,6.9)岁, Z=-5.25, P<0.001]、铜蓝蛋白[0.060(0.030,0.078)比0.024(0.006,0.060)g/L, Z=-3.11, P=0.002]、24 h尿铜[674(205,1803)比149(108,206)μg, Z=-4.25, P<0.001]、K-F环阳性率[17/19比7%(7/95),χ2 =50.17, P<0.001]均高于非ALF起病组,初次就诊时起病时间低于非ALF起病组[0.3(0.1,0.5)比1.0(0.7,6.0)个月, Z=-4.28, P<0.001];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9比61%(58/95),χ2 =1.22, P=0.269]。19例ALF起病组中有13例行ATP7B基因检测,共检出15种已被报道的变异,高发变异位点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Pro992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6(23%)、4/26(15%)及3/26(12%)。 结论:以ALF起病的WD患儿,均为学龄期及以上儿童,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差。K-F环阳性率、铜蓝蛋白、尿铜高于其他肝型WD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豆状核变性的角膜Kayser-Fleischer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52岁。因肝功能异常,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既往双手间歇性震颤30余年。全身体检:双臂肌张力障碍,双上肢及下肢姿势性震颤,轻度构音障碍和吞咽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铜蓝蛋白浓度为0.11 g/L(正常值0.2~0.6 g/L),基因检测结果提示ATP7B基因突变。眼科会诊检查:双眼近角膜缘处可见宽约2 mm黄绿色圆环,上方明显(精粹图片1),其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双眼角膜Kayser-Fleischer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